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茜 席悦

摘  要:文章以山东省6所开设西班牙语笔译课程的高校为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访谈法,从开课时间和课时量、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法、师资状况、教学评估五个方面考察西班牙语本科笔译教学现状,通过深入分析调研数据,总结现阶段笔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行性对策,以期为西班牙语本科笔译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培养新时代西语翻译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西班牙语;翻译教学;笔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6-0080-05

随着我国与西班牙和拉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不断加强,特别是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我国对西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提出“新文科”建设理念,中国外文局颁布了首个面向中国外语学习者的《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2022年版》,要求高校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与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西班牙语语言教学自1952年设立以来,历经70余年,规模不断壮大,招收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的高校由1999年的12所到如今的逾100所,然而在西语专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其翻译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尚十分匮乏,地区性系统调研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研究对山东省开设西语专业的本科高校的笔译教学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对获得的实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笔译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对策,以小见大,以期为优化全国高校西语笔译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一、研究思路设计

本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考查西班牙语本科阶段笔译教学现状与问题。山东省7所开设西语专业的高校中,有6所开设了笔译课程,分别为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岛大学、临沂大学、聊城大学,其中985、双一流高校1所,综合性师范院校1所,双非综合性院校4所。调查对象为6所高校西语专业笔译课程的教师(共7位)及完成相应课程的在校学生。教师问卷共28题,涉及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情况、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评估方式等内容;学生问卷共16题,旨在调研学生对翻译教学的评价,共回收有效问卷282份。

二、西班牙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

(一)开课时间和课时量

《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西班牙语教学大纲》[1](以下简称《大纲》)提出翻译课程可分成两个阶段:三年级以西译汉为主,四年级以汉译西为主(2000∶9),并建议开设学期数为2—4学期,每周2学时(2000∶6)。经过调研发现,由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笔译课开设的时间、课时量不尽相同(具体数据见表一),但总体课时量偏少,只有两所高校达到《大纲》建议的最低课时量,更是远低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全国重点语言类高校的笔译课程的课时量(北外、上外本科阶段汉西、西汉笔译课程分别为一学年[2])。受访的7名教师中,5名认为现有课时量不能充分满足翻译教学的需要。作答的283名学生中,有112名认为应增加笔译课程课时量。西语专业笔译课具有多元教学目的,在短短的30余学时或60余学时中要介绍一般翻译理论和基本翻译方法、培养学生诸如汉西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多种能力,还要保证学生足够量的翻译实践,实属难事,势必导致教师压缩甚至删减部分教学内容,以致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产生差距。

(二)教材

目前,山东省高校西班牙语专业笔译课程使用的教材多为盛力编着的《西汉翻译教程》(2011年9月版)和赵士钰编着的《新编汉西翻译教程》(2001年11月版),这与张慧(2020)[3]调研的上海四所高校翻译课程使用教材的情况一致,充分说明了以上两部教材的高质量与权威性。但超半数教师反映赵教授所着教材中译例略显陈旧,且实用性有待加强。2021年,外研社出版了李建忠、张珂主编的《汉西翻译教程》,取材更加新颖、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全面、更能体现时代特色,目前有1所高校将其作为主要汉西翻译教材,3所高校选择其中较新或者较为有趣的译例作为补充。另有1所高校采用孟继成编着的《西汉互译教程》作为主要教材。此外,有3所高校引入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汉西翻译教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汉西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参与调研的所有教师均表示会辅以自选补充材料,来源多取自El país等新闻报刊,材料的选择主观性与随机性较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可用于教学使用的汉-西双语平行语料库,一些多语种平行语料库虽涵盖西语,但西语词条的收录十分不完整,这是西语学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法

根据《大纲》(2000: 9),笔译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一般翻译理论和基本翻译方法。教学方法应侧重于实践,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学习翻译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解决翻译疑难问题的方法,兼顾学生对汉西两种语言的知识理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不难看出,《大纲》提出的笔译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外国语言文学范畴,主要集中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以及西汉两种语言对比的纯语言层面,可以满足曾经的教学需求。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翻译工具在翻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辅助翻译成为翻译行业主流模式。《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2022版》[4]明确将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列为译者的基本能力,《新文科建设宣言》也提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度融合,市场对掌握一定翻译技术的语言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将现代化科技手段引入翻译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十分重要”(傅敬民)[5]。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7名教师均将“中西语语言及文化对比”与“笔译方法和技巧”的讲授视作笔译课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这与西语学界多年的翻译教学传统和《大纲》的要求相符。但在翻译技术讲授方面,“有一定介绍”的仅有2位,“比较少介绍”的有4位,还有1位“没有介绍”,没有教师选择“充分介绍”。对于是否要通过课程增强学生利用工具进行翻译的能力,有2位认为“非常需要”,3位受访教师认为“需要”,1位认为“不太需要”。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出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山东省的西语本科翻译技术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与此同时,学生组调查数据显示,多达48%的受访学生认为翻译课堂内容有待丰富;对于课程的收获,更多的学生认为通过笔译课程在“提高外语能力”(262人)与“习得双语互译技巧”(252人)方面有所收获,但认为通过学习“了解翻译工具”的人数位列倒数第二位(200人)。有多名受访学生表示,曾通过慕课或哔哩哔哩等网络资源平台自学翻译软件,但因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与监督,只能学习一点皮毛,希望课堂中能引入翻译技术教学。

关于教学法,4名教师表示课堂上“讲练各半”,2名教师“以练为主,以讲为辅”,1名教师“以讲为主,以练为辅”,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对翻译实践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目前翻译训练的组织形式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翻译作业,学生缺少翻译实践平台。课堂上基本以“教师讲授—给出练习材料—学生翻译—讲解标准译文—点评学生翻译”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少,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翻译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访学生中,123人认为目前笔译课的教学方法有待革新,占总人数的43%。且笔译练习多以文学翻译为主,涉及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明显不足。学生在实习或毕业后应聘工作时大多感到“学非所用”,对市场中常需的实用文体的翻译无法很快上手。此外,许多大四学生在准备申研材料时,还要花上千元找中介机构翻译成绩单、无犯罪证明、专八证书等材料,由此可见西语专业笔译教学亟待推动模式创新。

(四)师资状况

从翻译师资的学历结构看,受访的6所高校的7名任课教师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3名有博士学位。从年龄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军,35岁以下3人,其余4人为35—45岁。从教龄看,除了两位教师笔译课教龄超10年(1名10年,1名12年)多数教师笔译教龄较浅,教学经验有限,受访者中有4位教龄在3年及以下。从职称结构看,受访教师中6名为讲师,1名为助教,无高级职称教师。根据《高等学校本科西班牙语专业规范》(简称《专业规范》)各校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要求不低于20%[6],受访高校笔译师资高职称教师的比例远远低于《专业规范》的要求,教师们学术水平及教学经验尚待提高。从翻译所需的语言技能来看,教师们至少拥有专业四八级或DELE、Siele西班牙语水平考试C1证书,但仅有1人参加过Catti笔译考试。从研究方向上看,受访教师中只有2名将翻译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接受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其余教师以文学、语言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方向。对于是否接受过正规的翻译教学培训或参加翻译授课比赛,5人表示曾偶有几次,其余2人表示几乎没有。对于是否了解语料库、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翻译技术,只有2人选择了“比较了解”,其余5人均选择“有一定了解,但不多”。此外,多数教师反映由于时间精力有限、翻译成果与科研绩效不挂钩等原因,现在从事的翻译实践多为承接的校内翻译活动,甚少主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外的翻译实践。

(五)教学评估

超过半数的高校(6所中的4所)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估的唯一方法和标准,只有2所高校还兼搭小测及作业展示的过程性评价。期末试题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上是短语、句子和段落的西汉互译;通常采用限时闭卷形式,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此种考核方式可以着重考查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但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技术应用等能力难以考查到,并且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往往只能靠上下文做理解性的翻译,保证意思基本正确不扣分即可,缺乏对译文的仔细推敲,难以发挥出其创造力。这种单一的方法难以准确衡量教学效果和学生水平。学生的问卷数据显示,除了考试的形式外,56%的学生支持通过趣味活动进行考核,78名学生表示可以将相关翻译资质证书的获取纳入考核,还有68名学生支持通过学校举办的翻译竞赛来进行考核。

三、西班牙语专业笔译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西班牙语专业笔译教学现状中体现的课时量偏少、教材时效性和实用性不足、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革新、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评估方法较局限的问题,结合受访教师以及业界资深教师的意见,本研究提出以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当前西语专业笔译课程普遍使用的教材虽经典,但时效性和实用性有待加强。笔译课教师应针对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西语翻译人才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及实际教学目标,尽可能整合教材资源、实现教材的优化组合。其一,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安排各部分之间的比重,既要涵盖翻译理论,也要注重翻译技巧;既要关注文学翻译,也要重视实用文体的翻译。其二,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尽可能覆盖商贸信函、新闻报道、外交公文、政府文件、科技论文、法律文书、医疗报告、产品说明书、旅游指南等各类文体,以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西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我国汉西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以英语为主的其他语种在该领域有诸多优秀成果,比如上外语料库研究院胡开宝教授领衔的团队已研发多个英汉平行语料库,西语学界同仁可以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用于建设适用于西语专业的语料库。

(二)多渠道、多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笔译课师资仍有提升的空间。虽然教师的学历结构和年龄构成趋于合理,且教师们翻译所需的语言技能过硬;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相当比例的教师缺少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翻译实践经验普遍不足,翻译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多渠道、多措施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翻译教师自身要有紧迫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针对自己的短板积极设计自我提升规划:可参与理论研修班或攻读学位,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观摩教学公开课、参加讲课比赛与同行教师交流翻译教学经验;研习翻译技术方面的课程,以了解翻译行业的最新技术;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总结经验规律为课堂教学和学术科研提供一手资料。

除了翻译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各教学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方面,应加强翻译教师的在岗培训,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翻译师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翻译院系进修;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教研活动、公开课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翻译教学经验;邀请资深专业西语译员到校讲座。与此同时,建议高校改革绩效评定机制,允许将翻译成果计入教学工作量或转化科研绩效,以激励更多的一线教师投身于翻译实践。

(三)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丰富翻译实践活动

现行西语专业的笔译课教学模式仍以授课教师为中心,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翻译课上学到的内容与未来步入职场后的工作内容不完全吻合,使得学生表现出的实际专业工作能力不足。

笔者认为,课堂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定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可以借鉴浙江外国语学院胡晓晨(2019)提出的西班牙语笔译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课前有15分钟学生报告环节,内容涉及杨绛与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多译本对比研究、西语熟语的翻译等;组建学习小组,隔周完成教师布置的自主学习任务,如中西合同文本的组成部分及对应译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调控、引导、评价的作用[7]。此种模式大大启发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与此同时,鉴于课时量少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丰富学生课外翻译实践活动,这需要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例如可以成立翻译工坊,定期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实践活动,如歌词翻译等趣味活动、翻译竞赛活动、翻译主题的读书沙龙、翻译技巧方法分享等,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翻译相关的考试和竞赛,如CATTI三级、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等,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翻译技能。此外,还可以尝试校企合作,邀请职业资深译员进校园为学生授课、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共建翻译实习基地,多措并举让学生接触实际的翻译工作,了解新时代市场对西语翻译人才的要求,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过程评价的比重有待提高,其具体构成尚需细化。如把日常翻译作业、主题汇报、校外实习、竞赛考试、读书笔记等均纳入评分体系,并将评分标准具体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翻译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四)重视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大数据时代,“翻译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成为新文科背景下翻译教学与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西班牙语专业具体情况,翻译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能独立进行信息的检索与获取,熟练运用CREA、CORDE、CORPES XXI、CdE、SpanishDict等西班牙语语料库及网络平台,对翻译技术及相关翻译辅助工具有基本了解,对机器翻译等人工智能技术有一定认识。根据文献和调研情况,并结合学校的整体学情和现实条件发现,目前制约学生翻译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在于各院校缺乏翻译技术相关课程和掌握技术的师资队伍。对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尝试重新拟定西语本科教学大纲,将翻译技术作为专题模块融入笔译课程,条件允许的院校甚至可以单独开设翻译技术课程。各校西语师资条件不同,可根据实际需要打破语种学科界限,跨语言甚至跨学院联合培养学生翻译技术能力。师资方面,高校要着力健全翻译技术师资培养体系,鼓励支持翻译课教师研习翻译技术相关的课程;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邀请翻译技术专家开展系列专题讲座,或选派教师参加服务机构的实训课程。

四、结语

我国西班牙语专业经历7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未来我国和西班牙及南美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会愈加频繁,对西语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新时代,高校西语教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国家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翻译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时期西语专业笔译教学需要关注教材的优化组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多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丰富翻译实践活动,重视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多措并举构建合理的西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为西语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西班牙语专业教学大纲编写组. 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罗应珍. 西班牙语翻译教学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研究[J]. 外国语文,2010,26(05):95-99.

[3] 张慧. 西班牙语翻译教学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J]. 中国科技翻译,2020,33(03):27-30.

[4] 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 中国翻译能力测评等级标准2022版[EB/OL]. (2022-04-01)[2023-04-05]. https://mp.weixin.qq.com/s/NLsOO7_hV3ohNehK41spXw.

[5] 傅敬民. 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 外语电化教学,2015(05):37-41.

[6] 郑书九,刘元祺. 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04):596-604+641.

[7] 魏淑华,刘杉,陈家祺. 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西班牙语笔译课程中的实践与运用[J]. 亚太教育,2019(02):35-37.

(荐稿人:吴杰,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