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芳 张智明

[摘           要]  黄炎培职教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是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催化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重要评判标准,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与评估导向。但在长效机制、培养模式、社会环境、队伍建设等方面工匠精神仍有不少制约因素,需要在全员、全程、全方位生动实践基础上,健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树立伟大志向;加强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厚植工匠文化,提升工匠认可度;搭建培育平台,加强校园建设,家校共育齐促进。

[关    键   词]  黄炎培职教思想;工匠精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5-0089-04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弘扬工匠精神,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任务。高职院校只有找出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所在,精准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全过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才能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黄炎培职教思想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职教思想的目的和方针、原则与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黄炎培是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先驱者,他将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孔孟教育放到同等重要地位看待,倾尽一生心血为之努力,通过不断增强生产力来实现劳动者的人生价值,增强为社会发展、实业创新的技术能力,促进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爱国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在其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都有生动体现。深刻领会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实践意义,对开创新时代职业院校工匠人才培育,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校企合作,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制约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瓶颈所在

(一)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有待提升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认识到社会对工匠人才的迫切需求,以提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为前提。然而部分学校对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加上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模糊,对“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守正创新”的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认识不足,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努力培养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的教育理念理解不透彻,导致在职业院校长远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等长效机制。

(二)全面深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动力有待提高

在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但距离打造高质量的技能人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种工匠人才培养的经验积累不足,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领域。有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偏重于实践,只是在岗位实习阶段实施工匠精神教育,缺少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忽略了理论教学阶段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部分教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认识相对片面,将其误认为仅仅是专业教师的工作内容,这就模糊了黄炎培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向、使命,不利于职业教育整体长远高质量发展。

(三)协同共育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有待优化

工匠人才的培养方式整体效能发挥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实现工匠共育的培养联合体。受教育体系普职分流的影响,劳动型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部分家长和社会群体将到职业院校就读作为最后无奈的选择,导致职业院校生源质量与高等院校相比整体不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缺乏职业自信,企业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的优质岗位配比不足,全社会没有完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理念,不利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有待提升

职业院校要打造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选用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良将之师”。当前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对产业环境的创新变革认识不足,没有紧跟社会发展趋势,缺乏相应的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储备,甚至少数专业教师的产业认知堪忧,缺乏走进企业、深入工厂车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导致自身在工学、知行、德技方面没有很好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有待提升

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势下,学院和行业、企业的沟通越来越密切,但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开发教材、课程、教学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等教学资源的成功经验仍然欠缺,校企双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技术技能、岗位标准等,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缺乏工匠精神元素的融入,这就导致无论是教学过程中还是考核评价中都缺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术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不利于工匠人才的培养。

二、深刻认识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黄炎培职教思想本质是如何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学习谋取个人生存、发展,这也是职业教育实用主义最初的灵魂归宿。黄炎培在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及制定的《职业道德教育标准》时,倡导“敬业乐群”校训,并且使之精细化,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社会,还要大力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和追求创新的工匠精神。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劳工神圣”精神就是推崇劳动最光荣,从“双手万能”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这些思想实质上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如今还对职业院校培养出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职业院校持续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黄炎培职教思想是社会生产力全面提升的催化剂,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重要基石

黄炎培早期在《职业教育谈》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建立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通过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将学生不同职业教育专业的学习转化为提高个人的工匠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发展,推进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优化升级,改进生产工艺,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与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工匠人才队伍,这与科教兴国及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大力推动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发展,才能够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更好地增强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助力我国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工程向前发展。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是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重要评判标准,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评估导向

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本真回归,人们对职业教育满不满意的重要标准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出来的,培养出来的人有什么价值。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培养不仅有正确的学习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具备劳动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而工匠培育离不开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过程及培养结果,评估导向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成长成才实践。黄炎培职教思想引领着职业院校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面向社会企业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服务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职业院校工匠培育质量评估体系,发挥职业教育的战略性作用,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黄炎培职教思想在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生动实践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有力地冲击了当时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的职业教育风雨飘摇,加之受我国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后的限制,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降低,职业教育缺乏与社会关系的有效衔接,无法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站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历史制高点上来看,应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从黄炎培职教思想中吸取宝贵经验,为现代职业教育开好篇、谋好局,不断创新工匠精神培育的内生动力,把黄炎培职教思想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将工匠人才培育融入职业院校文化知识学习、劳动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实践锻炼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各个领域,培养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形成工匠纵向、横向引领,来贯通管理体系、教学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的长效发展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工匠人才的技能水平及技术培养质量,全力推进职业院校教育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调全员教育。集中体现在职业院校所有的部门及教职员工都有培育工匠精神的职责,学校内部建立校、院系、班级的联动体系。二是强调全程教育。集中体现在培育工匠精神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通过自身学习提升、朋辈教育引导、教师授业解惑,从学生个体成长成才历程的时间跨度上强调精益求精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个人思想价值的引领。三是强调全方位教育。集中体现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着力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等各培育工匠精神主体的教育通道,推进工匠精神与技术技能、实践活动相融合、统一。

四、推动黄炎培职教思想进一步落实到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实践中的路径

(一)健全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加强学校顶层设计

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重要而系统的工程,是需要常抓不懈的持久性工程,学校更应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认真主动贯彻落实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把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要充分做好学校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引领社会、企业、家长、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共同推动工匠精神培育,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要立足民族发展战略高度,认真学习领会工匠精神培育的重大现实意义,明确工匠精神培育是学校的长久工作,需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学校要从发展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关制度,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还是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等,要通过体制机制建设,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企业的参与是重要环节,学校要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真实工作情景中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还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入实践中去。

(二)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匠心逐梦 技能报国”的伟大志向

工匠精神培养是个系统工程,而贯通工匠培养相关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容要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最基本路径。将培育学生依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工匠精神作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必修与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必修课,要涉及新时代劳动、劳模、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依据专业特点,以实习实训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形成“教学+课程+技能+证书+劳育”体系,通过课程途径来实现工匠教育的全覆盖;强化“三教”改革,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新形态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手段,明确工匠精神理念及培育方法,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培养模式,将“匠心”“匠品”“匠技”“匠艺”“匠能”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融入教学过程。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教师作为培育学生主动实践工匠精神的第一主体,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第一,要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基于学校特点和行业特色、专业特色的工匠精神宣传活动,提升教师的匠人意识。第二,学校要制定并实施教师素质素养提升计划,加快、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来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来加强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的互动,通过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匠技”“匠艺”“匠能”。第三,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发展与有关校企合作等实践性课题。第四,引进行业企业“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将现实生产过程所需的工匠精神及专业知识、超高技能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生产、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

(四)厚植工匠文化,创办特色工匠品牌,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

高职院校要围绕更加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工匠体系建设,从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增强特色专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产业工人提档升级,提升专业特色水平,增加优质工匠精神供给,进而促进打造高质量的工匠精神供给体系升级版,从优化学生管理,提升专业能力,发挥培育整体效能进行展开,打造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工匠培育基地。同时,高职院校也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行业特色,坚持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融入学校特色,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把学校的特色发展作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不断地优化、整合、沉淀,在工匠精神培育上就展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通过强化产出成果,固化为学校特有的工匠品牌,推动协作共治,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同时,也强化其对学校文化的认可,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豪感和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

(五)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工匠魅力”

一是邀请劳模工匠之师走进校园。举办“思政教育+工匠教育”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大力弘扬劳模、劳动、工匠精神,让工匠用亲身经历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技能学习,培养工匠精神,鼓舞广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青年。二是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技术能手、杰出工匠等将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理论教学、技能培训、实习指导中,到校为学生演示技能操作,讲授企业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三是加强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比如建设“工匠长廊”“技能大道”,进行工匠作品展示等,大力宣传涌现出的模范代表,宣扬他们的爱岗敬业、锐意创新精神,让学生时刻感受爱国主义等时代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生活各个角落,融入自身成长成才各阶段,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工匠精神。

(六)加强家校联动,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传达给家长,家校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关群团组织要适时举办培训班、座谈讲座、专题研讨等,组织家庭指导教师、讲师团成员等家庭教育工作者掌握家庭教育中关于工匠精神要求的认真谨慎、创新完善等教育核心理念和内容方法,实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衔接,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措施,提升指导服务水平。进行家校合作,及时将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开展情况跟家长沟通,特别是把工匠精神的理念传达给家长,要让家长认可工匠精神、支持学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并通过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加强社会联动与功能,及时推动家庭教育的宣扬功能与任务,通过专题专栏、媒体广播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共建工匠活动,把工匠精神送到父母身边,送进千家万户,形成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尚丁.黄炎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黄炎培.黄炎培自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3]陈纪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研究: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8(11):128-132.

[4]董显辉.工匠精神视野下的工匠之师培养探析 [J].职教论坛,2018(2):86-90.

[5]余子侠.黄炎培陶行知教育思想比较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2.

[6]时忆宁.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J].大理大学学报,2023(1):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