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

每一课时的初读都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初读中识字、识词、感受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初读,激发思维,提高兴趣。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留足初读时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初读。

小学 初读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33-0000-01

什么是初读?顾名思义,初读就是对一篇课文的第一次通读,其要求是使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随着“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深入教改实践,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观摩课上,执教教师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第二课时的“精读”板块,而第一课时的“初读”板块就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一笔带过。

所以,重视初读训练理应成为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重视了初读,才能提高第一课时的时效。只有加强了初读教学,才能让第一课时的教学焕发光彩。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初读训练呢?

1.读出画面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的第一步应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在第一课时的初读阶段,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知课文,从总体上领悟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地了解。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事情的大致经过,如果是写人的,就要大概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是说明性的文章,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的。

虽然初读阶段有着特定的训练任务,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读书能力、借助工具书学习字词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分段归纳段意的能力,理清课文层次的能力等等。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本领,要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潜下心来会读文本,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并能把这种感受和师生分享。真正的初读应该是学生在课堂内,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读书,这和课前学生出于兴趣把课文读了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在初读阶段教师抛给学生的问题应该大一些,因为问题的范围越大,学生思考的空间也就越大,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就越大,可以多侧面地切入,从而答之。反之问题如果琐碎,就会局限住学生的思维。

2.读出韵致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每个学生对一篇新课文的学习都是充满期待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期待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活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会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种高涨的情绪,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心境状态,即:阅读情感状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阅读情感状态。

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中,教师就应精心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必将会极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这种弥散于阅读教学全过程中持久的情绪倾向,会使学生的阅读染上个性化的色彩。如果“初读”的感受是愉悦的,美感的,生动有趣的,那么这必将会使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

中年级有篇课文《落花生》,着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孙老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了“落华生”三个字,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在学生作了各种猜测之后,老师说:“落华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他的真名叫许地山。他究竟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呢,你们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大家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初读,学生有一个思索的过程,这样的初读学生是有收获的。以学生为本,首先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业探究的欲望,在谈话间,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纯,定位。

3.读出特色

我们应该十分明确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发挥主导是为了使学生自主自立,而不是越俎代庖,只有强化了学生的初读,务期其“熟”,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精讲。如何去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初读的时间

就像孙双金老师在教《落花生》时,就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读书时间,他提示学生,“读书要仔仔细细,字字入目。遇到含义深刻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再接着读。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在学生读了两三遍之后,再请几位同学分段读课文,遇到学生读错的地方,教师又予以点拨。

所以在第一课的初读训练中,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读书时间。

(2)扫清初读的障碍

因为是初读,学生在阅读有生字的课文时,是存在障碍的。这些生字词,以及包含生字的句子和一些较长的句子就像一只只拦路虎,影响了学生阅读的进程与效果。在学生初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这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第一课时必须关注的。采用对这些生字,词语如何解决。可以采用随课文教学法。也可以采用集体教学法。

(3)理清初读的层次

学生的初读,不是让学生随便读上一两遍,而是应有层次的。就如同“层层剥笋”似的。一遍一遍要有提高,一遍一遍要有新的认识。只有这样的初读才有实效。所以教者对每一遍的初读应达到什么层次,应做到心中有数,配合相应的问题或话题,采用不同的形式把学生引向文本深处。

第一课时,是个被教师忽视的角落,但是,如果能够重视学生的初读体验,加强初读训练,第一课时也可以像第二课时精读板块一样亮出光彩,让人惊喜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