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虹

摘  要:医学院校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是将法治理念融入医学人文学科中,让法治思维进入医学生的思维。卫生法规课程思政的特点在于同时体现医学和法学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卫生法规课程思政融入点主要有树立对医学专业的自信心;体会医学职业的艰辛和责任感;增强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前卫生法规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有课程的边缘化、学生的忽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研究不够深入等。对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改进完善的建议是改变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贴合新文科、新医科的要求。

关键词: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医德医风;法治理念

中图分类号:Q5-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7-0074-04

一、“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在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政治观念有机地融入教学之中,通过设置教学环节,转递给受教主体,使其成为符合国家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2020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其中突出强调了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课任教师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角色。在中医院校的相关人文类教学中,正好是对医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时刻。卫生法规是医学院校的公共课,作为课任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课程思政这个手段让学生看到这段“渠”有流水,看到这片“田”上有希望,需要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不一样的努力。当前课程思政的内涵要求:如盐入汤、润物无声,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卫生法规的课程思政就是将法治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夯实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的素质。让法治思想刻入医学生的思维中,涤荡他们的心灵。为培养专业优秀、情操高尚、严格律己的医学打下良好的法治基础。卫生法规的课程思政把法治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医学生心灵、启其智润其心、激扬其斗志的目的。

二、“卫生法规”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同时体现医学和法学的特点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统一体。卫生法的教学中要给医学生传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良医精神。可以说,卫生法规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很重要的人文课程,它属于法学类,但是与其他法学课程不同的是,它兼备医学特点。在本门课的课程思政过程中既要体现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医学特点,又要体现出依法行医,严守行医底线,严于律己的卫生法治精神。法学教育又属于医学人文教育的组成,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人文和医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将人文理论在医学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2]

(二)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配合专业课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比如在中医药法的讲授中,不能生硬地将国家中医药政策套入课程,而是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如中医医院的硬件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综合医院必须设置中医科室,法律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中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比如法治教育倡导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医学教育倡导大医精诚、救死扶伤、敬佑生命、医者仁心、责任担当等要求,培养医科学生正确的得失观,苦乐观和顺逆观。[3]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教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历史发展教育。我国卫生法的萌芽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卫生法。“健康中国2023规划纲要”赋予了当前卫生法新的时代意义。在纲要中提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纲要的第二十五章提出“推动颁布并实施基本医疗卫生法,中医药法,修订实施药品管理法”,[4]这些规定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传染病防治中,也体现出我国医务人员和中国人民同心同力抗击疫病的民族精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中医药对公共卫生治理的重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公共卫生事件上得到的认可。以上都是卫生法规课程思政体现出来的特点和亮点,对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卫生法规”课程思政融入点

(一)树立医学专业的自信心

在讲授卫生法的渊源时,要突出宪法对于我国卫生领域的重视,在宪法中明确“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增强学生对于专业的自信心。在第十五章“药品管理法律制度”的讲授中融入“中药饮片炮制”的法律新规定,彰显国家对于中医药的重视,增强中医学和药学专业学生对于国家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在讲授中医药法律制度时,谈及“中医药法”时融入“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增强中医药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体会职业的艰辛和责任感

在讲解“医师法”相关内容时,举“李建雪涉嫌医疗事故”案件为例,组织课程讨论。2020年6月,法院终审认定李建雪医生无罪,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判决,能让学生体会到医者在行医过程中的如履薄冰。融入法律“公平正义”的理念,法律不会放任任何医师渎职失职行为,但是也会保护医师正常履行工作的权利,树立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敬畏感。讲解“处方”相关法律法规时,融入林巧稚医生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林医生的名言“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使命感和道德感。在讲解“医师的法律责任”部分,结合“基因编辑婴儿案件”,帮助学生厘清相关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夯实学生的职业敬畏感。课程思政不是生硬地喊口号,牵强地将正能量嵌入课程,而是要润物细无声,在知识点中加入“佐料”,让原本枯燥地知识点生动起来,有滋有味,也让青年期的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重塑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卫生法课程的整体讲授中,要注重“中国特色”。卫生法本就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突出中国特色、民族特色,这也是课程思政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追溯“传染病防治”在我国的立法历史时,结合伍连德医生早年在我国东北抗击鼠疫的事迹,让学生了解我国传染病防治有优秀的成功历史,了解到我国早有优秀的传染病防治专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通过对比中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法律规定,彰显我国在此类事件中的积极举措和优势,也增强医学生在突发卫生事件中的责任感。列举我国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凸显我国全体民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体现团结一心的民族特色。

(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包括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也包括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融入。谈到“卫生”的概念时,突出“护卫生命”之意。《医师法》明确将“敬佑生命”写入法律,意味着我国对于医学生“敬畏生命”价值观植入的高度重视。教师可以推荐阅读书籍《敬畏生命》《活出生命的意义》等书籍增强课程思政效果。讲解“艾滋病防治”相关法律制度对于大学生群体有特别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艾滋病,尊重艾滋病患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生命观。再如,在讲解“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法律制度”部分时,融入器官捐献案例,传播大爱无疆,让生命得以延续的正能量。在“安宁疗护中心”相关法律讲解的同时,融入生命观的教育,加强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

四、“卫生法规”课程思政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卫生法规”课程的边缘化

医学生主要还是以专业课学习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卫生法规设置为公共课,考核方式基本为论文的形式。论文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对兴趣点之外的知识点掌握肤浅,或者说不牢固。多年后,当他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可能无法运用学生阶段所学去处理问题。因此,需要从宏观层面调整卫生法规这门课程的设置。这门课程不是在医学专业中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伴随医学生从实习到工作整个过程中的“标尺”。它教会医学生了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违反职业底线的。医学高校应当加深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医学生对卫生法规的忽略

在医学专业中,学生对卫生法的认知比较浅显,认为专业课才是他们要主要对待的课程,卫生法是弥补学分之用。但是如果有教师的引导,效果则会好很多。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引导学生引起卫生法的重视。这本身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要对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有所掌握,用以指导和践行自己的职业行为。

(三)教师队伍对于卫生法规的课程思政研究不够深入

在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大力提倡的形势下,很多教师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活动,但是因为对课程思政认知不到位,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生硬,内容浅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进行价值塑造,难度较大。教师要给予学生“水”,自己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水”。[5]教师要注重专业水平的提升,不断培养课程思政的能力。这也是当前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有待提高的地方。

五、中医药院校“卫生法规”课程思政完善建议

(一)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比重

从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自己找主题,自己找材料,自己通过案例调查和分析来理解知识点、理解问题。可以在平时课程中加入“思政阅读”的教学手段,通过布置阅读相关书籍,撰写读后感,学生间相互打分的形式,形成平时成绩。例如在每个学期的中段组织学生举办一次读书会,相互分享读后感,思政效果显着。比如《生命的关键决定》《死亡如此多情》《敬畏生命》《十二堂生命课》《目光》《医学的温度》等都可以在卫生法规课程上让学生阅读交流,特别是关于医疗职业行为的“能”和“不能”的界限问题很值得学生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思政的效果就显现了出来,学生的考核方式应随之相应的改变。

(二)转变学生观念,以学生为课程思政主力军

融入角色扮演模式,每个学期开始分配短视频拍摄任务,学生自己写剧本,运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自编自导自演,形成较为完整的短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挖掘出来。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此教学手段深受学生欢迎。比如“代孕”的合法性探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民法典》关于人格权的规定以及《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教师阐明在中国法律立场上“代孕”是违法行为,但是又依然存在的现象。短片任务布置后,学生积极收集资料,甚至有学生假扮需要代孕的客户在网络上假装寻找代孕机构得到回复,获得非法代孕机构的第一手资料。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真实且震撼的。教师引导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收集资料,不可逾越法律的界限。学生也由此知晓“懂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就在这无意之中融入了。

(三)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任课教师首先要改变对待课程思政的态度,课程思政不是硬性的教学任务,而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其实教师在平时的讲授中已经在践行这一理念,以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影响着学生。只不过当前整个理念经过提升成为一个正式的名词。因此,教师要从心理上接受这本身就已经在做的工作,并且现在就要将其更加具象化,理论化,做得更加精细一些。第一,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在教案设计上进一步磨砺。第二,教师本身通过积极学习时事政治,阅读素养提升等方式扩充自身知识,让自己的“蓄水”越来越多,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水分”。第三,教师通过教学竞赛、互相听课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在这些事项的改进过程中,教师本身要树立端正的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这样才有资格给予学生有较好效果的课程思政教学。

(四)贴合“新文科”“新医科”的新要求

卫生法规既有医学上的专业敬业精神,也包含了人文关怀和法治理念。我国学界所阐述的“新文科”内涵深刻,不仅是新技术在文科及其他学科领域的运用融合,也包括文科自身的改革,以及自身改革之后对人文科学,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建设的辐射和普惠作用。[6]文科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理想,也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自己所处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因此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文科教育是求善和求美的过程。综合性、跨学科性、融通性是新文科的主要特征。新医科教育理念的理念目标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7]对健康全面系统的深刻认识是推动新医科的主观动因。卫生法规课程思政不仅要体现新文科的求善求美的要求,也要体现新医科各种关系和谐共处的新理念。

六、结语

“卫生法规”是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在卫生法规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公平正义理念的夯实,还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厚植,这些都是教学要实现的理想目标。“卫生法规”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德”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而卫生法规作为医学生必备的“法律知识储备”,是构筑其职业生涯“德”的重要基础。卫生法规课程思政教学任重而道远,医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需具备深厚的社会责任感,筑守生命防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 李海军. 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要求及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04):25-26.

[3] 周会蕾. 课程思政视域下卫生法规课程教学探索[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8):85-88.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2016-10-2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 t_5124174.htm?eqid=9d4da6bb000833c0000000046496f297.

[5] 周琴,王妍婕. 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01):51-54.

[6] 邓颖.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研究[J]. 才智,2023(08):7-10.

[7] 郭晓奎. 对新医科的理解与认识[J]. 中国大学教育,2023(07):4-10.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