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璐 张峰玮 胡承武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近几年来,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也暴露出人才资源流失、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不足、忽视环境美化、产业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高等艺术教育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基于自身的教育特点与专业特性,以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三个方面作为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构建多元化育人的教学模式,匹配校、政、企校内外实践基地,改进现有师资团队结构,打破人才管理和引进机制,构建多方位的服务平台。从机制建设角度,为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前提保障。未来,在实践的摸索中该领域理论和创新性的转化机制也将不断完善。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高等教育;艺术;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17-04

一、引言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被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推动。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国家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单位下发多个文件,从整体规划到实施策略,对于文化、人才、产业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高校发挥专业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对接与服务。艺术类专业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文化传播、服务产业发展和环境美化等方面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在服务与合作过程中,原有校企合作机制下,以企业和学校双方为主导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等与乡村振兴不能完全契合,其实效度和契合度有待提高。本文以高等艺术教育为主体,以乡村振兴为依托,在现有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构建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为后续实践提供参考和补充。

二、乡村振兴与高等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发展中的问题

乡村振兴建设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包括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部分。以党组织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为灵魂,建立健全的发展体制机制,以人才培养、人才引入为抓手,推动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强、富、美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核心的内容。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不可忽视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难题。

第一,人力资源流失。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导致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很多人认为“城市比农村发展好”“要做城里人”,农民送孩子读大学,不仅仅是要学习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多数人认为改变就是从乡下到大城市的转变,这导致人力资源不均衡,乡村振兴人才不足。其原因在于,对于农村发展认识不足,人才政策不匹配。

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文化教育、经济发展、行业布局、医疗水平等方面,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地区相差甚远,导致乡村发展不平衡。中国前阶段的发展更倾向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加快城市发展步伐的情况下,乡村发展被弱化,生态规划、教育和产业布局等都弱于城市进程。而大量优秀的人才离开农村走入城市,也加大了城乡发展差距。现有城乡融合发展策略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文化遗产保护不足。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从古至今以农村为基础诞生的文化产物不计其数,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古迹、农业文化遗产、民俗民风、生态和谐的哲学思想等,造就了中国数不胜数的文化类别和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使乡村文化遗产受到现代化发展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呼吁保护农村的文化遗产,用现代化的手段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第四,公共环境美化不足。对比城市,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设备落后,环境整体规划、美化不足,导致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低下,人才的归属感不强烈。而原有乡村艺术类人才不足,村民艺术美化乡村的意识不强,发展中更重视物质条件的丰裕,忽视精神和外在层面的视觉美化,造成了环境美化不足的问题。

第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整体偏低,其产业发展相对滞缓。除了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等硬性问题外,农业的品牌意识和宣传包装意识也相对薄弱,不能将文化融入其中,现有网络平台已经从产品销售渠道中为农民农耕产品打开了新的市场,但是消费者货比三家不仅仅是以产品质量为唯一评判标准,尤其在面对国外货品竞争过程中,产品品牌包装的效应不能忽视。

(二)高等艺术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服务国家战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双重使命,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主要具有以下价值和作用。

第一,培养优秀艺术类人才。高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艺术类专业每年为社会、行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如文化传媒公司、设计公司、书画院、歌舞剧团、电视台、企事业宣传部、艺术教育机构等。除了为艺术专业领域和行业培养从业人员,高校也注重“三创”精神的培养,培育出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培养层次参差不齐,培养质量与岗位用人要求不契合,部分高校注重专业选拔,对文化育人环节不够重视,造成人才专业过硬,但政治思想薄弱等诸多问题,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找新路径。

第二,专业技术服务社会。搭建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政校合作机制,为行业企业、地方政府提供技术开发和项目服务,并联合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活动,构建教、科、研一体化平台。同时,发挥艺术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文化生活,将高雅艺术带进生活,将实时动态融入创作。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锻炼了师生团队,真正实现了中国艺术为人民服务。但高等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机制建立还有待完善,一方面因体制机制等问题,合作层次不深入;另一方面缺少长期规划,合作的深度、广度及特色不足。如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全方面构建值得探讨。

第三,文化传承与创新性转化的成果研究。高等艺术教育的过程即文化传承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国高等教育艺术大类相关专业的育人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融合西方的创作方法和技术,实现文化艺术的视听转化和再生价值的创造。但是,中国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应用性、服务性、价值性都还没有确定的评价体系。艺术教育成果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需要搭建平台,在实践中检验。

(三)高等艺术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契合点

以人才培养和推进乡村战略发展为根本,分析乡村振兴和高等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从实践摸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契合点,不仅是文化,人才、产业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以乡村振兴为项目平台,根植中国土地的艺术是中国艺术人才培养的根基和唯一路径。

第一,人才培养与供求契合。一方面,高等艺术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人才。艺术教育虽然不能直接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但根据艺术的服务性和传播性特征,针对农村文化宣传、生态美化、产业品牌包装等行业输送人力资源,解决该类人才缺失问题。另外,改造乡村、美化乡村、传播乡村美,从而利用艺术宣传力,改变人们对农村落后、贫穷的印象,吸引更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间接解决建设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为平台,为艺术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强化学生利用专业技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培养目标,增加专业教育中思政育人的教育环节,并且在体验、感受、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

第二,产业发展契合。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促进产业经济发展。根据专业特长,挖掘农耕文化,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引入企业、行业资源,共同开发。除此之外,针对农业发展,艺术教育提供的技术服务更偏向于品牌和产品包装、宣传、形象设计方面,提升农业产品形象。对于高校而言,拓展高校合作资源,为课程和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和科研项目,提升教、研质量。

第三,文化发展契合。乡土文化孕育了无数的优秀艺术作品,而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高等教育肩负着承载文化、创新历史的重任,尤其是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高等艺术教育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人文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可以非遗项目、乡村美化项目为依托,对乡村进行环境改造、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拓展商业市场、传播艺术文化等。

三、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机制建设

(一)拓宽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培养路径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造成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发展人才短缺,制约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改革全日制教学。针对乡村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更新现有单一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服务国家、服务乡村的教育思想,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定位从艺术继承向艺术的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转变。同时,改革课程体系,搭建校、政、企三方育人平台,调整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服务乡村、服务社会、岗位工作的能力、知识和素养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在原有教学计划课程中加入文化类选修、专业服务技术类和专业综合实践类必修课,逐步转变以岗位工作为唯一导向的培养模式,拓宽培养范畴。如大连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专业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文化造物设计、非遗文化设计等创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引导学生用新的设计手段和传播媒介表达中国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选修课中该专业构建了以文化熏陶、文化实践、文化再造转化为思路的选修课程体系,进行理论强化和实践拓展,开设了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为主的中国民间艺术分析与体验、中国传统民居赏析,立足当地地域文化的海洋文化创意品设计,专项乡村实践的乡村服务设计等课程,将服务乡村人才振兴落到了实处,为后续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撑。

第二,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除全日制人才培养体系外,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开展非学历教育,对于艺术文化产业、非遗文化、品牌推广等急需人才,开设专项研修班。在给予充分的调研和对当地乡村发展情况研究的基础上,共同联合乡村政府、行业企业的力量,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培养方案,设置专项课程。按照年龄、类别开设不同专项培训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面向美丽乡镇、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农村文创产业及美丽乡村设计等领域从业人员,举办“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与设计”研修班。现阶段从业人员层次参差不齐,对于设计理论和文化挖掘的方法都有待提高,针对此类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结合清华美院在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人员进行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之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中更加专业,项目的成功率更高,效果更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开设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艺术设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等课程,涉及乡村建设规划、艺术造型、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等共计40课时。同时,逐步构建线上教学体系,在线学习平台和多媒体资源等技术的使用为偏远地区教育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合体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

将艺术教育深入乡村,校、企、政合体打造校内外实践基地。一方面,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和教学条件,开展以课堂实训和工作室实训为主的教学。另一方面,借助乡村的环境和文化优势,在当地建设文化产业或非遗文化工作站(室/坊),按照实际需要,确定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不仅仅用于校内学生教学,坐落在乡村中的工作站(室/坊)更便于村民的参与,并可以以工作站为平台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全国现有非遗工作坊2500余家,2023年3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非遗工作坊的发展逐渐成熟。通过设立非遗工坊,将非遗文化与产业发展融合,激发乡村发展的文化、经济内生动力,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产业和文化的双发展。近几年来,本科和高职院校也涌现出众多大师非遗工坊,如上海师范大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传承非遗文化,培养非遗人才,并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将农民参与的作品带进全国甚至国际展会,也将作品转化为商品,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建设多元化的师资团队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在这种背景下,原有以专任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应吸纳由美术、设计和文化研究等与艺术相关的各个领域的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共同组成的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教学服务团队。首先,打破招聘壁垒,多领域吸纳人才。现有高校招聘制度下,高学历是入职的必要条件。但是,团队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如非遗文化传承人、行业高技术人员达不到招聘要求,无法全职参与专项教学,制约服务乡村的人才培养。从传承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文化与工艺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大学生的优势更为明显,其综合素养普遍高于社会人员,培养效果和持续发展性更强,但人才引进的瓶颈限制了师资团队的结构建设,不利于乡村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发展,应该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评聘标准,构建新型的人才招聘、引进机制。其次,强化专业培训与教学培训。一方面,针对校外或新引进人才开设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教学质量,适应教学环境。另一方面,针对校内专任教师开展跨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其服务乡村的能力。建立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是提升师资团队教学、服务双能力的重要保障。

(四)搭建合作、互通的服务平台

第一,建立合作服务平台。高等艺术教育与政府、企业等各界合作,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通过以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文化等手段为农村提供服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进行实践,增强乡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将服务乡村项目带入教学,拓展教育资源,引入政企力量参与育人全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建立互通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建立线上、线下互通的服务平台,提高高等艺术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的便利性和实效性。线上平台可以提供艺术教育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农村师生学习和教授艺术相关知识;线下平台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文化展览、线下培训等,宣传党的精神,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第三,建立联盟式服务平台。高等艺术教育与当地政府、文化院所、企业等机构建立联盟式服务平台,通过联合行动,共同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例如,可以共同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培训农村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如四川美术学院开展梁平年画、荣昌陶等非遗传承人培训9期,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承担“傣纸创新人才培养”等12项,通过举办艺术展览、美术作品创作、艺术教育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当地培养艺术教育人才。

高等艺术教育集合多方资源,搭建服务平台,通过各种形式服务“三农”发展,为促进乡村文化和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同时,在服务过程中也完善了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了专业技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能力,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的认知,逐步培养成为有担当、有奉献精神的建设者。

四、问题与发展建议

(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的优秀案例不断增多,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也逐渐暴露以下问题:第一,一体化规划不足。政府和高校运行机制不同,乡村和高校发展整体规划,打造的可参照的范式还未形成,其机制不健全是根本,未来这方面理论研究依然有探索空间。第二,服务的局限性。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向乡村延伸的服务较为局限,更多集中在展演、绘画墙面、支教等方面,而对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服务相对较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将最新的技术手段带入乡村,用更广泛的媒介传播乡村文化,服务乡村,带动产业发展。第三,地区差异。不同地区乡村的文化差异较大,高等艺术教育在服务乡村时应提前做好民情、民风等地域文化调研,针对当地的文化特征进行服务。

(二)发展建议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会被更多各界人士所关注,带来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未来我们将看到:第一,此方面的实践成果不断聚集,理论成果也将自成体系。第二,借助更多新媒介和新技术,融合多元文化,不仅利用音乐、美术等服务乡村,还应面向农村推广其他领域的文化,促进乡村文化的多元发展。第三,针对乡村存在的文化和人才短缺问题,高等艺术教育更加聚焦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活动。第四,高等艺术教育将会持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通过提取文化底蕴和乡土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高等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是可行,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虽然在整体建设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在乡村振兴文化、人才、产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的道路上,起到了促进和支撑作用。未来依然要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用艺术服务乡村,用乡村健全教育机制,培育中国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0-25].https://www.ccps.gov.cn/zl/20dzl/202210/t20221025_155436.shtml.

[2]王乐,张乐.为什么上大学:乡村学生“离土”选择的教育发生考察[J].教育研究,2021(11):107-117.

[3]周丹丹.高校艺术教育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大观,2022(11):121-123.

[4]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16-117.

[5]梅乐堂.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7):40-43.

◎编辑 马燕萍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终身教育)(2022YGHZS-ZD07);2022年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系列项目(jg2022013)。

作者简介:鲁璐(198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动画、艺术设计与服务乡村振兴。

张峰玮(1983—),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娱乐技术与社会服务。

胡承武(1972—),男,汉族,江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