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国 魏敏 王亦我

[摘           要]  2017年农业农村部批准江苏海洋大学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的依托单位。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和启动提升了江苏省贝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贝类学相关课程是一系列内容极其广泛的基础课程,该课程更是水产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基于此,以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为例,分析了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水产专业相关教学中的作用,发现贝类学相关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均有一些问题,而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能丰富其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并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平台,为水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贝类产业体系;水产专业;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072-02

一、引言

在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央共提出了建设50个经济农产品为目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贝类体系由17个岗位专家和15个综合试验站组成。2017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了“十三五”体系人员遴选聘任工作,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共建设了21个综合试验站和设置了30个技术岗位。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的21个综合试验站分布在我国沿海各省包括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其中,依托江苏海洋大学建设的一个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提升江苏省贝类行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此外,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的成功建设和启动为江苏海洋大学水产专业的相关教学和实践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平台,在水产专业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以期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

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和发展

2017年10月,经过多次审核和层层筛选,农业农村部同意将江苏海洋大学建设为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2019年7月,在江苏海洋大学召开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验收考核会。验收委员会的成员由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和宁波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经过考核和实地勘察之后一致同意连云港综合试验站通过考核验收。经过三年的建设,目前连云港站在校内建设有贝类亲贝培育室、催产和孵化室、苗种培育室和成贝养殖示范基地,还配套建设了水质和病害检测室。此外,在校外连云港市赣榆区的沿海滩涂建设有滩涂池塘综合养殖示范基地以及浅海养殖示范基地。

三、水产专业的贝类学相关课程教学内容

(一)贝类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高素质海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专业人才对于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1]。贝类学相关课程是海洋类人才培养一系列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贝类学相关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经济贝类的主要特征、研究动态、经济价值,以及贝类的形态构造等,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贝类的形态、生理、生态、生长、繁殖规律和实用的分类方法等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贝类研究奠定基础。可见,贝类学相关课程在涉海类高校的水产养殖学专业、海洋生物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2]。

(二)贝类学相关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贝类学课程是一系列内容极其广泛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贝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生态、发生、分类和经济价值等。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以及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参与对贝类的研究,贝类学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拓展。现有开放贝类学相关课程的学校采用的教材普遍编写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教学以介绍常见经济贝类的分类、形态、生活习性和繁殖育种等内容为主,贝类图片等教学素材较为陈旧。此外,这些传统教学内容缺少贝类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成果,诸如贝类的细胞学、免疫学、生化毒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成果。

由于贝类隶属于动物学的软体动物门,种类繁多,仅次于节肢动物门,至今已记载的约有11.5万种,为动物界第二大门类。大量的贝类存在着形态、生态、生理和分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知识零散易混淆,且难以构成完整清晰的知识脉络。因此,对学生来讲记忆难度很大,烦琐而没有头绪。又因为大部分贝类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缺少实物与理论知识进行相互印证,因此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对一些形态上的边界特征认识模糊。

(三)贝类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贝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样品相互印证,才能增强学生对贝类特征形态的感性认识[3]。目前实验课普遍采用的方法是:一是采购市面海鲜市场上的食用贝类作为样品材料;二是采用现有的贝壳标本进行实验讲解。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采购的新鲜贝类色泽明亮生物活性较好,但是品种较少,不利于比较同目下甚至是同纲下不同物种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而采用贝壳标本的话,虽然种类相对来讲较为齐全,但多数标本的保存时间十分长久,会存在颜色失真、标本破损等情况。对于那些浸泡保存的标本来说,纯粹靠目测观察不能清楚分辨不同贝类的体态特征。此外,还存在标本滞后性等问题,对于近些年来新开发的品种,如西施舌、尖紫蛤、巴非蛤、东风螺等缺乏足够的标本量。

另外,贝类的育种和繁殖也是贝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多数开放贝类学课程的学校并没有相应的养殖基地或养殖池来提供不同发育阶段的贝类胚胎作为实验材料。例如对近江牡蛎人工授精与胚胎发育的观察实验中,实验材料准备就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一般实验室培养设施和条件均有限,育苗期管理工作难度较大。而泡在保存液中长期保存的胚胎材料特征不明显,难以长期使用。因此,需要经常更换实验材料,才能达到课程要求的效果,而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教育教学的成本。

四、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水产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贝类学相关课程(贝类学、贝类增养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贝类学相关实验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点的重要基础实验课程。在涉海类高校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在连云港建设的综合试验站为例,连云港综合试验站依托于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拥有一批高水平贝类研究的专家学者,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不仅覆盖了贝类的养殖、育种等传统研究领域,还包括贝类的细胞免疫毒理分子机制等一系列近年来的热门领域。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的建成为本校水产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提供了一个贝类市场调查的机会

由于连云港综合试验站的任务需要,每个月可以安排部分本专业学生去市场进行贝类相关的调研活动,包括对市场上的流通的贝类分类、贝类产地、分布、价格、供需关系、品质、运输及储存等方面的调研。可以直接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贝类市场全方位直观感受的机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可以对本校缺乏的贝类教学相关素材进行补充,对较为陈旧的教学相关素材进行替换

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每年都要进行多种贝类(包括青蛤、文蛤、硬壳蛤、缢蛏等10多种常见经济贝类)人工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收集到了大量贝类人繁(催产、孵化、变态发育)和育苗的素材。这些素材的补充使贝类相关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提供了一个专业实践平台

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每年进行的多种贝类人工繁殖给水产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除实习以外的专业实践平台。水产专业学生可以全程参与贝类的催产、孵化、苗种培育、成贝养殖等过程,还可以实时观察记录不同种贝类变态发育过程。通过这一专业实践平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四)提供了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和水产类比赛项目的孵育基地

依托国家贝类体系连云港综合试验站,每年可以给本专业学生提供5~10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此外,还为本专业相关的全国性比赛(“渔精英挑战赛”和“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专业性实践平台。对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

(五)提供了一个本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孵育平台

连云港综合试验站,每年可以给15~20位毕业生提供毕业论文相关实验实施条件,可以满足毕业生的各种贝类相关实验需求。

总之,为适应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结合贝类学相关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贝类学相关的基本知识。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训练,加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结合实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思维,符合当前海洋强国战略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辉赞,张韧,冯芒,等.我国海洋学科研究生培养专业开设现状分析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4):90-93.

[2]栗志民,申玉春.《贝类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3):151-155.

[3]栗志民,申玉春,吕文刚.贝类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9,17(4):30-3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