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唐众 张天齐 李伟

[摘           要]  铁路行业人才是我国交通强国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思政元素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落实高校铁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任务的重要举措。以铁道工程课程为例,从国家需求、专业发展及个人价值方面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基于铁道工程发展历史明确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典型案例探讨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的方法,鼓励学生传承实干精神、树立建设交通强国远大理想,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高水平接班人。

[关    键   词]  铁道工程;思政教育;实干精神;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2-0057-04

一、引言

铁路建设是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关于加速交通强国建设的规划明确要求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铁路网建设,目前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铁路及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与运营急需大量铁道工程专业人才。

中南大学是全国唯一开设铁道工程专业的985高校,一代代中南铁道学子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带走荒凉、留下繁华”的气魄与担当为祖国铁路建设抛洒自己的汗水。交通强国的建设亟须新一代毕业生继续传承实干精神,树立建设交通强国的远大理想目标。

实干精神拥有丰富内涵,它以爱国情怀为主干,以专业素养、创新意识、拼搏信念等为分支,是新时代青年勇担重任需要具备的素质,这也与中南大学“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校训相契合。国内开设铁道工程的各大高校都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层面的知识传授,但是铁道工程课程中体现实干精神的相关思政案例未被充分挖掘,缺少值得借鉴的思政教学范例,因此,如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锻炼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实干精神成为本学科思政教育探索实践过程的重中之重。铁道工程是学生了解铁道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进行思政教育探索实践的最佳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该门课程中并形成协同效应,对于提升铁道工程教学质量,发扬我校轨道交通学科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培养高品质、高质量的紧缺铁路专业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铁道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教育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2]。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全面推进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推动铁道学科创新发展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一条条铁路贯通东西南北,用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中国,传统工科的定位使得铁道工程成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差异性带来的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工程难题,检测理念、施工方法及技术标准呈现局限性及时效性。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开拓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这也是思政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育的重要缘由,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在工程建造技术、关键技术装备、自主运行技术、智能运维技术、易行服务技术、前瞻技术等方面加强攻关,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标准迭代,可为铁道工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铁道工程毕业生未来将从事铁路线路设计施工、运营期间养护维修及技术管理工作,劳动强度偏大,并且由于城市规划等原因,工作地点较为偏僻,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3],将爱国主义、责任担当等主流价值观融入专业核心课程铁道工程的教学中,可使学生在专业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养成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从而适应工作环境,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交通强国中国梦而奋斗。

三、实干精神的挖掘路径

(一)百年铁路发展史,百年交通强国梦

从1909年京张铁路的竣工到2021年“八纵八横”铁路线编织大地经纬,从“绿皮火车”到“复兴号”,中国铁路实现了规模从小到大、速度从慢到快、科技从落后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铁路建设百年发展史,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干兴国的奋斗史,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不忘初心的铁路英才,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桥梁建造大师茅以升、铁路勘测设计专家肖瑾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奋斗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负重争先、勇于超越的大秦重载精神以及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更是不断丰富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铁路实干精神谱系。铁路发展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千百万铁路人砥砺前行,在中国铁路从零到一的探索发展史中开发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铁路建设者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了解铁路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先导性、关键性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交通强国梦贡献力量的决心与勇气。

(二)中南大学以实干兴校,中南人以实干报国

中南大学历来是一所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南大学的生命所系、事业所为、特色所在,为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广泛分布于国铁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交通土建领域建树颇多。“十四五”以来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铁路总设计师来自我校铁道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原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长进、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黄弟福、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总设计师何娘者等杰出校友成为中国铁路建设发展事业的中坚力量。此外,詹振炎教授构建的铁路数字智能选线技术体系解决了全阶段、全类型、全时态的数字选线设计难题,赵方民教授提出的铁路缓和曲线赵氏七次式编入了苏联和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有关教材。前辈们的成就是思政教育最生动的案例,也是对广大中南学子最好的鼓励。与此同时,在课堂中讲述铁道工程的前沿与挑战问题,例如高速动车组关键部件振动失效和疲劳损伤问题、高速条件下轮轨磨耗问题、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损伤问题、超高速磁悬浮铁路建设前瞻性问题等,引起学生对于解决铁道工程前沿问题的兴趣,对于帮助他们树立专业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南实干精神意义重大。

四、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思政教育主要是将思政理念与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标准有机结合,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媒介循序渐进展开,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助力建设世界一流的铁道工程专业,因此教学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铁道工程思政建设工作首先需要做到聚焦传承实干精神、建设交通强国两个目标,如图1所示,最后两目标达到协同并行效果:对铁道工程所涵盖的内容深度分析,发掘并提炼出其中包含的实干精神,甄选体现“实干精神”的典型事迹案例;通过对铁道工程系统的讲解,向学生阐述铁道工程建设的大需求,国家发展轨道交通的必要性与重大意义,激发学生树立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远大理想。教学实践中,教师讲授铁道工程知识以及蕴含“实干精神”的典型案例;学生在课堂学习及虚拟仿真等平台实践时,可以做到吸收知识与传承精神并举,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双目标。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随时反馈对该教学模式的建议,教师根据学生建议和学生考核成绩不断修正教学方法。

(二)铁道工程教学案例分析

铁道工程是铁道工程专业课程之一,主要讲述轨道结构构成、轨道几何形位概念、道岔构造、轨道力学分析、无缝线路设计、选线设计等内容,思政教育走进课堂的关键在于寻找各章节课程知识与案例的融合点,而铁道工程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前景,可结合模范人物事迹及重大科研成果等方面开发思政教育元素,探索实干精神育人路径。

案例1:京张铁路是我国自主勘验、设计、建设和管理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最合适的“切入点”,作为铁路总工程师的詹天佑不顾漫天风沙,奔波于崇山峻岭之间,创造性设计“人字形”展线方案及“竖井开凿法”,历时四年开通运营,打破了国外对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断言。一百多年后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它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首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车站精准自动对标停车等功能。两条跨越百年的京张线如同一条时间纽带,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巨大成长,向世界展现了大国工程师的技术实力及创新能力。

思政教育:在轨道结构构成的讲授中阐述我国在工程建造技术、动车组关键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一系列世界性技术难题的攻克及成熟完备铁路技术标准的构建代表中国铁路跑出了中国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可提升学生对铁道工程专业认知度与职业自豪感,引导他们以追求卓越、为国争光的责任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案例2: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线路穿越了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区、川西高山原区、藏东南横断山高山峡谷区、藏南谷地区等五个地貌单元,途经多条深大活动断裂带。断裂带内岩体连续性差、孔裂隙发育明显、强度低,同时由于板块构造运动活跃,断层错动使围岩直接产生剪切位移导致隧道变形开裂,甚至造成隧道内轨道结构严重扭曲,影响列车运营安全,以此为背景的复杂环境下轨道建设及力学性能分析等课题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思政教育:在轨道力学分析这一部分介绍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形地貌,探讨在显着地形高差、地震频发、山地灾害频繁区域修建铁路面临的诸多世界级难题,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无畏品质以及积极投身未来铁路事业的坚定信念。

案例3:有“雪域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是当前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自然条件最为困难的高原铁路[4],自1955年开始,共进行过3次大型勘察设计工作,针对多年冻土区、活动断裂带与强震区、斜坡地质灾害区、自然保护区、地热风沙及风吹雪地区铁路选线难题,建设单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安全评价并依此对线路进行精心设计,蜿蜒起伏的青藏铁路是当之无愧的攻坚克难之路,它的建成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开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思政教育:在选线设计章节教学时,结合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规划及《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重点回顾青藏铁路建设历程,通过讲述铁路建设者为支撑线路方案比选工作在“生命禁区”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斗冻土进行勘测任务,鼓励学生以脚踏实地、勤学苦干的作风磨炼本领,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热情,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五、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方法

(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铁道工程涵盖众多理论知识与试验操作方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课时中穿插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学校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铁道博物馆等场所,可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铁路的辉煌成就,广泛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提高专业兴趣的同时,也可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领会实干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教师指导是最基本的思政知识传递方式,随着新时代教改理念的发展,虚拟仿真教学、网络视频教学等形式逐渐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渠道平台与素材可显着增强思政教育效果,例如经由学院主持开发的振动力学及其在浮置板减振轨道中的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震撼!5分钟,带你穿越中国铁路百年》微视频等,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VR体验等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思政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相较于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口口相传,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

(三)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课程的考核评价是体现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但单纯的期末考试并不能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思政教育考核应注重平时考核并与专业课考核紧密结合,通过开展辩论、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对实干精神进行自主思考领悟,教师听取学生发言并进行点评。另外,可结合课堂内容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根据收集的反馈意见及时对课堂内容动态调整,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

六、结语

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的产业,铁道工程专业以铁路建设为依托,服务于国家铁路干线和地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遥望中国大地,万里铁道线镌刻着铁路人为实现交通强国目标不懈奋斗的足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思政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和完善思政教学方法,引导广大铁路学子高举实干之帆,手握实干之浆,在铁道工程这个航道里激流勇进,谱写更加辉煌的铁路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时瑾,白雁,王英杰,等.“铁路线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1-4.

[2]周威.高职院校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0):146-149.

[3]邓洁,林楠.课程思政融入铁道工程专业核心课教学探索[J].山西建筑,2021,47(16):189-190,196.

[4]丰明海.青藏铁路建设与工程地质选线[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48-52.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