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

摘 要: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在中华文明最初的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艰苦朴素,依靠智慧与努力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劳动教育思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德。中小学阶段所开展的劳动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青少年教育要更加重视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引领价值导向。

关键词:初中  劳动教育  传统文化  综合素养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6.061

人类的社会生存、国家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劳动是贯穿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力量。即使在现代教育中,劳动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的措施,来不断深化实践育人的初衷,弥补现阶段国内教育的短板。教育工作者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立德树人”,既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对学生技能和品德的培育。在国内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类社会不良风气、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劳动教育在近些年来被弱化。劳动教育所发挥的育人功能也遭受到了阻碍。因此在新时代下,教育工作还应该积极更新理念,重塑劳动教育。教师要找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制定改进策略,帮助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价值观、劳动观。

一、初中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劳动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劳动教育”的概念国内民众并不陌生,以往的劳动教育中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实践体会。但是在现阶段国内的教育体制当中,劳动教育被划分到了德育的范畴之中。劳动教育在新时期成为德育的一部分重要内容,重点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人民、养成良好的劳动观点和态度等,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多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一些生活、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劳动教育应该包含到以下内容:

1.劳动观念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这也是当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核心出发点。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下的劳动观,讲究的是积极乐观、诚实、奉献。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看到学生身上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者、看不起体力劳动的行为都是应该给予纠正的。

2.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新时期科技、工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空缺严重,但是国内教育理念和方法还稍显滞后,没有及时关注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当前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动手能力差,在生活上对家长过度依赖。

3.劳动品质教育

新时代党和政府都在大力推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社会层面的劳动新风尚。优秀的劳动品质大致包括了奉献、诚信、敬业等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美德,敬业诚信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劳动教育中必备的精神品质。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精神品质,对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有着积极意义。

(二)初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

1.有利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新时期要强化对青少年的道德引导,将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当中。通过劳动教育来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引导学生要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努力、实践、技能转化成为物质成果之后,就会感受到自豪、自信,也就能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通过劳动及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只要是合理合法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2.有助于宣扬工匠精神

国内的科技、工业等领域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未来更加需要应用型、技能型的劳动人才,通过中小学劳动教育来宣传良好的劳动风尚,追求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做完了就行”,学校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精益求精、踏实肯干的劳动态度,这对于发扬工匠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3.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

适当的劳动对于青少年的智力、体能发展都有着良好作用。中小学阶段通过劳动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四肢力量、身体素质,让思维和双手更加灵活。这些丰富多样的劳动可以促进青少年大脑与身体的发育,也能让青少年在生活和精神上不会过度依赖父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青少年未来的生活、学习、就业发展等奠定基础。

二、初中劳动教育发展实施现状及问题

基于目前的实际现状来看,多数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仍旧无法满足培养人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多数时间下,重智育、重文化课,轻劳动、轻德育还是社会和教育界的主流思想。尤其在很多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劳动课程、德育都缺乏完善的评估机制。

首先,劳动教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劳动教育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性,这就需要当地学校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联系,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校实力不足,所以劳动教育课程也被局限在了班级卫生打扫、家务活、社区公益服务等内容上。整体上的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缺少相应的教材,课时少,教学内容满足不了学生。

其次,劳动教育缺乏评估机制,劳动教育在德育、实践教育中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主管部门和学校方面对于劳动教育的监督评估也会存在不到位的情况。而且最主要的是,学校方面并没有将劳动教育归入到学业考核评估当中,劳动教育与最终成绩表现无关,所以地位较低,让劳动教育经常流于形式。更有学校将劳动活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很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劳动观念;最后是劳动教育缺乏评估,课程内容缺乏,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长期来看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推广发展。

最后,社会不良风气盛行,影响学生劳动价值观。当前社会整体风气和氛围的变化极大地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近年来国内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佛系躺平等思想。这些价值观、劳动观极大程度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的心态和思想。

三、改善初中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传统节日与劳动教育融合

在推动劳动教育时,应该积极借助校内外的各类资源,这样才能开展多种多样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进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劳动是密不可分的。很大程度上,我国所推崇的劳动精神是很多传统节日得以延续和开展的基础。所以,在初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可以积极融合传统节日来提升教学效果。

1.借助春节开展劳动教育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既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又凸显了劳动人民传承多年的习俗文化,所以,通过春节来开展劳动教育也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可以先教给学生们一些习俗知识:“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等。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国内的习俗是用掸尘清扫房子,寓意扫除房子里面的晦气,期望来年顺顺利利,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布置寒假任务,让学生们在这一天,帮助父母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学生要亲自动手,体会劳动的快乐和辛苦。此外,还可以写春联、贴春联,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过年的美好气氛,也能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劳动人民的辛勤智慧。

2.借助劳动节开展劳动教育

劳动节是歌颂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教师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劳动节的来历。在这一天,学校方面可以组织社会劳动活动,比如开展“扫走白色垃圾”“植树养花栽小草”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打扫校园、教室,可以在街边清理垃圾,回收瓶子、纸壳等。集体实践劳动的时候,师生都应该淡化自己的身份,转换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通过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意义。

(二)二十四节气与劳动教育融合

1.开展农俗课程,体验农耕乐趣

我国的农业生产与节气变化密切联系,而借助这些节气变化和农俗谚语,学校可以开设农俗课程。

(1)春分时节可以种茶树

谚语中提到,立春时节,草木苏生。所以在年初春分时节到来的时候,天气也正适合学校开展农俗活动。因为茶叶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十分广阔,各个地区基本上都会栽种茶叶。笔者所在学校,就会利用种植茶树来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联系当地的茶农,带领学生参与到茶树观摩和种植活动中,重点是让学生们茶树相关的栽种知识,比如了解“双行双株”的栽种方法,然后让学生们实地观摩,可以在茶树种植的周围塞上稻草、谷壳等,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太阳照射导致土壤水分快速流失,同时,经过时间推移,这些稻草谷壳沉积腐烂之后又可以作为肥料。树苗的养护过程,教师可以拍摄成视频在后续的课堂上给学生们观看,还可以让学生们亲自来采摘茶叶,了解茶叶的炒制过程。

(2)芒种时节种红薯

芒种时节也是劳动人民忙于耕种的日子。这个时候笔者所在学校都会与当地的种植基地、农户联系,组织学生们到种植基地、农村去观摩农作物种植,比如在田地里帮助农民种红薯,锻炼学生们的体力、动手能力,也同时引导学生们思考、总结种植的经验。先是让学生们观看农户如何栽种、注意要点,然后分配小组来集体配合栽种。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

2.开展食俗课程,体验生活乐趣

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活动指南,不同的节气有着不同的活动。借助这些习俗活动,学校方面就可以开展相应的劳动活动。劳动课程设立的目标中也包括烹饪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节气来开展相应的烹饪活动,让学生体验做菜煮饭的乐趣。比如在清明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家政课堂中参与做青团,了解国内的食俗习惯。让学生们使用艾草来获得汁液,然后教师指导方法,共同搅和米团,接着制作馅,捏团、入锅蒸熟等步骤,最后亲自品尝自己做的青团,让学生们感受到实践收获的自豪感;在霜降节气,本地的桂花已经开了,很多地方有用桂花制作桂花茶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指定的公园采摘桂花,教会学生们如何筛选花束,如何采摘。然后将摘到的桂花送到当地的茶厂,让学生们观察桂花是如何逐步做成桂花茶的。当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物质成果之后,自然而然地觉得劳动是一件光荣有趣的事情。

(三)非遗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

将我国优秀非遗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观念。教师以非遗文化作为理论教育切入点,能够在课上课下引导学生们主动去了解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同时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们一同探索实践技法,了解一些工艺、文化产品的制作方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体会创造性劳动。

在劳动课程中要让学生们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产生认同感,要让学生们亲自参与其中才能凸显效果。比如传统的草编工艺就是属于优秀非遗文化中的一类。草编工艺所使用的原料很多,竹条、木材、青草等都可以作为材料,通过对这些原料进行编、卷、连之后,就可以制作成为草鞋、竹筐、竹篮、草帽等多种工艺品,而且实用性都很高。笔者所在地区有传统的风俗文化街区,其中就有老手艺人还坚持着草编工艺,节假日笔者鼓励学生们自己去亲自观看,或者家长带领,拍摄一些草编工艺的制作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们观看学习,激发学生们对于非遗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开展劳动评价,宣扬劳动精神

在推动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劳动评价。一方面是为了检验劳动课程开展之后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在学生群体中宣扬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笔者利用课件制作了评价表,也拍摄记录了学生们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主要是用于评价和观察学生们在其中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习得情况。评价的方法是先划分小组,由各组的小组长先对组员们进行评价,班干部共同商议评价情况,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评定和总结。评估中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对于表现不合格的学生要及时沟通,了解其思想情况和困难,并做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思想态度,改善劳动学习方式,深化劳动教育效果。教师们应该重视劳动教育之后的评估活动,因为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并观察和评估学生的价值观、思想状态、行为习惯,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和评估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能够为学校和班级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将劳动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来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和实践内容。当然,目前国内劳动教育的经验、成果积累还尚显不足,课程评价也需要完善。未来阶段,学校和教师还应该积极借助多样化的文化、方法、工艺劳动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增加师生实践经验积累,从而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楚艳鸽、张瑞欣、周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现实启示》,《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2] 王黎《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相结合的路径探析》,《文化产业》2022年第3期。

[3] 申海进、刘产明、凡杭等《融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的中医药职业体验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21年第16期。

[4] 易查方《课程育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职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路径》,《品位·经典》2021年第20期。

[5] 王黎《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相结合的路径探析》,《文化产业》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