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红 乔建芬 赵凌俊 张晶

[摘           要]  “山西故事”是新开设的一门文化素养拓展课程,就开设本课程的动因、“故事”一词在“山西故事”中的含义、如何辩证处理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山西故事”中“山西”的地理范围、“山西故事”课程的主要内容等问题做分析和研究,在“山西故事”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山西故事;真实性;地理范围;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82-02

山西这片悠久而厚重的土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聚宝盆。建设一门立足山西本土的课程,宣传山西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学生接受三晋文化熏染,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更好地建设家乡,是我们由来已久的想法。2018年冬,为了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号召,讲好山西故事,宣传山西文化,培养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服务的人才,我院正式启动了“山西故事”课程建设事宜。经过一年多的认真准备,特别是通过第一轮教学实践,目前课程雏形已成。我们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对“故事”在不同层面含义的理解

“故事”一词,具有多个层面的含义。

(一)历史学层面的“故事”

从字面上理解,“故”即旧、过去,故事就是旧事、往事、过去的事、先例、典故等,所以,“故事”可以理解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

(二)文学层面的“故事”

所谓故事,是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纽带的一种以情节见长的文学体裁。故事以情感为依托,围绕人物活动,侧重于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铺陈,强调情节的生动性与连贯性,需要设置悬念和情节起伏,需要通过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各种描写手法写人写事。

人物和事件是构成故事的两个基本要素。人物乃故事之第一要素,没有人物,就不会有事情发生。故事人物的形象可以是单个人也可以是群像,还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或者植物,还可以是被神化的人物,无论是人还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神,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情感和需求,能够主动思考,能够采取行动来实现愿望。事件包括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事件过程各要素之间因有逻辑联系,有因果关系,应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三)艺术层面的“讲故事”

故事是用来讲述或阅读的,讲故事是一种口头表演艺术活动,属于语言表演范畴,重在通过语音、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处理,辅以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营造艺术氛围,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感染和影响听众,给人以艺术享受。

(四)思政教育层面的“讲好山西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落实在山西,“讲好山西故事”包括“既讲好‘昨天山西故事,挖掘晋商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的实质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更要讲好‘今天山西故事,大力塑造美丽山西的新形象,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此处的“山西故事”不仅追古溯源,涵盖了山西的古代事件和人物,更强调讲述现当代山西历史,强调讲述山西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强调突出表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年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在转型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启示和经验,涌现的事迹和站立在时代潮头的风流人物。

山西故事课程,是以上几个层面的故事叠加的“故事”:在课程建设动因和教学目标方面,突出思政教育目标;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力求呈现历史层面和现实层面的故事性;在文字表达方面,采用文学化的叙事方式;在课堂呈现即师生讲述时,又追求艺术层面的口语表达效果。

二、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查《现代汉语词典》,“故事”有一个义项:“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例如神话故事、民间故事、讲故事。”可见,故事既可以真实发生过的,也可以是纯属虚构的,还可以是真实中有虚构成分,虚构中有真人真事的影子。

既然故事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的,“山西故事”总的讲述对象“山西”是真实的存在,那么“山西故事”所选取的材料也应当追求真实、指向真实,所选人物应该尽可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或者书上有记载,或者民间流传广泛,事件的大体轮廓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或者历来被认为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不能肆意篡改历史,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戏说”历史人物和事件,否则“山西故事”就失去了根基,不能称其为“山西故事”,从而丧失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背离开设这门选修课的初心。

为了追求真实性,我们在翻阅大量历史着作的基础上,选取晋旅编着的《山西故事·历史事件》构建古代故事部分的主体框架,这本书文笔轻松优美,故事性强,更重要的特点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记载或考古结论,翔实、严谨、客观,令人信服,值得采信。

《山西故事》选材追求历史真实,并不排斥艺术虚构。作为文学作品,艺术虚构是重要的创作手段。首先,为了保证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为了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或听众,故事的作者会在符合文学真实的基础上天马行空,凌空构作,或以原型为主,在某些情节或具体细节上发挥艺术想象适度虚构。其次,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每一个讲述者都很难照原样“拷贝”,会加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情色彩,使故事逐渐发生演变。另外,历史真实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原始事实。

所以,我们必须辩证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尽量选取有史料支持的、有考古佐证的、有文字依据的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材料,在总体框架上追求真实,寻找历史的真相,在具体细节或枝梢末节又允许虚构,不拘泥于实际,做到“大处不虚、小处不拘”,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如果同一题材的故事,史料记载、考古结论与民间传说、文艺作品互相抵牾,那么怎样选择材料呢?我们的做法是:按照有考古证据、有史料记载、有文艺作品传世、民间广泛流传的顺序,有前者则采信前者,没有前者才采信后者;以前者为主体、主线,后者为旁注、为参考资料。以“赵氏孤儿”为例,戏剧舞台上的赵氏孤儿虽然已经被演绎了数百年,但是赵武复仇的故事实际上是被虚构出来的,历史记载中的故事原型就是晋国的“下宫之役”:在灭门之祸中幸存的赵武并未以血还血,而是主政后务实变革,使国家停止了对楚战争,使国内卿大夫间的争斗也逐渐缓和,后继者终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我们讲这个故事时,对子虚乌有的赵武复仇的故事则一笔带过。

山西存有大量的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类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类在幼年时期思想和生活状态的忠实记录,想象大胆而神奇,很难说是真实的,然而见诸典籍,流传甚久,早也融入民族文化的血脉,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山西故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能因为可能是虚构的而放弃选入课程。相反,山西处于华夏古文明的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的植根所在,必须从三皇五帝开篇,女娲造人说起,优秀的神话、寓言、传说和民间故事应该选入《山西故事》。

三、“山西故事”中“山西”的地理范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晋大地这片热土是众多历史事件和各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山西故事必须是山西的地理状貌之上演绎的文化叙事,没有汾河谷地就不会有晋商传奇,没有雁北雄关就不会有杨门忠烈的故事,讲述山西的人物和历史事件,必须关注地理因素对三晋文化的影响,从山西的地理环境讲起。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讲述山西的地理环境要介绍山西的自然地理,重点介绍山西地处中国第二级台地黄土高原的东部的方位特征、沟壑纵横的地理状貌、从农耕文明向游牧文化地区过渡的区位特点等,并把对地理环境的介绍与对气候、植被的介绍结合起来,与地质构造运动结合起来,与对山西“天下之中”“表里山河”“京室之夹辅”“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等区位优势的介绍有机结合起来。

讲述“山西故事”,首先要确定“山西”所指的自然地理范围。山西故事课程所涉的自然地理范围基本以目前山西行政地图所辖的范围为准,即太行山以西、黄河以西以北、长城以南,具体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有所扩大或缩小。

山西的人文地理涉及山西的历史沿革,包括政区、人口等因素。其中政区划分、人口迁徙等因素与变化缓慢的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相比,变迁要频繁、复杂得多。在山西历史上,行政建制历经过无数次变化,名称也变化迭出,根据杜学文主编的《山西历史文化读本》,我们确定了“山西故事”课程中各历史朝代的选材的大概地理范围:尧、舜、禹所涉区域;夏、商、西周的唐、冀、土方等“方国”和部族所在区域;春秋时期的晋国的地盘;战国时的三晋所涉区域;秦时的河东、太原、上党、雁门四郡和代郡一部分;西汉至隋的并州;唐至金的河东;元至民国的山西。

四、结语

“山西故事”属于选修课,是一门文化素养拓展课程。课程跨越史学和文学,涉及政治、文学、地理、经济、旅游等各个领域,教材行文拟以严肃、厚重的史学语言为主,兼顾文学性,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力求线上线下完美对接。这门课以宣传山西本土文化为己任,服务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适合山西本地的职业类院校开设。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我们能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时代,梳理这片古老的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怀念前贤,追述往事,记载民俗,真是幸莫大焉。如果此项工作能够在三晋学子的心中播撒下热爱家乡、回报桑梓的种子并开花结果,那就算实现了我们探索、开发、建设这门课程的美好心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2013-08-19.

[2]晁继周,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W].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93.

[3]晋旅.山西故事·历史事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24-25.

[4]杜学文.山西历史文化[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14.

[5]曹陆军.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J/OL].西部广播电视,2020(10):85-86.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