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梅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承担了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立足于教材内容,将其与传统文化结合,以便学生在充分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形成相应的情感认知能力以及价值观。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进行探讨,并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此为学生实现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融入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15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对传统文化课文的篇目数量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结合,给予学生相应的教育,通常能够将学生培养成有爱国精神、文化自信的人,并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这都是语文学科教育需承担的责任。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促使其实现全面发展。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其思想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这一状况下,学生极容易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正面引导。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讲解与融入,以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例如,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人和人彼此谦让的作用,基于该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引导其经过自身的努力,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性,从而准确把握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时机,并在端正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高效学习。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与语言能力

文化品格与语言能力作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维度,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教师需将具体教学内容作为出发点,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找出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契合之处,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同时,教师在具体教学前,还需做好相应的引导,以便学生能更明确地了解到教学目标以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价值。

例如,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以及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教师可站在传统文化融入的角度,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与文言文中的语言进行品析,并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深刻感悟到文言文与古诗词中深刻的思想情感以及语言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做到腹有诗书,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这都属于学生自身文化品格以及语言能力培养的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通常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其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教师可基于课本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以便学生有效掌握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依据文化的特点,展示出文化的内涵,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现象中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在促进学生自身知识面拓展的同时,让其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使学生经过该学习过程,承担起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承的重要责任。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

1.凸显学生主体性,培养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与教育有关的纲领文件,比如,针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部分新要求,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尊重其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鉴于此,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需分析文本中的文化氛围,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为基础,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流程。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深入学习与之有关联的传统文化,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多元、丰富的知识,促使其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而且还能确保教学的趣味性,以便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得到切实增强。

以《岳阳楼记》的讲述为例,在实际学习时,有些学生会对其产生困惑,为什么古人虽然在自己的仕途上备受挫折,但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仕途?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在融入传统文化的时候,则能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文人都具有一颗爱国之心,才会有很多人不断付出,不计较自身的得失,最终才有了我国古代的辉煌文化,这都属于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应形成的家国情怀,以实现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效果。学生提出困惑的过程,以及教师的解答,既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又能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到学习内容中涉及的传统文化。

2.创新教学手段,促进文化与知识的结合

目前,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已趋向于多元化,仅通过课堂学习明显是不够的,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以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与学生本身的具体学习需求相匹配。鉴于此,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进一步优化与创新,通过多元化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生动,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中国石拱桥》的讲解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将桥梁建设及有关的文化融入其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于此,在课堂上,教师可搜集我国古代的建筑及与石拱桥有关的图片、纪录片等,指导学生深层次了解古代建筑涉及的文化,以便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石拱桥建设的具体背景、种类与历史。经过该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基于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的相关内容,以便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

又如,在讲解课文《石壕吏》的过程中,本篇的内容是作者杜甫对社会形态进行的描写。但是,初中生受到自身的理解力、成长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课文内容无法做到有效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感受到其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基于课文内容,编排舞台剧,通过舞台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出课文的思想情感。经过该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还能使其在实现高效学习的同时,对于自己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社会而感到庆幸,并增强对祖国的热爱。

3.深挖文化元素,激发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弘扬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必经之路。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上独具匠心,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逐步提升语文教学规范性和科学性,教师需要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元素,重视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以课文《木兰诗》的讲解为例,在具体教学前,教师可立足于课文内容,播放与其有关联的短视频,以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花木兰的故事及其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在该过程中,教师可给出指导性问题,以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的同时,让学生能经过自主阅读,积极思考学习的内容。面对这一状况,教师可将乐府诗的相关韵律、格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其深入探究,这既能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到乐府诗的写作特点,又能体会到其中描写的主人公的良好品质以及坚韧品格。同时,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基于学习内容,设计有关问题,比如,《木兰诗》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经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花木兰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根据课文,你们是否了解到乐府诗有着怎样的特征与韵律?花木兰又具有什么精神呢?教师设计典型且有层次的问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逐步渗透。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共同探讨,并对问题进行解答,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学习,并为其后续实现拓展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4.开展趣味性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采取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鉴于此,教师需组织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以便学生获取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进行有效交流与深入探究,主动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想法,以便学生站在多个角度思考与理解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立足于教材内容,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场所,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学习,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对课文《屈原(节选)》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基于课文的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进行了解,并将节日当作主题,积极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语文教师可将端午节作为主题,组织粽子制作的实践活动,在该过程中,教师可将粽子的类型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吃的粽子口味,选择对应的材料动手操作,即教师可准备糯米、大枣、蜜枣、粽叶等,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制作,并将粽子的起源及其与屈原之间的关系讲解给学生,以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同时,教师可将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经过科学、有序的分工,促使学生获取到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以便学生经过相互协作,增强其文化认知。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并对传统节日产生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5.开发课外文化资源,融入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的内容十分丰富,此时,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对课内相关资源的深入开发,又需深挖课外的相关文化资源。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将与课文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影视、文学等课外资源融入课堂,以帮助学生在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形成更加深刻、完整、立体的认识与理解。

第一,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学资源。文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课外的相关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这一状况下,教师就需把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及其兴趣爱好当作基础,积极渗透与其有关的文化资源,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课外阅读作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灵活地融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元素。这既能有效补充与丰富相关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形成全面的认知。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后,教师可以依据文本的体裁特征,将《潼关吏》《新安吏》作为补充,让学生理解文本中体现出的文化元素,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学习,以深层次了解到杜甫诗当中呈现出的“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经过阅读与学习形成相应的家国情怀。

第二,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融入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影视资源。对初中生来说,其思维认知通常是十分感性的。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中的内容,融入与文本文化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描述的文化内容,以便学生在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的同时,产生相应的理性认知以及感性印象。在选择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影视资源时,教师要遵循严格、严谨的标准,避免不佳的文学作品流入课堂。

以《社戏》的讲解为例,教师可在具体教学之前,采取信息技术,将与课文存在关联的《霸王别姬》《戏里人生》或《角色》等内容呈现给学生,将京剧作为主题背景,选择电影中的经典片段,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课文当中提及的“老旦”“武生”“老生”等相关概念产生深刻理解,理解戏剧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而且还能据此使学生充分了解到京剧具备的文化价值以及艺术魅力,体会戏剧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的语言鉴赏与审美能力,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和学习语言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融入传统文化,既能促进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文化品格的提高,又能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立足文本中的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其学习与探究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优化教学手段,以促进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并对课文中体现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发课外文化资源,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素养以及文化自信,并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小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名师在线》2023年第27期。

[2] 朱天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学周刊》2023年第26期。

[3] 陆德玉《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路径探析》,《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22期。

[4] 李桂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7期。

[5] 郭兴福《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学周刊》2023年第3期。

[6] 刘相梅《融合·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天津教育》2022年第34期。

[7] 孙成龙《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9期。

[8] 吴清敏《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