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芳

“名着导读”是语文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整本书阅读已从最初一般性地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转到规定性的课程建设上来,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受信息技术发展、快节奏生活及繁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学生大多浮躁,无法静下心来沉浸阅读。他们经常以“读不懂,没时间”为借口来逃避整本书阅读。一部分学生对教材规定的名着感到陌生,再加上考试的要求,更让他们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更愿意选择阅读市面上那种简化版的名着来草草应付。碎片化、浅表化、功利化的阅读严重束缚了学生整本书深度阅读的顺利推进。

由于整本书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阅读持续时间长,相对于单篇阅读来说,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难度。当前,不少语文教师的指导停留在较为简单的自由阅读阶段,缺乏对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引导,课堂效率不高,面临巨大的教学挑战。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如何开展科学评价等难题,正困扰着语文教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够衔接课内外,提升教师教学的时效性、创新性和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构建有效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深度阅读,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目标。

《鲁滨逊漂流记》是统编语文教材要求的整本书阅读篇目。作为一部故事性长篇小说,其奇幻性、探险性与趣味性兼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恰能满足学生阅读故事的需求。根据这部名着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一些运用信息技术撬动整本书深度阅读的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开展调查问卷,准确探测学情

深度阅读与学生的阅读情绪有关,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情绪越高,阅读期待感就越强烈,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跃性就越好。这需要教师的指导立足学情,做好学情探测,调动学生的阅读情绪,让学生由“逃避读”转变为“愿意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阅读课上,大多数语文教师常常利用纸质导学案进行学情探测,下发—回收—统计的过程费时且烦琐,或是依据经验预估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但这样的课前学情分析并不准确,最终出现学生知道的内容教师反复讲、学生未知的内容教师却简单带过。教师单方面的一味灌输,也让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笔者认为,整本书深度阅读前,教师在课前学情分析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事半功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可以运用问卷星这一开展调查问卷、在线测试、在线投票的免费网络平台。教师只需在问卷星平台上注册,就可以充分利用平台上的各种功能。基于整本书阅读内容,笔者在问卷星上设计了调查问卷,示例如图1。

为了有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将设计好的调查问卷推送给学生。学生提交问卷后,问卷星会自动生成统计数据,能准确显示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和障碍点。在充分掌握课前学情的基础上,笔者再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就能保证阅读交流专题课程深入、有效地开展。

之后,笔者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梳理,并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有意识地将学生的问题穿插进去。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眼球,笔者还会特地将有价值的提问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屏出来,把问题提出者显示在电子白板上。这时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他们更加投入地听课,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也在交流中体验到了成就感。

第一次阅读课结束后,笔者再次通过问卷星制作课后答疑问卷,继续收集学生听完课后产生的新问题,并筛选出学生新增的有价值的问题,将其汇总成一张答疑表格发给学生填写。第二次阅读课上,师生继续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循环几次,学生就明白了自己提出的疑问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他们的阅读劲头更足了,期盼着自己的提问也能出现在电子白板上。

随时读取、反馈快捷、评估及时的问卷星,打破了传统分析方式的弊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为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提供了可靠的学情分析保障。

二、制订阅读计划,分解阅读难度

《鲁滨逊漂流记》共有18章,将近40万字。如果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读完一整本书,他们会倍感压力,阅读效果也不会太好。为了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由“逃避读”转变到“愿意读”,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阅读卡。

笔者尝试着将整本书的阅读任务进行分解,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两个章节的阅读量,借助“晓黑板”软件,发布“打卡”任务,开展“晒晒阅读卡”的活动。学生可以在完成阅读后,拍照上传自己的阅读卡。学生晒出的阅读卡,师生都可见。笔者会及时以文字或语音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卡进行点赞和评论。不少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纷纷对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卡进行点评。

当学生填写的阅读卡收获师生的认同,引起大家的共鸣时,他们的阅读就不再孤单了。每周末,笔者会将阅读卡点赞量高的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列入光荣榜,公示在“晓黑板”的班级群里并给予奖励。获奖的学生都觉得很光荣,暂未获奖的学生也能主动去学习同学优秀的阅读卡,借鉴同伴的优点改进自己的阅读卡。运用“晒晒阅读卡”分解阅读难度,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趣味导引,引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深度期待。点赞评论也促成了班级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竞争阅读氛围。

整本书体量大,篇幅长,学生在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面对阅读困境,学生难免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整本书深度阅读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笔者鼓励他们不必抓住一两个细碎的问题不放。学生也更愿意以他们喜欢的微信朋友圈或“QQ说说”的形式,书写阅读心情或记录困惑。获得来自教师和同伴持续的关注与鼓励,这种精神慰藉的无形陪伴,让学生由“愿意读”转变为“坚持读”。

三、设计多种课型,丰富阅读活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发起的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涉及认知能力、情感、行为等方面。教师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将学生吸引到学习情境中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问卷星数据,笔者发现,涉及《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情节的选择题,只有52%的学生答对;涉及作品情节发展顺序的选择题,只有43%的学生做对。数据分析显示,学生的理解难点集中在纷繁复杂的情节顺序和人物形象的特点上,尤其是鲁滨逊经历困难排序问题作答的错误率非常高。不难看出,不少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停留在泛读层面,对作品只是粗略的了解;有些学生并未读完整本书;有些学生看到后面已经忘记前面的内容。他们深入阅读作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整本书的深度阅读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生动活泼和主动积极,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由单一的自由阅读课转向多种阅读课型。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笔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阅读课,如专题讨论交流课、观点碰撞辩论课、情境再现展演课、成果汇报课,让学生在学中“快乐读”。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阅读逻辑

中学生已掌握了概括单篇文本主要内容的方法,但概括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整本书内容,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完小说后,对情节的感知往往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不能把握情节和内容,而仅能记住“片段”或“事件”。这是阅读浅表化的一种表现。

深度阅读则需要学生对情节和内容有相对完整、准确的把握,弄懂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思维导图则能充分发挥其条理性,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阅读的要点,加深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与记忆。绘制思维导图还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由浅入深地阅读。

依据问卷星的调查,学生围绕《鲁滨逊漂流记》提出了以下问题: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顺序、写作技巧、启发意义等。笔者先在电子白板上绘制出一个树状图,主干与枝干分明,而后逐步引导学生先填主干内容即“《鲁滨逊漂流记》”,再用关键词完善枝干内容,即作者、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写作顺序、写作技巧、启发意义等(如图2)。这样,通过重点关注概括关键词与连接关键词,笔者逐步引导学生画出一份完整的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不需要太多的文字,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呈现出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之后,笔者将思维导图的各种形式,如花瓣式、树状图、大括号式、箭头式、房屋构建式等通过“晓黑板”软件共享到班级群,并发布作业 :选取《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任何一个点,然后将其细化为多个点,再将多个点进行概括。例如,对于主要内容这个点,可将它分散成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而后用简短语句概括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从而绘制出一份思维导图。

随后的阅读课上,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作业,重点从填充思维导图、完善思维导图两方面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感受到逻辑趣味。与此同时,学生认识到了思维导图以及预测阅读的作用,之后也会带着除娱乐目的以外的收获知识的目的进行整本书阅读,以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知识性价值。

(二)电子白板支持,促进阅读对话

阅读存在于对所阅读书籍的讨论中。深度阅读与思考方式最有力的教学途径,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学生在“晓黑板”上阅读打卡的过程中,同伴会在评论区发表各自的观点,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当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时,他们便会有更强烈的对话需求。

例如,辩题一:对于鲁滨逊的困难,内心孤独比没有居住地更艰难。正方认为,对于鲁滨逊遇到的困难,内心孤独比没有居住地更艰难;反方则认为,对于鲁滨逊遇到的困难,没有居住地比内心孤独更艰难。辩题二:鲁滨逊是天生的英雄吗?正方认为鲁滨逊是英雄,反方则认为鲁滨逊是普通人。

因此,笔者将“晓黑板”上学生的认知冲突转变为课堂对话,开展观点碰撞辩论赛。在观点碰撞辩论课上,为了辅助并规范学生的辩论,笔者通过电子白板呈现如下内容。

我的观点: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由:首先,从________________(概括情节)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符合观点的人物性格、社会特点);其次,从________________(概括情节)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 。

我的总结:所以,________________。

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支持的观点,作为后援团参与辩论。对于开放性的话题辩论,教师不会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允许不同的见解共存,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只要符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开展辩论赛,教师可在辩论与文本的对接中启发诱导学生,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推动深度阅读深入下去;学生则能持续分享阅读这本书的体会和感受,深入了解故事内容,读懂人物品格,感悟名着蕴含的哲理,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想,发展思维。

四、进行多元评价,迁移阅读方法

传统的阅读课上,常常采取学生交流、教师点评的方式。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的参与面不广。其实,整本书阅读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更应延伸到广阔的课外空间。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快速有效地连接课堂内外,为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搭建桥梁。

基于问卷星上反映的学生阅读喜好,笔者对整本书阅读开设了话题讨论交流课、情境再现展演课、观点碰撞辩论课、成果汇报课,收效明显,让学生经历了“逃避读”“愿意读”“坚持读”“快乐读”的惊喜蜕变。不过,笔者更希望学生借助《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做到“广泛读”,用所学方法自主阅读其他名着。

因此,在阅读指导时,面对学生的阅读表现,笔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评价。每次完成阅读活动,笔者都会以问卷星的形式下发阅读评价表(见表2),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如辩论会结束后,笔者会将录制的辩论精彩瞬间共享至班级群,依据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小组评价,选出最佳辩手进行奖励。

《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课临近尾声时,笔者设计了一些自助餐,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一是探究写读。要实现整本书深度阅读,必须合理安排写作活动。以《鲁滨逊漂流记》阅读为例,除了在梳理细读阶段做章节内容概括、绘制思维导图、开展辩论赛之外,还有其他角度可以安排探究写作活动。可以安排简单的写作任务,如为作者笛福撰写墓志铭、为主人公鲁滨逊写小传或者颁奖词、与鲁滨逊面对面采访稿;也可适度安排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如重写或续写故事;还可以安排这样的探究写作任务,如冒险类的整本书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论人类的冒险精神》《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骑鹅旅行记》《神秘岛》《海底两万里》等,以“冒险”这一话题贯穿成一组群书阅读,意在建构大概念统领下的群书阅读意识,这也是统编教材的读书要求。抛出“写论文”这个看似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情景剧表演。课堂上的阅读课,由于时间限制,学生都感觉在情景再现展演课上没有过足瘾。为此,笔者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话说英雄人物”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表演英雄人物舞台剧的方式,要求小组成员自由选择一位英雄人物,用情景剧的方式再现英雄人物事迹,了解那些曾经建立功业、对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找到前进的动力。在小组选定一位英雄人物之后,组员们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并利用“晓黑板”、微信群、QQ、腾讯会议等软件在线交流,初步讨论出剧本。随后,自发组织排练、表演。有心的小干部还会用手机拍下他们活动的精彩瞬间,将照片共享到班级QQ群。

运用信息技术,学生的《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深度阅读初有成效,笔者希望他们能够持续这份阅读热情和阅读兴趣,并迁移所掌握的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名着。

最后,笔者用美篇这个图文编辑工具,将每位学生的作业、参与阅读活动的视频和照片进行编辑,并插入背景音乐。学生见到教师私人定制的美篇,备受鼓舞。在重温了自己曾经的阅读时光,欣赏了阅读成果,体验成就感的滋养下,学生获得了阅读新的整本书的信心和冲动,重新开启阅读之旅。

美国作家培利·诺德曼说:“激发学生乐于阅读,是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语文学习的原点,就是读书,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读书、读好书的前提。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趣味,引发学生对整本书的深度期待,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张力。

总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引领者、促进者,语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撬动整本书的深度阅读是可行的,它能有效突破当前整本书阅读的困境,把阅读引向真实、深刻。如何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的厚度,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待教师今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