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容 李敏

摘  要:新时代外语教育呈现出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科学性的新态势,信息时代促生了外语智慧教学新常态,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林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紧跟时代脉搏,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实施农林特色的“育人+智慧+实践”的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助力培养富有知农爱农情怀、肩负强农兴农使命的农林人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大学英语;融合教育理念;育人;智慧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9-0171-05

随着新文科建设呈现出创新性、融合性、中国性、全球性四个较为显着的特征和趋势[1],大学英语教学也呈现出新常态:以应试和提高语言技能为驱动的通用英语转向以专业学习和研究驱动的学术英语;外语教育兼具学科交叉知识能力融合的新态势;信息时代促成了外语教育信息化新常态;外语教育国际化进程促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注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是新时代赋予大学英语教学新的时代内涵。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强农兴农使命,增强涉农专业的学科认同感,助力中国优秀农业文化传播,成为农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高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环节,开展智能时代以学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

大学英语普遍重应试、轻应用,听说与写作等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薄弱;重通用、轻学术,教学内容未能以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专业学习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为目标;重语言、轻文化,未能很好地服务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如何构建重应用、重学术、重语言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体现国际化一流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学生从“听众”向“运动员”角色转变,是大学英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立足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农林人才,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如何实现智能化教学,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等三个维度,以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厚植外语教学中,推动外语智慧教学新常态,践行农林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二、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是顺应时代发展,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内容、特性、途径、工具和方式等各方面都应是多元融合的[2]。在“一带一路”倡仪、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多元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一)“思政+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跨时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主战场”。大学英语教育应不断探索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自我提升四位一体的立德树人新路径。

(二)“语言+内容”

可通过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学习“内容”融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与“内容”的有效融合[2]。教学中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中国表达、中国故事、中国智慧、文化风俗、时事热点等内容融入语言教学与学习中。

(三)“工具性+人文性”

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选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材料,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言学习中[3]。通过对教学材料中词汇、句法、语篇的分析及翻译练习,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使其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通用性+学术性”

国际化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用英语探讨科技发展、前言问题和学术成果,开展专业学习、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活动必不可少,以应试和提高语言技能为目标的通用英语已不能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以专业学习和研究为目标的学术英语势在必行。

(五)“纸质教材+线上教学资源”

作为教学的载体,纸质教材与掌上教学资源同样重要,优势互补,不可或缺。融合大学英语理念强调将课堂学习与线上线下,课内外学习资源充分融合,让学习随时随处可行,最大化学习输入,最优化学习效果。鉴于网络原住民的学习习惯与兴趣,教师应充分拓展补充教学学习资源,充分利用利用网络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线上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海量优质的学习资源。

(六)“传统+智慧教学”

融合教育理念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顺应高等教育信息化,融入技术思维、创新思维,智慧教室、大数据、机器翻译、慕课、微课、云课堂等新元素的技术赋能,助力大学英语教学[2]。

(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且为两类能力培养提供任务基础,从课堂中获得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进一步提高[4]。鉴于语言学习的连续性、体验性、积累性和实践性,大学英语教学更应践行实践育人理念,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三、基于融合理念的“育人+智慧+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构建

(一)构建“育人+智慧+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外语智慧教学呈现出从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主体、教学环境、教学场景、教学评价、知识目标、知识体系和知识呈现等一系列新变化和新常态,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5]。

基于融合理念基础上的“育人+智慧+实践”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符合新时代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国际化一流农林人才。

(二)基于融合理念“育人+智慧+实践”大学英语教学框架

1. 育人(Educational)

开展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大学英语拓展课“英语演讲”等语言技能课程中融入中华农业文明传播;“中国文化传播”等文化课程中,专设“中国文化走出去”模块;“学术英语”等学术英语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行业责任、科学家精神为主线,系统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素材库、学生反思手册等,形成“课程链”协同育人效应。

2. 智慧(Smart)

开展智慧教学。构建大学英语智能化教学设计方案(教学云平台、技术、资源、教学主体、学习要素,学习方式等);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数据数字化教学过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智能化评价。此外,英语演讲、学术英语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室等智慧教学工具,实施了智慧教学过程与智能化评价。

3. 实践(Practical)

大学英语教学一直被贴上“应试”“工具”和“通用”的标签,急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运用、思辨和创新能力。运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体验式、产出导向法教学,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式方法、评价等教学元素,实现“思政+课程”“语言+内容”“知识+能力”“通用+专业”的融合。通过语言技能类、学术类、文化类课程的语言实践环节,达到通识、通用、通专的语言教学目标。

四、基于融合理念的ESP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施

(一)实现“课程链”协同育人效应

开展常态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课程思政素材集、学生反思手册等,语言技能课程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环节;文化类课程中专设“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践模块;学术类课程实践以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行业责任、科学家精神为主线,形成“课程链”协同育人效应[6]。表1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英语及大学英语拓展课的课程思政融合点、具体实施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

(二)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实现智慧教学

通过“学术讲座”“读书会”和“课题研究”的“三驾马车”以及“教师培训”“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讲课比赛”“听评课”“学术会议”六个平台和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充分运用混合式教学平台U校园,为教学提供教、学、测、评、练一站式服务与支持。运用智能物理环境,大学英语课程广泛运用智慧教室,丰富互动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推动了传统教学向智慧教学的升级;拓展空间资源,借助平台的U卡通数字课程资源,涵盖语言技能、学术英语、文化素养、商务职场拓展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师、学习、资源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生态模式,如图1所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大学英语提高阶段(拓展课)已形成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移动学习资源、MOOC,SPOC+等混合式教学为基础,虚拟课堂,约谈辅导,第二课堂活动为辅的教师、学习者、资源三位一体的智慧教学新生态,如图2所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辨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师生发展协同效应,显着提高了国际化复合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

(三)通过“工具性+人文性”“通用性+学术型”的融合实现外语实践教学

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农林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农林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育人探索,通过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增强学生对农林学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服务“三农”的情感,为乡村振兴输送“一懂两爱”“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农林人才,突出农林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特色。

1. 践行农林特色实践教学

学术英语类课程依托校本“场站”实践基地,开展寻觅科学家足迹——“探访东南窑”;文化类课程观赏 “文化体验之旅”右任纪念馆、博览园;听说读写等技能类通过“分享科研成果”“智能农业之我见”等农林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演讲、阅读、写作、翻译等语言实践活动。利用劳动节、农民丰收节、植树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日开展耕读文化主题演讲、写作、翻译等语言实践活动,使“重耕重读”理念入脑入心。通过农业专家等可亲、可感的身边榜样身体力行地讲述和实践,让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乡村工匠、劳动模范故事走进学生内心,端正学生言行[7]。

2. 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第二课堂实践

创建口语辅导中心、写作坊、英文新媒体平台,指导学生开展演讲、英文辩论等社团、国际会议翻译、博览园、农业示范园讲解等语言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科创项目、“互联网+”大赛,提升学生创新思辨能力、领导力和国际视野。

3. 以赛促学,提高国际竞争力

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演讲赛辩论赛、写作大赛、阅读大赛、大学英语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农业特色的国家级、省级科创项目,如“农产品会说话”“耕读文化传播实践研究-基于中英双语语料库”“建设校园植物双语有声二维码名片系统”等,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提高并拓宽学生创新思辨能力和国际视野。

五、结语

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农林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和思维提升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与教学实践环节中[8]。基于“融合”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语言与育人、语言与农林专业、语言与实践教学、语言与智慧教学深度融合、融会贯通的农林特色语言教学模式,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语言应用、学术交流、文化传承等语言实践应用能力,以智慧教学为引擎,激发课堂活力,优化教学效果。“育人+智慧+实践”的大学英语教学范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同时,成为提升综合素质、语言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助推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模式、培养国际视野,将其培养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鸿杰,张达球,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2021(06):40-42.

[2] 范莉,杨枫. 融合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阐释与实践[J]. 外语教学,2016(11):48-50.

[3] 杨晓春,张子石.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问题与实践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22(11):77-79.

[4] 张文忠,孙有中.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调查概述[J]. 外语界,2022(02):3-4.

[5] 周晓玲. 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以人-机-环境系统为视角[J]. 社会科学家,2019(05):152-154.

[6] 赵璧,王欣. 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 理据与路径[J]. 外语电化教育,2021(04):62-65.

[7] 许晓辉.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现实意蕴及路径探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21(10):3-4.

[8] 谢小苑,吴庆宪.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外语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2(08):83-84.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ESP(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Y210201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ESP(育人+智慧+实践)融合式农林特色外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20604602211727);陕西省高等教育社科理论研究项目“基于融合理念的文化外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HZ1295)。

作者简介:张晓容(1976—),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李敏(1983—),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