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承有

[摘           要]  最近几年,中职学校教学机制在不断改革以及优化,在中职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十分关键的科目,在考核中占据的比例很大,在对中职学校的调研中看出,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数学课堂上仍然运用以前的教学方式,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很弱,对数学科目的掌握不够重视,造成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状况始终不理想,把生活化教学形式运用于中职数学课堂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易于理解其中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9-0104-02

数学科目在中职学校中是很关键的科目,师生都十分重视数学教学的质量问题。生活化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是一种最新的教学形式,和以前的数学教学形式有一定的区别,以前的课堂教学大部分都运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讲解形式,在教学制度改革的情况下,以前的数学教学形式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以后的发展。把生活化课堂教学融入中职数学课堂中,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一、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数学基础很弱

按照有关统计数据,有30%的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十分薄弱,有50%的学生对基础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在学习的时候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解速度,只有20%的学生具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储备,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进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为薄弱。

(二)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教师不注重中职数学教学,觉得学生需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掌握技能上,这造成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重视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形式的创新。其一,数学教学很盲目,没有目标,导致教师所讲述的课程内容不具备针对性。其二,数学教学形式十分单调,一般都严格按照固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教师完全根据数学教材讲解知识,不仅不能思考学生是否可以跟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分析学生对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否接受、学生能否产生兴趣。最终,由于中职学校不注重数学教学,所以课堂教学时间不够。

(三)教师和学生都不具备灵活性

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生的成绩,不能让学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的含义,都是将大部分公式与定义机械背诵下来。不仅教学模式不具备灵活性,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而且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模式不灵活,在应试情况下只是将知识机械背诵下来,不知道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形式死板。

二、中职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中职教育始终是职业教育的构成部分,数学教学质量不高。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需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目前中职数学教学组织的具体状况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依然出现部分需要处理的问题,在组织中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让教师十分注重指导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时候,试着将理论和实践互相联系,这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中职数学课堂上,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中职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在中职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最根本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定理以及概念,教师在教学方式建立的过程中展开知识讲述,不仅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基本认识,运用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动态教学、翻转教学等很多展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水平。

(二)实效性原则

在组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数字以及图形解答应该坚持实效性原则。对于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尽最大努力防止死板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不仅能够增强数学教学课程的生活实践性,运用生活引领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探究能力,而且还需要尽力防止数学教学课件内容太过花哨,使学生在中职课堂中不能形成完善的思维模式,太多干扰让数学教学时效性无法展现出来。

四、生活化教学在中职课堂中运用的方法

(一)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生活情境

中职学生在生活经验层面不健全,为教师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应该任意设计,这样不符合学生的认知。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中的生活化要素十分丰富,为教师设计生活化情境带来很大便利,而且还提升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对生活化情境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出现亲切感,把“冰冷”的数学内容全部讲解清楚,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不仅可以使数学教学速度逐渐变快,还可以完善教学资源,这是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水平的主要方式。比如,在掌握样本抽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加入:已经开学了,我想知道同学们在假期中上网的平均时间是多久,若你是教师,应该如何做呢?若是要在学校中进行一次这种调研,需要怎么做?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通常都有发言的兴趣。又如,在讲解“集合”的过程中,需要引导班级中女生全部起立,让身高超过170厘米的男生站起来,让跑步很快的男生站起来。运用这种形式,不但能够让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也能够引导学生对集合的定义有清楚的认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