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电梯现场工程师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梯作为城轨交通的关键设备,其安全、高效的运行对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然而,对于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针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综合的培养措施。

[关    键   词]  城轨机电;电梯技术;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6-0098-04

随着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一些大型城市的交通主干。在这样的交通体系中,电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型交通枢纽和高客流地铁站。因此,电梯安全、高效和可靠的运行对于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性能和公众安全至关重要。为了确保电梯安全运行,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梯现场工程师团队。然而,在目前的培养体系下,这样的工程师是稀缺资源。存在的问题包括培养模式的单一、培训方法的过时以及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缺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现状出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旨在为城轨机电专业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建议。

一、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城轨机电专业的发展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大都市的交通命脉,已经成为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关键纽带。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在持续扩张,这导致传统的交通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道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寻找一种高效、环保、安全的交通方式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应运而生。与道路交通相比,它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准时性好、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尤其在高密度、高流量的城市中心区域,城轨交通几乎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然而,要保证城轨交通的高效、安全运行,光有轨道和车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城轨机电技术来支撑。城轨机电技术涵盖了轨道交通中所有与机械、电气、自动化相关的技术领域,这包括信号系统、动力系统、牵引系统、车辆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监控系统等等,每一个系统都精确、可靠地工作,才能确保城轨交通的正常、安全运行。例如,信号系统需要确保列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动力系统需要为列车提供稳定的电力,通信系统需要保证驾驶员和调度员之间的畅通沟通。随着技术的进步,城轨机电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新的传感器、控制算法、通信协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城轨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对于城轨机电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现有的技术,还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变革。

(二)现场工程师在城轨机电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现场工程师对于电梯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其中,电梯作为连接各个楼层、保障乘客出入顺畅的关键设备,其作用不可小觑。电梯故障不仅可能导致乘客的出行不便,更可能危及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现场工程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维护者,更是安全的守护者。他们需要定期对电梯进行检查,确保各个部件的正常运行;当电梯出现故障时,他们要迅速进行故障诊断,尽快修复,确保电梯的正常运行。为了胜任这一职责,现场工程师必须具备一系列专业技能和知识。他们不仅要掌握电梯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还需要熟悉电梯的各个部件和系统,能够迅速找到故障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修复。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当电梯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作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乘客的安全。现场工程师在城轨机电中的角色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是乘客安全的守护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位乘客的安全和出行体验,因此,他们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目前的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城轨机电专业的现场工程师所扮演的角色在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至关重要,他们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人员。然而,当前的培养模式并不完美,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注重理论教学,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环节则相对边缘化。这种偏向理论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确保学生对相关知识有系统的理解,但在他们真正走入实际工作场景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真实的工作环境总是充满各种未知和变数,仅凭书本知识是难以应对的。再者,目前的培训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与行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随着城轨机电技术的进步和更新,很多教材中的内容可能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技术环境,但这些过时的知识仍然被反复强调和教授。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更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着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模式需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但遗憾的是,许多培养体系仍然沿用过去的模式,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面临与新技术和新设备打交道的巨大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提示我们,现有的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和完善,为了培养真正能够胜任现场工程师岗位的人才,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实践的培养体系。

二、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措施

(一)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在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作用日益凸显。这种模式利用了教育与产业的双重优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学习环境。学校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向学生传授关于电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企业则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电梯的各个安装、调试和维修环节。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确保学生在学术上的深度学习与在实践中的技能锻炼同时进行。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最前沿技术的平台,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实际场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更进一步,这种合作模式还助力于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这种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而企业则可以直接从学校中招聘到经过培训、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电梯现场工程师,这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总的来说,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它为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方向,有望进一步推动城轨机电专业的发展。

(二)现代化培训技术和方法

在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中,随着技术的快速演进,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已成为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这些前沿技术和方法为培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和高效。其中,虚拟现实(VR)技术的引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进行电梯的各种操作实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电梯的工作原理和故障诊断。通过虚拟技术,学生可以反复模拟各种复杂的故障场景,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而远程教学和在线课程的推广,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大量的教学视频、模拟软件和专业资料,从而根据自己的进度和需要进行深入学习。特别是在电梯技术快速更新的今天,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移动学习的兴起也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学习体验,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学生可以随时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进行模拟操作,学习变得更为灵活和高效。这些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方法不仅大大提高了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效果,还为学生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这无疑为电梯行业培养出了一批更为专业、技能更为精湛的工程师。

(三)培养方案的实施和反馈机制

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成功取决于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为了确保培养目标得以达成,建立和完善实施与反馈机制变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角色不容忽视。学校作为知识的传递者,需确保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企业作为实践的平台,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同时也为学校提供行业内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学生作为培养的主体,应当主动参与学习与实践,确保所学能够得到真实的应用和验证。更为关键的是,为了确保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建立反馈机制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意味着需要定期收集和分析来自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深入了解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这种及时的反馈能为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确保培养方向始终与行业需求和学生发展相匹配。此外,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长效性和稳定性,必须得到各方的持续关注与支持。从策划、实施到反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细致的考量和投入,以确保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高质量。总之,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多方的合作与互动,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实施和反馈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培育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优秀电梯现场工程师。

三、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

(一)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设定

城轨机电专业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石。为了确保培养出的工程师能够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工程师在完成培养后所能够达到的技能和知识水平,而培养标准则是指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和要求。在设定培养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例如,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场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机电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检测、诊断、维修技术。此外,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工程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如信号系统、供电系统、自动化控制等。在设定培养标准时,需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标准应该明确、具体,能够为培养过程提供明确的指导。例如,可以设定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实践环节、项目合作等内容,以及对应的考核标准和方法。此外,还可以设定学生在完成培养后需要达到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如能够独立完成电梯的安装、维修、调试等工作,能够对复杂的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等。总之,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设定是确保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需要得到各方的共同关注和支持。

(二)培养效果的评估方法

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成果评估对于确保培养目标达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效的评估不仅可以反映出培养质量,还为进一步的课程调整和优化提供指导。为了做到这一点,评估方法必须是科学、全面且持续的。考虑到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涵盖了多个维度,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项目合作能力等,评估方法也应相应地具有多样性。例如,期末考试可以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考核可以检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反应。项目评价侧重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实习报告可以帮助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表现和所得经验,而教师评价和同学互评则能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但仅仅进行一次性的评估并不足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培养效果。因此,持续性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定期评估,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进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总之,为了确保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达到预期效果,必须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评估方法,并保持评估的持续性。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与调整

评价体系在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评价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以确保其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完善的反馈机制是评价体系优化的基石,学生、教师、企业和行业可从各自的角度为评价体系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学生反馈可以揭示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教师反馈有助于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企业和行业反馈则可以指导教师了解市场的最新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这些反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纠正评价体系中的问题,还可以为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方向。技术的发展也是推动评价体系持续优化的重要因素,新技术和设备的出现可能会改变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因此评价体系也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确保其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总之,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与调整不仅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只有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为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案例

城市轨道交通的蓬勃发展对电梯现场工程师的需求日益加强,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的电梯现场工程师,某高校与某知名电梯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电梯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机械原理、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等。而在企业中,学生则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电梯的安装、维修、调试等实践操作。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得到真实的实践经验,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接轨,培养出的工程师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为自己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梯现场工程师,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效果的实际应用与反馈

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得到了明显的效果和广泛的好评。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课堂上将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验证。实践经验的积累不仅使他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许多受益于这种模式的学生在毕业后迅速地成为电梯行业的中坚力量,展现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对于企业而言,这种培养模式解决了他们迫切的人才需求问题。与学校合作培养的电梯现场工程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融入企业,迅速发挥工作效能。此外,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也为双方在其他领域,如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合作关系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即时的人才支持,还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源的保障。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为学生、学校和企业带来了明显的共赢效果,这种模式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还为电梯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实践

基于校企合作的电梯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尽管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同,但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或短板。正是基于这种现实背景,学校和企业都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培养合格的电梯现场工程师,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来说,从校园到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种转变,学校和企业共同开设了预实习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专业技能,还包括企业文化、团队合作和职业素养等内容。这样的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从校园到工作场所的平滑过渡,确保他们在正式进入企业后能够迅速融入并发挥作用。另外,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也成为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涉及电梯技术、工作流程或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组织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会,学生可以及时得到专家的指导,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解决。持续优化和实践是确保培养模式长效运行的关键,只有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反思、调整和完善,才能确保培养模式始终保持其活力和效果,为电梯行业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现场工程师。

五、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为都市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对相关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梯现场工程师,作为城轨机电专业中的关键岗位,其培养的模式、标准及其应用直接影响到整个城轨交通系统的安全与效率。本文深入探讨了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现状、措施、标准与评价体系及其实践研究。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同时,也强调了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实践,确保能够随着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未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对电梯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只有确保培养模式、标准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电梯现场工程师,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德仁.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再思考:以电梯现场工程师为例[J].中国电梯,2023,34(4):60-64.

[2]邓晓婷.融入业界,我们在现场:常熟理工学院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难题[J].教育家,2022(31):24-26.

[3]张鑫.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20):66-67.

[4]蒋小洛,吴平,朱翔鸥.面向“卓越计划”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5):79-81.

[5]史艳霞,汤晓华.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定位及途径研究:以自动化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8(3):172-176.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中国特色学徒制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kt200)。

作者简介:毛金明(1974—),男,汉族,安徽东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机电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