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王路

[摘           要]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来看,使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无疑是最终的目的所在。为此,“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就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注的主视角。基于此,在解读“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与价值基础上,就其培养模式的侧重点加以高度明确,最终探索出极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关    键   词]  “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意义价值;侧重点;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98-02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视角,不仅承载着为我国培养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助力我国各领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自然成为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视角所在。然而,在该视角下如何确立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棘手问题,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能够为其带来一定的启发。

一、“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与价值

(一)意义所在

“项目学习计划”强调以“项目”本身为中心,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这一视角下建立起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无疑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力培养的全面性也势必更加突出,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价值呈现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构建起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不仅可以确保大学生在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创业实践流程的把握上始终保持创新性,更有助于大学生审时度势,不断更新创业理念,促进其未来创业道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培养模式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不言而喻。

二、“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侧重点分析

(一)深挖“项目学习计划”的内涵

所谓的“项目学习计划”,指的就是有目的地设置一项教学活动,并且按照预定目标有条不紊地加以落实的具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多项工作。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将这一内涵加以深入解读,由此方可确保培养模式构建与运行的效果始终处于理想状态。

(二)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动力、保障条件

就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来看,因其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理想的前提条件、动力条件、保障条件作为支撑,以此来确保各项培养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别是在“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前提条件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要“脚踏实地”,要体现以“项目”为核心。在指导作用方面,要强调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同步提升。在教育资源方面,要切实做到不断增强资源的实用性和丰富性。在保障条件上,要有及时、客观、有效的信息回馈作为重要保证,这无疑是“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龙骨”所在。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高校创业核心课程与真实的创业项目相融合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其平台就是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然而,针对当前高校创业与就业教育指导平台的作用发挥情况来看,学生在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上依然有所欠缺,重理论、轻实践则是最为直观的体现。为此,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将创业与就业核心课程与创业项目进行有效融合,让创业项目能够引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发展,进而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实用又好用,为减轻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社会各领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创业指导教师切实走入创业实践活动之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和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工作。但是,指导教师真正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作为支撑,由此方可帮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是否实用,以及实践过程是否高度有效。基于此,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走入创业实践项目之中,进而成为“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1)学校要积极与合作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确保在校创业指导教师在项目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合作企业、教师三者之间要保持紧密的联系,确保在校创业指导教师能够拥有一个极为广阔的业务能力提升平台。(2)鼓励在校创业指导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与合作企业创业研发项目团队保持深度交流与探索,力保指导教师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创业指导教师真正融入创业型企业研发项目的研究与探索阶段之后,高校要倡导在校教师将自身的观点与建议说出来,并与企业研发人员之间保持积极的探索与交流,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加以验证,进而确保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同步提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三)社会创业资源的校内整合与高效利用

毋庸置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中,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自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资源既体现在财力层面上,又体现在物力和人力层面上,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坚实保障性条件。为此,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路径中,各高校必须强调社会创业资源的校内整合,让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条件进入校园,并获得高效利用,以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撑力。在此期间,各高校的实际操作应从两方面入手:(1)在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上,学校需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道路不动摇,力保创新创业的指导力和条件始终处于理想化。期间,高校应通过互联网和实地走访,确定创业型企业合作对象,并与之建立起合作关系的同时,明确合作道路中的基本职责,具体是指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共享。在这里,前者是指各企业要定期组织富有创新和发展思维的一线员工走进大学校园,为高校创新创业指导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也可以通过“讲座”和“论坛”的形式,阐述指导人员的指导能力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点。(2)在财力方面,学校必须立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深入解读相关政策信息,力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济基础更为坚实。随着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之日起,我国高等教育针对“双创”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务院、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也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并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作为重要保障,如《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5〕90号》等,这些政策无疑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各高校必须做出深入解读,以此为依托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之中,并将其内化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多可用性较高、丰富性极强、创新性突出的指导条件。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能力的培养过程都要有客观的信息反馈作为重要支撑,“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显然也不例外。为此,在构建起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期间,各高校必须在评价目标与原则、评价主体与方法、评价指标五个方面加以高度重视。具体而言,在评价目标与原则上,要以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全面发展为评价目标,指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方向,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高度明确。在评价原则上要以“学生本位”为原则,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面性能够得到强有力的保证。评价主体上,各高校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作为评价主体,更要将学生和行业企业作为重要的补充,力求评价结果能够以当今时代行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为标准,进而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情况和差距。在评价方法上,要以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主,因为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不能用数字来展现,需通过相关的文字语言去描述,进而方可说明学生能力培养的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也不例外,该评价方法正是最为理想的选择。在评价指标上,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理论”两个方面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在此之中,“创业新思维”“专业领域创造力”“创新创业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理论理解能力”“创新创业理论掌握能力”“创新创业理论拓展能力”等分别设定为二级评价指标,以此来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整体效果与水平,力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水平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综合以上论述观点不难发现,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计划”视角下,切实构建起适合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做到将创业项目引入校园之中,还要做到指导教师真正融入创业项目的研发活动之中,以及将社会创新创业资源引入校园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对此,在今后的实践与科研工作中,不断深化上述观点就成为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力求为我国各领域建设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喻秋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成果转化促进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2]卢和旭,王建,张发民,等.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3]刘海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与实践: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

[4]邓悦.项目驱动模式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科教导刊,2016(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