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玮  王康  徐珊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推陈出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日新月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进师生互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的应用,更是在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本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在21世纪信息技术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要深入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离不开数字化工具与信息化手段的支持,离不开技术载体、教师和学生、课堂活动三部分的融合创新。下面,笔者以“民主共和渐入人心”一课为例,阐述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创新实践。

一、立足学情分析,明晰学习目标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第八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中第三框题的内容。本单元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为主线,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和复兴中华的艰辛历程,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本节课围绕“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实现民主共和理想进行的艰辛探索,认识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并且继承革命志向,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誓言。

五年级的学生可能听说过或了解过孙中山的故事或事迹,但对他作为革命先行者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贡献并不清楚或没有深入了解。针对此学情,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对比中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初步了解民主与专制的区别。

2.了解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的积极探索。

3.进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树立为振兴中华接力奋斗的信念。

二、巧用数字化工具,构建道德与法治的智慧课堂

“民主共和渐入人心”内容涉及大量的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近代史知识,对此,许多教师有畏难情绪,较为突出的是如何选取好的教学素材,选取的教学素材是否科学、严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相关教学资料愈发丰富,为教师解了燃眉之急。此篇课例中,教师结合学生课前观看视频的体验活动,巧妙运用人教智慧教学平台、人教数字教材资源及平板电脑等设备多线学习,通过趣味任务自选展示、平板小组抢答、故事情境创设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的活动构建智慧课堂,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一)回顾旧知,激趣闯关:历史事件我知道

结合前两次课上了解的中国近代史内容,教师设计了“历史事件我知道”的闯关活动。活动共设置4道关卡,让学生根据多媒体上的关键信息提示闯关。游戏完成后,通过多媒体时间轴,教师引出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武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容。其中,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这让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这样游戏化的设计轻松有趣,不仅在上课伊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发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道理的理解,自然引出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的历史事件,巧妙过渡到本课的民主共和主题。

(二)学习新知,创新教学:民主大家谈

1.趣味抢答,体悟民主选举

课前,教师从网络中收集了和本课时相关的影视资源。课堂上,师生共同观看了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选举的现场,见证了当时提名、投票、唱票的过程。视频最后,学生也情不自禁跟随代表一起鼓掌,为孙中山的当选感到高兴。在这种高昂情绪的感染下,教师顺势提问:这次选举和以往清政府的皇帝登基有什么不同呢?师生运用平板电脑中的交互功能,教师在教师端发起抢答,组织学生对清朝皇帝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称谓、产生方式、影响此决策的人员等相关内容进行三轮抢答比赛。随着倒计时的开启,学生的平板电脑上出现“抢答按钮”,系统通过大数据即时显示抢答情况。这种脑力和手速的比拼,让学生纷纷屏息凝神,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借助平板电脑开展交互式的抢答游戏,有利于教师创设趣味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完成知识学习,梳理有用信息,得出结论,了解到清朝皇帝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产生方式是不同的,认为投票选举的方式更公平,更能表达大多数人的意志,更让人信服。

2.借助人教数字教材,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课堂上,运用人教数字教材,教师能够更好地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节课上,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认知,说说清朝皇帝上朝时的情景,之后借助多媒体唤醒学生的记忆,进行课堂讨论。学生普遍指出,清朝皇帝是高高在上的,大臣们需要向皇帝跪拜。这时教师相机出示人教数字教材中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的合影,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发现了什么。通过鲜明对比,学生很快就发现,相比于清朝,中华民国时期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各议员,大家都是站立着的,说明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运用人教数字教材,教师将学生自然代入当时的情境,比直接讲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平等更加清晰、直观。

3.角色扮演,学习临时约法

教师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学人教数字教材中的资料二,初步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学生兴趣高涨。接着,教师创设了“我是民国小法官”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借助人人通互动软件,将不同词条推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来分辨哪些体现了民主共和,更加简便高效。

之后,教师借助互动软件对学生的回答结果进行即时分析,基于直观数据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使评价更加立体化、具体化。学生置身平等、开放、共学的课堂氛围中,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通过对比,学生对革命党人倡导的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区别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民主共和强调天下为公,“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人平等;封建专制则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和君主专制。

接下来,教师进一步将学生带入另一教学情境“小法官挑战难度升级”。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创设了民国故事情境,让学生根据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了解,判断情境中给出的行为是否合法,并通过平板电脑将结果实时反馈到教师端。本活动创设了三个故事情境,一是信件密封,二是女子着作,三是私人拘禁,并配上了手绘的民国时期插图,生动形象,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我是民国小法官”断案活动,学生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保障了人们的人身自由、书信秘密之自由及隐私权,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提炼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在本环节,借助智慧课堂,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了趣味生动的教学情境,组织了词条判断、断案分析等趣味活动,让学生角色扮演“小法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进一步感受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所做的积极探索。

4.小组交流,体验民国新风尚

(1)录制视频,亲身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运用的视频不仅仅局限于从网络上获取,还可以根据课堂情境自主录制,学生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当身边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镜头中,课堂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这节课上,教师提前将学生的体验活动“小鞋跑步比赛”和“长辫跳绳比赛”录制成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

看到屏幕上同学们穿小鞋走路不稳、长辫缠身的模样,学生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课堂气氛轻松欢快。从笑声中,学生直观感受到“穿小鞋”和“留长辫”的不便。参与体验的学生也分享了他们的亲身感受。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要废除众多的封建旧俗。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自主录制的多媒体视频,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极大提高,知识学习实现双向的传递和交流,对知识的接收也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

(2)缠足为例,深入体会

接下来,以缠足内容为例,师生共同探讨,对革命党人革除旧俗做了详细的分解学习。通过预习,学生对缠足这一陋习已有了初步了解。“缠足”是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脚畸形变小,直到骨骼定型才将布带解开。课堂上,教师还带来了两双不同尺码的女鞋,通过鲜明、直观的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缠足对女性身体造成的伤害。

有了直观感受之后,教师又播放了一段关于裹脚的介绍视频。通过时下流行的弹幕方式,学生边观看视频,边在学生端平板电脑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弹幕也实时显示在教师端的大屏幕上。弹幕由点及面,将单线的视频推送优化为双向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

“太残忍了,真可怜”“真值得同情”“幸好这种陋习已经废止”……学生纷纷通过弹幕表达对当时女性的同情。接着,师生又共同探讨了缠足给女性生活带来的不便:除了身体上的疼痛外,她们走路也不方便,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让有些妇女丧失独立与自尊。因此,缠足对女性来说,不仅是身体的伤害,更是一种精神禁锢。对于这一陋习的废除,学生的态度更加坚决。

(3)小组展示,共研共学

学生通过平板电脑选择不同的新风尚进行讨论,在班级中交流所学所得。利用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教师推送了包括不同新风尚的学习材料包。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由此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学生还可通过学生端的网络学习空间反馈所学,在班级展示,共学氛围积极热烈。

小组一:剪发辫。利用平板电脑的交互功能,学生将他们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包投射到教师端,向全班学生展示,让学生对剪发辫的内容和推行过程有一个全新的理解。通过图片的对比,学生了解到剪辫子是辛亥革命以后提倡的一项重要新风尚。当时,男性留着长辫子,减掉长辫代表了与清朝封建统治的决裂。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学生了解到革命党人采取过下乡文艺宣传的方式鼓励民众剪发辫。革命党人甚至还鼓励民众将减掉的发辫义卖以补充军饷,并得到许多爱国志士的大力支持。剪辫子这一新风尚渐入人心。

小组二:倡女权。借助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向全班学生介绍倡女权的新风尚。首先,对比图片资料,学生了解到在清朝女性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要讲“三从四德”。接着,利用交互设备,将丰子恺有关民国生活的一幅幅漫画呈现给学生。顺着丰子恺的画笔,学生发现女性也可以上学了,她们的教师也是女性,女性有了读书、工作的机会。还有一幅漫画展现了一名女子在公园垂钓的场景。看来倡女权后,女子也可外出从事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女性地位有所改变。

小组三:服饰与礼仪。利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先简单介绍清朝皇帝、官员、贵妇和普通百姓的服饰,学生能够明显感受到清朝服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通过服饰来区分不同的阶级和等级。接着,学生又在课堂上展示了中山装和旗袍,瞬间拉近课堂与民国历史的距离,新式服装也很快在民众中流行开来。

此后,学生还现场演绎了脱帽、握手等文明礼仪。教师适时补充道,握手作为文明礼仪,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也握手向汇报的学生表示感谢,拉近了历史与当今、学生与课堂的距离。

学生阅读教师推送的资源及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学习时空中不断深入了解新风尚深入人心的过程,自然就理解了辛亥革命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所以,辛亥革命又被称为“从头到脚”的革命,让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三)加强互动,共情共鸣:革命精神接力传

1.全景地图,联系现实,引发思考

教师利用3D电子地图,突破课堂空间,出示当地街景,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与学生一起漫步在武汉三镇的街头,置身中山公园、三民路,再通过网络云游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一同见证辛亥革命在家乡武汉的印记。之后,教师相机补充:现今,全国共有中山路100多条,中山公园几十座,中山小学、中学、大学共100多所,各种中山纪念馆、纪念堂、纪念塔、纪念林、纪念碑、纪念铜像等几十处。最后,结合人教数字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

2.以古观今,情感升华,坚定信念

至此,学生对于辛亥革命近现代史的知识已有基本了解,达成本课“了解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感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的积极探索”的学习目标,但还需以古观今,升华情感,让学生树立为振兴中华接力奋斗的信念。

因此,教师根据多媒体时间轴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给后人留下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嘱托,再延伸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的观点。孙中山对于建设国家的构想虽然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最终,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得到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实现。随后,播放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的影像资料《百年奋斗精神》,从古观今,引发学生共情,产生共鸣。

在课堂的尾声,学生明白了学习和弘扬中华儿女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重要性,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随后,全体学生起立,大声读出他们的奋斗誓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时刻准备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三、总结与思考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属性,为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创新发展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对照“民主共和渐入人心”课例,本课基本将“道理”讲明白、讲透了,凸显了课堂的有效性。特别是基于数字化环境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创新,让课堂更加鲜活、生动。

(一)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课,把道理讲透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把道理讲透的关键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成长需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在学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时,教师以学生为主角,创设了“我是民国小法官”的角色情境,将临时约法的部分条款具象化到一个个故事中,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实时“断案”。又如导入民国新风尚环节,教师组织了“小鞋跑步比赛”和“长辫跳绳比赛”的体验游戏,让学生置身其中,并录制视频交流分享,突破了学习空间的局限。再如,在比较清朝和中华民国选举环节,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参与抢答比赛、辨别民主词条的拖曳游戏、观看视频发布弹幕等互动活动。在小组共学共研环节,教师借助交互设备向学生推送不同新风尚的媒体材料包,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和探讨。学生实时将小组所学所得反馈给教师和同学,做到了尊重个性、教学相长,夯实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这些有趣的游戏化情境中,学生切身感受到旧俗的不便和专制,促使其在用心体悟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领悟和认同民主。数字化的学习场景做到了真正为内容服务,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又让教师能够根据实时反馈数据对学生进行评价,让课堂更加智慧、高效。通过以上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多元的生成性数字资源,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体验,由表入里和由浅入深地做到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

(二)推进融合创新,信息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课,把道理讲活

道德与法治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小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启蒙的最大群体,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道德与法治课活起来,实现内容的鲜活生动、方式的形象真切,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小学生真心喜爱的学科。如在课前、课中环节,教师特别注重收集和利用网络图片、视频等数字媒体资源,在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民主选举话题时,播放网络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选举情境,这比教师直接讲什么是民主选举来得更直接、更生动。又如,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是“从头到脚”的革命时,教师提供了相关图片,播放了网络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缠足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与痛苦,从中体会到民主共和渐入人心的过程。再如“革命精神接力传”环节,通过3D街景地图,教师引导学生云游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打通了课堂与现实的界限,课堂维度不断延展,学生体验惊喜不断。

随着5G、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还可探索通过元宇宙、虚拟场馆体验等技术手段,让课堂教学实现移动化、场景化、可视化,使纪念馆、博物馆和革命旧居旧址等场馆成为鲜活课堂和生动教材,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在本课例中,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视频、3D地图等数字资源,熟练运用平板电脑、智能交互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避免了教学内容的“假大空”,化大为小,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获得真实感受,进而强化政治认同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张屹,陈蓓蕾,沈爱华.智慧课堂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案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杨艳萍.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N].光明日报, 2022-09-19(06).

(作者孙玮系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王康系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技术教研员,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本文通信作者;徐珊系湖北省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