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慧 李书舟 刘宗瑶

[摘           要]  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并不仅仅看他的学习成绩,而是要看他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道德这一方面。我国虽然颁布了新课标,但是很多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依然尤为注重,对学生要进行道德教育并不关心。但是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德育和智育协同发展的人才。而且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数,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启蒙者和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走向正确的未来,就必须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共同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德育;智育;内涵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9-0032-02

从古至今,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成才,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现状是暂时存在中考和高考,教师和家长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要对学生进行德育。这样的教育思想较为片面,学生仅仅有好的学习成绩是不能凸显自身价值的,而且对学生要达成自己定下的目标没有很大的帮助。之所以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在高职教育中学生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较为正确的“三观”,高职教育中德育必不可少。

一、对高职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在上学这条道路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第一名,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学习课本知识,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仅仅只有通过高考取得好分数来到大学。有很多学生也可以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这些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但是比较喜欢学习一些技术,那么他们选择高职高专类学校再好不过了。而且我国近年来倡导创新,更加需要一些技术性人才,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个条件。在高职教育中并不能只重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高职教育当中就应当对学生做好道德素质的培养,以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调查高职教育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一些高职学校倡导德育也只是一个口号,落实得不太好。在高职教育中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很重要,但是学生如果缺乏道德素质,那么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施展。学校应当认清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搞清楚德育与智育的含义,德育与智育该怎样结合才能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必须开设思想道德课,并时不时地给学生开展思想道德讲座,适当地让德育与智育分开教学的同时要找合适的机会让德育与智育两者相结合,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德育与智育结合点内涵分析

在将德育与智育教学相结合之前,应当找一些高职教师和学生了解情况,并向教师和学生询问意见。通过高职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德育与智育相结合是两种教学思想的结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意味着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而育人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教师的教书和育人没有次重之分,两者既是一个整体,又是能相互促进的个体。教师应当同时做到教书和育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培养出较为正确的道德、思想,才能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否则空有一项技能也是不能得到施展的。

学生的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的,在给学生上课时会提前制订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这项技能的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这项技能,通过学到的知识能够应对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评价。高职院校也属于大学的一种,学生的上课时间较少,自由活动时间较多,专业技能老师对学生的接触并不多,相比而言,辅导员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根据这种情况,专业技能老师对学生做好知识教学,怎么在育人这方面可以通过辅导员开展。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思想政治讲座,可以在每周给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主题班会,这样对大学生就能够做到德育和智育教育结合。

德育和智育有很大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德育并不能很快就见到教育成果,但是智育可以。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德育的教学方法能有很多种,相比智育来说比较灵活。德育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思想灌输,通过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得到感染,进而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德育更应当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造成影响。

三、强化对高职德育问题的重要性认识

(一)当前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大学生的德育

一个人的优秀程度不是靠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还需要看他是否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三观”。观察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我们还可以发现,一部分学生有金钱至上观念,而且校园里出现的攀比现象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素质教育不高。这和学校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将专业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思想政治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公共课,而且在上思想政治课时,教师也只是以灌输为主,完全照搬课本给学生读句子,并不能让学生引起很好的思考。在考试时也只是敷衍了事,这样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正确思想道德价值观不重要的情形。在高职德育问题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都是需要慢慢进行解决和完善的。

(二)我国的经济环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对大学生进行德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发展,对技术性人才有越来越大的需求量。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更加功利化,更注重对自己的利益划分,人们追求利益虽然在一方面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道德选择问题。大学生即将进入社会,大学生群体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大学生私欲较高,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先考虑自身利益,这显然存在思想觉悟不高的问题。大学生群体易受社会影响,而且坏的影响大于好的影响,如果不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群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科学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小时候家长就对我们实行说服教育法,简单解释说服教育法就是讲道理,对我们进行正确思想的灌输。那么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德育本来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教师反复讲一道题,学生也会慢慢有思路。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想要做好思想教育就应当对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只有当学生愿意倾听,他们才能够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继而将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和自己的行为活动结合。

(二)环境影响法

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一个道理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人只有处在优良环境中才能得到较好的成长。而且我们在初高中上学时就会发现,那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往往都是坐在一起的,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那么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进行口头上的宣传,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实施,那么学生也是很难产生某种道德认知的。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拉横幅,横幅的内容较为积极向上,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一定的指导。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做拾金不昧、保护环境、乐于助人等行为,当这种行为遍布在校园里时,对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环境影响法就是通过良好的环境对人造成影响,让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得到慢慢地变化,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标。

(三)实践锻炼法

大学生上课时间较少,课余时间较多,会有很多机会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时,往往更重视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这些理论教育只是一个概念,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也只会变成一句空话,这时就体现出实践锻炼的重要性了。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学校可以给他们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的精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释放。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是前提,要想将理论教育发挥作用,就得给他们提供实践平台,进而推动对他们的德育。

(四)榜样带动法

人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我们在小时候就喜欢模仿家长的语言和动作,如果家长具有较好的行为举止,就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在给高职学生进行德育时,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我们首先明确什么是榜样力量,并不是人人都能做榜样的,榜样需要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较为规范的行为举止,能够给人们带来有利的影响才能叫作榜样。在学校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榜样,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而且教师应当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尽量和学生做朋友,减弱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这样学生才能接近、了解教师,教师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影响。而且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是自己的职责,如果只完成了教书这一项任务,并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育人也应当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五、结语

高职教育并不能仅仅重视对学生技术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德育也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德行兼备的技术型人才,如果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人才的损失,对学生来说丧失了较为光明的发展前途,对教师来讲并没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智育势在必行,教师应当较好地将德育和智育结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皮琳琳.高职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内涵分析[J].新校园(理论版),2015,10(1):68.

[2]谢小韦.素质教育背景下德育与智育的有效融合:以我院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为例[J].科教文汇,2015,5(6):225-226.

[3]石海霞.浅谈如何让德育与智育相结合[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9(18):23.

[4]刘兴录.论学校德育与智育的相互融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9,2(18):125-126.

[5]刘丽.论信息化技术在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旬刊),2018,10(9):6-7.

[6]刘淑贞,王明宇.高职数学“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教改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6(3):56-5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