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兴燕

[摘           要]  “大学之道”内涵丰富,其精髓在于为世人确立了一种内外兼修的价值取向,是一部“大人”修身之学。当今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价值缺失、精神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等道德素质问题,从现代视角阐明大学之道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成长意义重大。

[关    键   词]  “大学之道”;内涵;大学生;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57-03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着作之一,相传为孔子学生曾子所着,它原本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引起儒家学者及世人的关注。到了宋代,“二程”将其重新整理编排,学者朱熹为其修改作注,从而形成传世的《大学》,且位居“四书”之首,确立了它在儒家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中的“大学”与今天所谓的“大学”意思有很大的差异。朱熹指出“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可见这里的“大学”有两个意思,一是古代较高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二是指大学问,博学,为政之学。所以,《大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育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学问者,成为一个怎样的大学问者。正如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微言大义,对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科举考试)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是古代哲人先贤修身、为学、为政思想的重要源头,虽然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迁,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大学生提升自我修养、追求高尚品德的精神却一脉相承,因此它对现代大学生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之道”的丰富内涵阐释

(一)《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大学》思想的总纲领

“大学之道”的“道”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精神、本质、核心、原则、规律等意思,与具体的外在形式是相对而言的。孔子讲过“君子不器”,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做事做人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和手段,而要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和目的,其意思和这里的“道”如出一辙,“大学之道”就是为我们阐释“大人”所承载的精神以及如何成为“大人”的规律和本质性的方法。

“明明德”中第一个“明”是动词,是使其发光、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明明德”意即使明亮的、美好的品德充分彰显出来。儒家思想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美德。正如朱熹解释说,“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就具有的、先验的心理状态。“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但为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人天生的各种美好德行,因为后天环境中人面对各种诱惑而产生了各种私欲,这些私欲无限膨胀,以至于遮蔽了人天生的光辉德行。所以我们要清晰地分辨善恶、美丑、是非,并去找回那个本我、真我,让被掩盖了的善良本性重放光芒,自我修行就是要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唤醒这些美好的德行。

“在亲民”。朱熹解释“亲”为“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之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也就是说个人让自己美好的品行显露出来还不够,还要帮助别人去掉陈旧的、被污染的坏习惯,使其焕然一新。众所周知,儒家思想讲究推己及人,在品德修养方面也是如此,自己进步,同时也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在精神道德方面也能自新,这其实是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的表现,强调个人要时刻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群体之中,并且自己要起到率先模范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关照周围的其他人,及时发现他们修养的不足之处,从而伸出援助之手。从这个层面进行阐述,事实上《大学》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周围的人负责任,因为我们组成了别人的生存环境,所以我们每个人对别人的成长变化身负责任,这就将个人置于道德制高点上,这样的人就是“大学”之人,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他们能够真正做到修己安人,这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理想中的道德高尚之人。

“在止于至善”。郑玄注:“止,犹自处也”,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孔颖达疏:“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之行。”“止”的本义是“脚”,走路自然要有一定的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停止、方向、目标”的含义,这里指“大人”做人做事知道所要前进的方向,当然“至善”是最终的目标,那何谓“至善”?事实上就是指最大限度地合情合理,所以“至善”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儒家思想中推崇的各种仁义道德。它强调每个人都能够界定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在自己位置上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将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也就是儒家讲的中庸境界,不偏不倚,刚刚合适,这就是“至善”的完美境界。

明明德是对自己而言的,亲民是对他人而言的,明明德是基础,亲民是明明德的延伸,止于至善是对二者要达到目标的进一步阐释与说明,这就是大学之道的三纲,是个人修行要达到的目的,要成为一个大学之人,就要从根本上落实这三个方面。

(二)具体如何成为如上的“大人”

大学之道指出明确的方法和路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指出明明德的具体进修过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即大学之道的“八目”。其中“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针对他人与社会而言的,是明明德的社会性,是修身之后的最终归宿;修身是针对自己而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具体方法。所以可以看出修身是最根本的概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明确指出修身的重要性,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修身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个人修养提升了,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做表率,为社会做贡献。所以下面主要从个体角度分析大学之道的修身之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经学家郑玄,到现在的儒家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无定论,很多解释抽象难懂。比较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认识,他提出格物致知是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对于格物的意思,朱熹做了两种解释:一是“格物”是落实到事物上;二是“格物”是追求事物的深刻道理。这里倾向于第一种理解,从现代视角来看,笔者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自去接触并研究这个事物,方能对这个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从而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日积月累,就弄清楚了该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问题。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实践出真知,而不是仅仅通过对书本的查阅间接获得知识,这样看来,“格物致知”的提出就有很大的实践意义。“诚意正心”就是要意念真诚,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自肺腑,出自真心;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不能有歪心杂念。“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中专门提出“慎独”的概念来深入阐释“诚意”,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独处也要严格按照“明德”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他心中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善恶,有清晰的理智,才能够把心思放正,不会被其他不正的因素诱导。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重要途径,前者是认知,后者是态度,一个人对事物有怎样的认识,就会有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去对待这个事物。格物致知就是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就明白了其中的是非对错,做起事来就会真心实意,而不是勉为其难;真心诚意做事,整个人的心思就端正了。儒家在这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则强调修身要从端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开始,这一点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二、“大学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义

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积极进取,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大学生面临不同程度的价值缺失、精神滑坡、责任意识薄弱等道德素质问题,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的事件时有发生,透过现象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实际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过于重视知识、精神修养不足。“大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根本性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大学之道,开门见山提出“明明德”,将明德摆在首要位置,启示我们当今大学之人理应把德行放在第一位。大学生要通过学习经典,明确到底何为美好的德行,孟子曾明确提出明德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我们大学生要扪心自问,这些基本的仁义道德是否还完整无缺地留存于我们心中?当你在指责别人不能去帮扶跌倒的老人时,是否意识到自己只是在“五十步笑百步”的道德边缘徘徊?所以我们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正确地区分是非,辨别美丑;同时应对自己有正确清晰的认知,明晓自己精神道德上的欠缺之处,积极主动去提高自身修养。孔子曾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也是极其重视道德教育,做人应先修德,再学知识。古人云:“德者,才之师也。”这一点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人,作为一种美好的精神而存在。

我们大学生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关注他人与社会,要注意推己及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同时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断为他人和社会的美好奉献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要明确自己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与外界的联系中才能凸显出来,即儒家思想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我们大学生应当深刻意识到自身是社会各种关系中很重要的一分子,对社会现象要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而不是在利己主义的象牙塔里寻求一己安逸。

“止于至善”。大学生要学会“知止”,就是知道自己应当止于何处,就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自己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并孜孜不倦地去努力追求,从而度过一个充实、有高度的人生,而不让自己在高科技和物质横流中失去自己的理想和斗志。现实沉溺于玩游戏、玩手机而耽误了自己学业的例子颇多,就是因为心中“无止”,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把这个事情做到“至善”。所以,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优秀人才的代名词,首先要树立合乎自身实际与能力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够静心融入学习生活中,进而持之以恒、尽善尽美,真正提升自我。同时,“知其所止”启示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复杂诱惑,要时刻保持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越雷池半步。

“格物致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说明我们大学之人要尽可能靠实践来获得真知,并且将其认识穷尽到十分,才能获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点对我们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为什么我们时常感觉自己上了好几年大学,道德修养和思想知识等方面的提高不是很明显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接触过的事物和知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说教的束缚中走出去,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中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从而提高认知水平。

“诚意正心”要求我们大学生要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诚意是善恶观,诚意是人鬼关,诚意是转关处”(《朱子语类》卷15)朱熹认为一个人能够做到意诚,就已经接近是圣人了,可见“诚意”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学生要努力做一个真人,对人对事都力求实事求是,与人相处要真心实意,做事老老实实,不凭空妄想,不眼高手低,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现在一些大学生明显表现出不自信的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不能脚踏实地地投入到自己所要干的事情上,待人接物总是按照自己主观、狭隘的片面认识去进行,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事物的真实,这种情况导致心思不端正,行事的方向就发生了偏颇,又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

总之,“大学之道”作为“初学入德之门”,内涵十分丰富深刻,以道德修业为根本,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和谐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体系及其实现途径,不仅滋养了古代无数先贤学者,对于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意义依然重大。我们应该深刻去学习和体悟“大学之道”的精华,以修身为根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真正的“大学之人”。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李方泽.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

[3]阮志芳.论大学之道[J].考试周刊,2018(5).

编辑 鲁翠红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ay of university”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QIAO Xing-yan

Abstract:“The way of University” has rich connotation, and its essence is to establish a value orientation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ining for the world. Today, som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al qualit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value, spiritual decline and weak sense of responsibility.Clarifying the way of University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The way of University;connotation;college students;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