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利粉 陈琳

[摘           要]  因文化课成绩低,专业创作耗时较长,需要安静的环境氛围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复读率高,综合性大学对美术生的文化课要求与普系学生一致,专业提升压力大等问题,近年来,美术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由抑郁、焦虑等引发的学习困难、违纪、挂科、抗压弱等问题逐渐增多。做好学生育人工作,就要坚持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学生大学成长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通过“感情曲”“进行曲”“立志曲”“成就曲”和“交流曲” 五部曲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关    键   词]  “五部曲”;美术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6-0174-02

一、美术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作为美术生,文化课属于弱项,在综合型大学中,对美术生和普系学生的文化课考核采用统一标准;美术生的专业创作需要的时间较长,只有安静的环境氛围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同时具备,才能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除了画笔,他们很少有合适的释放和缓解渠道,尤其是高中时期苦于考学,长时间的压抑,加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匮乏,美术生的心理素质和调试能力本身就要比普系学生差。进入大学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教育,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近年来,美术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心理问题学生比例有所增加

以本人所在学校为例,2018—2020年,有明显症状心理问题学生占比情况如下:

除上述已经表现出明显症状的心理问题学生外,还有较多的轻微的心理焦虑、睡眠不好、不够积极等问题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主要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培养比较娇惯,学生的抗压能力本身就较低,难以适应大学强竞争力和多元人际关系环境;美术生的文化课成绩较差,学习能力稍弱,难以完成大学培养要求等。

(二)心理问题学生更加低年级化

因大学校园开放性强、人员流动大、培养模式的改变等,有些美术生在进入大学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害怕与过多的人员接触,甚至有自残行为,极个别的学生无法继续学习而必须选择休学。这些都说明学生在高中及以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问题,并未引起充分的关注与干预。近3年,我们还发现,研究生新生中的心理问题也逐渐增加。

(三)心理问题学生自知力逐渐增强

调查发现,随着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等,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为全面、具体、深入。心理问题学生的整体自知力也有所提升,60%以上的学生能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并愿意通过心理咨询、医院就诊、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40%左右的学生愿意和较亲近的人诉说自己的问题,学生主动表达和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逐渐增强。

二、强化美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必须重视和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负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坚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五部曲”教育法促进美术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部曲”教育法是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抓牢学生在每学年中重要五个关键节点的教育:开学初、第一学期十一假期后、第二学期开学、第二学期五一假期后、第二学期离校前基础上,分别开展“感情曲”“进行曲”“立志曲”“成就曲”和“交流曲”教育。做到既有重点教育,又有延续性和脉络性教育,努力营造良好成长氛围和成才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好服务。

“五部曲”教育法涵盖了重点群体教育和全体教育,根据学生每学年的不同特点和关键节点,连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学年内进行五次教育,随着年级的增长,五次教育的内容又不完全一致,逐级递增,逐级强化。

(一)“五部曲”实施方案

(二)实施过程

对于大学来说,大一到大四各有特点,需要每个学生及时调整到不同的频道,跟上节奏和步伐,才不会掉队。也只有在每个学年里干好每学年该干的事情,才能真正地适应大学生活,才会取得该有的成绩和成长,才能在走向社会时做足准备,随时转换角色。

1.“感情曲”——素质拓展。学年初是每个学生需要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最好时机,在学年初奏响“感情曲”,开个好头,及时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为一学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素质拓展活动是最好的增进感情、加强交流的方式。因此,在每学年初组织一次素质拓展活动。而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更是要开始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交流,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大家互相认识,为此,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就要开展“破冰”活动,用最直接、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增进新生间的交流。

2.“进行曲”——flag行动。十一小长假对学生来说是又一个关键点。长假结束后,很容易出现懈怠、放松,稍有不慎,就会放松过度。因此,节后很适合让学生开展一次flag行动。自己定一个小目标,目标类型、内容不限,只要是正能量的都可以。并且要发朋友圈立flag,让同学督促其完成,在flag期间,每天发朋友圈汇报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结束后进行一次总结。随着年级的增加,难度升级、任务升级。

3.“立志曲”——有话对你说。春节返校后,是第一年的开始,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开始,这个阶段的学生最喜欢给自己定新任务、立豪志,都期待有更多的进步。由此,开展一次立志活动:有话对你说。最初,让学生自己写好用信封装好,交由老师保存;一年后,对自己的一句话志向进行检验,并要与自己的立志语进行合影保存;大三时,要把自己的志向在人群面前大声说出来,同时从别人的志向里审视自己,促进共同进步;大四,是总结自我、重新起航的阶段,这个时候就要听一句话,听一句别人眼中的自己,做好新生活的准备。

4.“成就曲”——成就小故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需要挖掘和发现,自信心就是从无数小成就中培养出来并成为一种习惯的。STAR法,即当时的形势(Situation)、面临的任务/目标(Task/Target)、采取的行动/态度(Action/Attitude)、取得的结果(Results)。让学生用这种方式去发现自己的成就小故事,并写出来,从写1个,到5个,到分享成就故事,再到整理自己的成就故事集,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信,寻找自己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5.“交流曲”——艺席谈。交流是获得信息、提升自我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与自己有共同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的人,通过交流,对自己的认识、规划会有更清楚的了解。高年级和低年级的交流是来自学生的交流,人物访谈要针对已毕业人士,并取得一定成绩。与自己对话,则是要求自己作为自己的嘉宾,进行深度对话。

(三)教育效果

1.增进感情,强化团队和集体意识。通过素质拓展活动,增进友谊,加深了解,在活动中强化团队协作和水平,增强集体感和责任感。

2.学会坚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坚持是阻碍成功最大的绊脚石,也是很多人失败的根本原因,很多学生缺少的就是坚持的毅力和耐心。只有将生活中的每件小事、自己想做的每件事坚持下来了,在大事、难事面前才会自然地运用坚持。所以,通过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坚持习惯,从一些极小的、易做的事情做起,逐渐增加难度,训练他们学会坚持。

3.勇于立志,做有志青年。每个人都很善于立志,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感性群体,他们往往很容易被一些事情所感染,并很快做出一些决定。如何培养学生常立志、立长志、做有志青年,是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解决的问题。在最合适的时机引导帮助学生立志,并进行志向总结、监督、共享等,营造立志好氛围,宣扬青春正能量。

4.获得自信,并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自信是获得力量的源泉,每个人都需要自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自信。很多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交际障碍、情绪不稳定、焦虑等问题都是缺乏自信引起的。培养自信,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大学生,是帮助学生增强抗压力,提升面对挫折、承受失败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5.与人为友,与己为友。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人都有可以学习之处。艺席谈就是充分发挥高低年级之间、学生与成功人士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交流作用,分享经验,共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正确、有迹可循的发展目标,早日成长成才。

美术生虽然因诸多原因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但随着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强。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遵循学生大学成长规律、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和专业学习特点,开展“感情曲”“进行曲”“立志曲”“成就曲”和“交流曲”教育,既统筹兼顾全体学生,又分类分层分别教育,帮助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学会坚持、勇于立志、树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丁闽江,苏婷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71-72.

[2]李庆林,魏玉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20(2):107.

[3]李凤兰,高旭.大学生心理卫生素养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卫生,2018(3):154-156.

[4]戴湘文,谭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2):90-9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