李梦龙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既是时代的责任,也是提升自我的难得机遇。艺术类高校“三下乡”作为贯彻落实大学生实践育人教育载体,是构建高校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艺术类高校拥有专攻领域及自身教学特点,将艺术类高校“三下乡”实践活动嵌入当今脱贫攻坚背景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既能全方面达到实践育人目的,将精准扶贫融入当今大学生思政教育,也能为艺术类高校定点精准扶贫提供实效作用、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启发大学生思想,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彰显育人特色、促进脱贫攻坚等多层次的弥散作用。

[关    键   词]  “三下乡”;精准扶贫;艺术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6-0200-02

“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1]“三下乡”作为第二课堂,承接着带领当代大学生“进基层”“走山村”“敢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2020年是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党的庄严承诺。”[2]艺术类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上不仅要给予物质上帮扶,还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以及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责,制定一系列与之相应的实践政策。当代大学生响应党和时代的召唤,将时代朝气与脱贫攻坚相融合,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使贫困地区在思想上也逐渐脱贫,同时,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将“三下乡”与脱贫攻坚体系相结合凸显出现实意义。

一、意义和育人功能

(一)助力脱贫攻坚

当今,艺术类高校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切实履职尽责同时,也积极探索脱贫攻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践行“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教育方式改革,促进大学生第二课堂全面发展,通过艺术高校、地方政府、在校大学生三方合力,组织学生发挥自身专业特长,积极参加脱贫攻坚理论普及宣讲、教育扶贫、文化艺术帮扶、美丽乡村建设等独具特色的“三下乡”活动,有效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从单一直接投入物资去改善贫困群众的基础生活,到逐步提供思想、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引导,发掘贫困地区潜能,“志”与“智”双扶,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信心,并在思想上逐步树立自强的脱贫观,告别“等、靠、要”,通过“三下乡”转换成投入时间、人力、信念的一种文化艺术扶贫,进而有效地促进当地的脱贫攻坚的提升与改变。

(二)与时俱进、促进实践育人功能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与艺术类高校“三下乡”紧密嵌入,组织学生前往乡镇以及贫困山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有效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目前脱贫攻坚战意义和本质,关注国计民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动手能力。艺术专业大学生将专业特长与实践相结合,在服务基层百姓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具体的实际事例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同时,也对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现实社会进行深入了解。

二、艺术类高校“三下乡”与扶贫结合模式

在脱贫攻坚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响应国家“三下乡”“万名学子扶千村”等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将社会实践嵌入脱贫攻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核心,精心绘制融合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特色的创作,深入乡镇山区开展政策宣讲、艺术支教,丰富基层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志”“智”双扶,弘扬正能量。笔者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总结如下几种当今时代背景下“三下乡”创新模式以供参考。

西安美术学院精准扶贫点位于汉中市南郑区湘水镇盘龙庵村,在切实履行帮扶责任的同时,将该校“三下乡”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通过学院、区政府、“三下乡”团队三方合力开展艺术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实践团队既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着力南郑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同时通过短期实地实践体系,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加强自身精神文化建设,实现艺术资源助力脱贫攻坚地区的相互融合,充分践行“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一)绘制美丽乡村

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三下乡”实践团队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师生团队积极探索与实践,对南郑区实地调研后,制定出“绘制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三下乡实践方案。利用寒暑假,组织学院“三下乡”团队前往南郑区开展手绘艺术墙活动:(1)以汉中油菜花观光旅游环线为依托,为南郑区汉山村、陈村绘制田园风系列手绘主题墙;(2)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党脱贫攻坚惠民政策,于南郑区盘龙庵村委会、村移民安置区绘制大型脱贫攻坚主题墙;(3)“志”“智”双扶。于牟家坝镇中心小学等学区绘制弘扬传统文化主题手绘墙等艺术扶贫系列活动;(4)组织环境艺术系研究生“三下乡”团队前往盘龙庵村,进行整村实地测绘规划,绘制村域布局图、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图,为后续脱贫攻坚建设做好铺垫。

(二)送教下乡,助力艺术、文化扶贫

学院“三下乡”团队前往汉中市南郑区开展“阳光牵手、帮扶前行”送教下乡系列活动。分批前往南郑区城关小学、牟家坝中心小学、湘水镇中心小学为贫困村镇的师生送去了艺术知识,播下了展望未来的种子。同时捐赠学习用品、绘画材料以及运动器材。

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团队不断创新、完善活动模式,因地制宜,兼顾南郑区地方特点和优势,在文化帮扶、艺术帮扶、教育帮扶等方面从艺术和教育创造层面给予帮助,实现“志”“智”双扶。学生通过参与实地调研、开展活动等方式,完善已有知识架构,拓宽视野,进而深化当代大学生对脱贫攻坚的整体认识,提升学生创新与艺术、生活的理解能力。

三、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一)存在困难和问题

1.资源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

目前,多数艺术类高校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三下乡”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之中,但不可避免缺少与地方管理部门长期对接的信息共享机制,缺乏活动的精准性及可持续性。首先,脱贫攻坚背景下“三下乡”实践活动主要由各校团委领导,各院系组织以及高校驻村工作队协调发起,缺乏各高校及地方政府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在前往帮扶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各自为政,多部门管理,帮扶活动重复,无法精准定位当地需求,限制学校之间的交流,无完善的方针和管理部门给予必要的共享信息和衔接渠道,存在一定局限性、单一性、低效性。

其次,由于资源信息来源闭塞,部分活动无法获取精准信息,从而制定精准、全面并完全符合地方现状的实践活动;同时也使各艺术高校实践团队、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学习,造成资源浪费,使得实践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缺乏长效机制,模式较为单一

艺术类高校“三下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本应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及资源优势。而现实如下:(1)参与“三下乡”学生年级各异,极个别学生仅出于获取荣誉或增加课外学分等目的参与实践活动,积极性和延续性不强;(2)交通等现实限制,导致少部分活动开展困难,被迫中断;(3)各高校资源因地区分布等原因,严重不均衡,相互之间缺乏活跃性,有待开发的高校资源仍较为庞大。受制于活动衔接机制缺失,实践活动缺乏可持续性,学生能参与的帮扶形式较为单一。

(二)嵌入建议

1.健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节点,人才培养是解决“造血”功能的决定因素。艺术高校因其专业性,具有专业性和人脉资源优势,助力其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发光发热。脱贫攻坚、地方政府与艺术教育资源的嵌合是实行有效可持续互助的有效途径,艺术类高校“三下乡”充分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同时,加强文化艺术扶贫新形式,也为艺术类高校的社会实践、学生培养创造了新思路。因此建立健全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具有很好的补缺、协调功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上,极大程度上提升后劲不足、改善资源不均衡等问题。

2.精准定位,强化机制,加强嵌合

与相关职能部门构建艺术类高校脱贫攻坚实践合作机制,改善艺术类高校“三下乡”嵌入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活动定义不准、各自为营、物资落实不及时和信息资源不畅通等问题,坚持精准定位,明确活动目的,加强活动的可持续性及影响范围,规范和完善实践活动管理机制。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脱贫攻坚不仅是物质资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文化、艺术等全方位的提升,对实践活动进行精准定位,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根据脱贫攻坚工作的切实所需,有意向的构建专业化实践团队和活动方案,对不同专业学科特点进行研判、分类引导,加强人才培养,可以积极避有效免资源流失、使其与地方政府需求对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四、小结

艺术类高校将“三下乡”嵌入脱贫攻坚战略中,使当代大学生积极前往广大贫困地区,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专业才能,有效为艺术类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架起畅通的交流互通桥梁,对于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具有显着的可持续助推作用。同时,拓展学生自身视野、拓新创新思维。今后,不断践行“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助力脱贫攻坚战役,在活动中重新审视自己,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19(1).

[2]王虹.文化扶贫: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J].国家治理,2019(1).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