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善超 李贵安

摘  要:教学述评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制度,是改革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对策。但是目前的教学述评制度在中小学的贯彻实施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政策规范及理论支持。文章对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时代内涵进行了归纳,从实际出发分析了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小学应通过“上下合作”“勠力同心”“有利可图”等路径,优化现有教师教学述评制度。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2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资助项目“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研究”(项目编号:JCJY2021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关善超(1989—),男,博士在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教学论;李贵安(1966—),男,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改革创新。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教师教学述评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中小学需要探索、构建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将此作为评价改革的推动力量[1]。在这一制度的支持下,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学业述评,并将评价的实际情况纳入教师考核的内容之中,以此来对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阶段性、针对性的评估。教学述评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关注教师、学生的差异化、动态化、综合性发展。本研究整合分析了教学述评的时代内涵,结合当前述评的实际情况,详细阐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述评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教学述评制度的可行路径及优化政策。

一、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时代内涵

在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当从制度设计入手,通过记录学期内学生各门功课的成绩、日常表现情况,最终形成综合素质报告制度。这种制度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更为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学情差异及动态变化,可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全面的记录与评价[2]。

(一)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传统的教学评价在价值取向上呈现终结性、单一性的特点,在测量、描述、判断这三个不同的阶段,都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化发展[3]。新时代的教学述评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有明显的差异,其以发展性、动态性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4]。

首先,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更关注学生自我认知的提高,其通过建设复合型的成长记录档案,重点关注学生学情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的自我反思。因此,这种述评制度是层层递进的,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现有的状态,打破自我认知的局限,也为其今后的成长指明了方向。其次,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由于教学述评制度是以生本理念为核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自主展示的空间,学生需要加强对自我的评估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思考,并不断超越自我。因此,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加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度,有助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新时代学校规范建设的必要前提

新时代的教学述评是一种教学监督制度,这一制度会从学校的建设发展入手,对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督促,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工作目标、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操作程序等进行评价,并通过明文规定,推动中小学的规范化建设。

教师的教学述评需要周详的组织安排,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需要通过人员的选定、时间的规划、地点的选择等来完成基本的准备工作,并由全体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作为教学活动的评议者。因此,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有助于形成上下一致的教师评价文化,对中小学整体教学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最初的制度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精神文化,形成规范性的要求。在构建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规定并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职责、教学目标,将评价制度作为后期教师绩效考核、工资分配的标准,为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推行提供政策保障[5]。

(三)新时代人才结构转型的重要策略

新课标的推行对中小学师资力量的拔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虽然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但是无法对自我的能力水平产生清晰的认知,更无法实现针对性的改善[6]。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促使教师公开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成效,这在无形中强化了教师的自尊意识,带动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育工作之中,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成绩。另外,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提高了教师的责任心,在日常教学中保持良好的态度,更愿意主动了解、分析学生,把握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更为有效地优化自我,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有助于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让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发现兴趣点,进而更加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打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学窘境,不拘一格地培养人才。

二、教师教学述评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进下,我国中小学逐步提高了对教师教学述评制度构建的重视程度,积极贯彻落实“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精神[1],但是在制度构建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阻碍。

(一)教学述评制度缺乏理论保障

教学述评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评价制度,这种制度的构建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变评价主体的视角与意识,摆脱教师被动尴尬的状态。先进的教育理论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能够实现教师教学思维、教学实践、情感习惯的统一,可帮助教师克服刻板的认知,进一步提高教学述评制度构建与实施的整体质量。

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学述评制度构建、实施的具体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与理论的缺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教学工作的开展一直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未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现实诉求。目前,部分教师由于教学惯性并没有积极贯彻落实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其在教学述评中忽视学生成长发展实况,在述评目标的设计与工作的贯彻落实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这种模式下开展的教学述评活动忽视了对学生行为动机的分析,也漠视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科学的理论是行动实施的必要前提,发展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述评理论迫在眉睫。

(二)与现有文化和评价体系冲突

教学述评属于教学体系的重要构成,为了促进这一活动在中小学的有序推行,需在校园内部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将教学述评工作贯彻落实到每位师生的思维认知之中。当前教学述评创新化工作的开展在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处于试行阶段,学校并没有自上而下形成相应的认知,也未从制度、思想以及硬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现有的校园文化思想仍然倾向于通过结果性的评价对教学质量、学习成果等进行分析,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也为教学述评工作的优化开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7]。只有打破现有文化及评价体系的局限,才能建构教学述评制度的良性环境。

(三)实施过程教师存在逆反心理

教师在实施教学述评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进而阻碍教师述评制度的有序、良好实施。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方面,学校领导制定述评制度时过于武断,忽视一线教师感受,造成其心理上的反感;另一方面,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本身较为繁忙,因此教学述评也容易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自然会催生教师的逆反心理。除此之外,教师个性能力、述评制度实施环境等因素也是教师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三、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可行路径

(一)“上下合作”,建构合理述评机制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推进下,各阶段教育、学校都提高了对教学述评改革优化的关注程度。相较于中小学教学述评工作的开展,早在21世纪初高等院校就开始了对教学述评的相关研究。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将企业的绩效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之中,将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的教学结果、工作表现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分析,遵循差异化、多元化、全面性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关注教学质量,还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培养[8];采用了更为公正、准确、合理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其特长,注重教学述评中的优势互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9]。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在教学述评制度的完善上具有相对成熟研究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小学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加强沟通,深度合作,借助高校的理论研究能力,在广袤的中小学这片沃土上实施,共同完善现有的教学述评机制,形成“1+1>2”的合作效应。

(二)“勠力同心”,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教学述评机制的完善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即从文化氛围、软硬件设施等多个方面入手,带动教师在良好的情境之中加强对教学述评价值的认知,自觉融入教学述评的工作氛围之中。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教师教学述评的展开,把该项政策纳入教师评价考核的内容中,改变原有对学校的评价机制,允许改革“阵痛期”的存在。媒体机构也应适时报道关于教师教学述评相关成果,使社会舆论环境得到优化,不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在校园内部应该积极营造“以生为本,动态发展”的教师评价文化,尤其是要加强学校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树立相关教师典型,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营造良好的制度实施环境。

(三)“有利可图”,激发教师内驱动力

学校应让教师“有利可图”,打破其原有逆反心理,注重“利益”“价值”的引导,不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使教师主动加入教学述评之中。

对此,学校应该认识到述评的主体为教师,在制定述评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教师可能面临的工作压力、分数压力,主动征询教师的意见,尊重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学述评制度在贯彻落实中更为强调过程性与写实性,这对教师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变化、学习状态,加大时间与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校方应该避免对分数的过高要求,在教学述评中周详叙述教师教育教学取得的实际绩效,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良好表现、学生取得的优异成绩、长足进步、教师个人取得的教学荣誉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允许出现改革阵痛,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述评的动力,激励教师自主融入教育教学实效追求的过程中。

四、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政策建议

中小学现有的教学述评制度在政策保障、制度推广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对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对此,中小学校应认识到教学述评制度是教师评价改革中新的生长点,从多个角度加以完善,最终实现教学述评制度完善与实施的层层突破。

(一)建立保障体系,推动政策实行

教学述评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试行,才能找到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基础来不断改善优化。对此,中小学应该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不断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

中小学首先需对教师教学述评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基本内容、操作程序、组织安排、适用范围、面对对象、违规处理、结果使用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避免教学述评制度在开展上的自发性、方式上的随意性、述评内容的零散性与片面性,也为教学述评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学校还应该为教学述评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包括选定参与述评的人员、确定述评的时间与地点,准备好考量的方式,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遵循客观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教师教学述评的推动势在必行,但也应遵循客观规律,切忌拔苗助长。在落实这一制度时,必须循序渐进,建立试点,具有成功经验后再做推广。

任何制度在新推行时总是存在各种阻力和质疑,这是客观规律,应该给予尊重。中小学在推进教学述评时,也会面临各种质疑,需正确对待,切忌以职务大小和行政命令进行压迫推行[10]。可先建立试点学校,在试点学校内召集“改革派”教师,建立试点班级,在试点班级教师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待实行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优化。然后将成功经验向全校推行,在实行教学述评制度时做到公平公正。教育政策事关国家未来,给予缓冲时间让“观望派”能有一定的适应调整期,在时机成熟时果断进行全面推广,才是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好的行动阐释。

(三)保障教师权益,转变评价机制

教学述评虽然是一种教学监督制度,需对教师教育教学职责情况的履行进行全面、及时的检查与督促。但是在具体述评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教师保持充分的尊重,突出教师的重要地位,真正保障每个教师的权益。

对此,学校首先应该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在教学述评中强调教学实绩、教学进步、改进计划,通过个人的引导,激励每个教师能够实现自我的完善。学校还应该关注后期的反馈交流,对于完成度较好的教师应给予肯定,对于完成度相对较差,甚至对教学述评制度存在抵制的教师给予充分理解和包容,让教师述评机制成为助力学生和教师成长的良策,而不是戴在教师头上的“紧箍”。

五、结语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的纲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媒体应该从政策和舆论方面全力保障制度的实施。中小学作为实践的主体,需提高对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实施的关注程度,建立良好的述评制度,充分尊重教师意见,不断完善述评制度实施的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张楚,吴支奎. 教师教学述评制度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限度[J]. 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4):22-25.

[3] 钟启泉. 发挥“档案袋评价”的价值与能量[J]. 中国教育学刊,2021(08):67-71.

[4] 钟铧,王萍,徐立明. 教学述评:教师评价改革新探索[J]. 教育评论,2021(10):126-130.

[5] 姜野军. 用教学述评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J]. 湖南教育(B版),2021(05):60-61.

[6] 杨清.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价值的判断、挖掘与提升[J]. 教育科学研究,2021(11):61-65+71.

[7] 杨清. 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要把握好“四个度”[J]. 人民教育,2020(23):71-74.

[8] 谢玉坤,德纯,柳颖. 高校内部发展性教学评价实施研究[J]. 教育探索,2017(01):51-54.

[9] 俞佳君. 以学习为中心:高校教学评价的新范式[J]. 高教探索,2016(11):11-15+20.

[10] 彭亮,徐文彬. 教学习俗对教学评价制度落实的挑战[J]. 当代教育科学,2022(05):34-41.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