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摘 要:新时期,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新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应着重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以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促使学生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及家国情怀。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有效结合点,从而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助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17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璀璨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现出崇高的民族精神与伟大的人文情怀。语文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理解能力、人文修养及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及综合能力。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丰富学生课堂体验、拓展学生语文视野、补充并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两者的有效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这需要教师通过多元形式积极探寻两者有效的结合点,从而打造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小学与高中的承上启下阶段,初中是学生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人格建立、身心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就含有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传统文化的名人名事、历史精神感染、激励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在正确有效的指引下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及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促使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及文化自信,杜绝一切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2.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大部分初中生都严重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初中生生活条件优越,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当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极易养成唯我独尊、责任感缺失的不良性格。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则能够通过历史故事、名人行为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

3.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现阶段,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人才培养、人才实力已成为评判各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标准。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也做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的决定,以期通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及健康人格,促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促使学生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使其不被时代发展淹没与淘汰,继续以其自身的文化精髓及德育特征影响鞭策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使他们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及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4.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

近年来,在网络大数据时代中,各种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人民群众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呈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民众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整合资源提供了有效途径、节约了大量时间。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数量过于庞大,其中不免夹杂一些具有不良价值导向的数据内容。初中生缺少生活阅历、缺乏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他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极易受到歪风邪气影响而误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能够贯彻落实我国相关部门反复强调的文化自信理念,从而通过这种形式在最大限度上构建精神文明社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层次,打造文明社会、高素质人民,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自信心及文化认可度,切实有效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情况进行全面剖析与整合,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大部分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优势,但他们自身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于更高的精神层次。也就是说,初中生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但停留于表层认知,严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了解、充分认知、深度研究;除此之外,随着近年来国风文化、国潮文化的兴起,大部分初中生也燃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但在实际过程中,初中生普遍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错误应用,对部分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这就导致学生逐渐降低了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消极厌学心理,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格、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情况不佳、教学成效不显。

2.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程度不高

目前,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已纷纷响应新课改号召、积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学生语文视野、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强化学生人文修养及综合素养。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大部分教师都已做出教学整改,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改革。教师普遍认为将传统文化进行表层讲解及内容传授即可完成新课改教育教学指导,忽略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讲解、拓展引申与深度解读,致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深度内涵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除此之外,由于初中生普遍面临中考压力,加之市场经济人才招聘门槛逐年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唯分数”、功利性教学的问题,教师及学生、家长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对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渗透持漠视态度。这就导致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程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及教学优势,学生难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化解读力、文化鉴赏力及文化素养,致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整体文化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与新课改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路径

1.积极转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

现阶段,随着新课改以及“双减”政策的全面普及与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初中语文教师已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两相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及优势,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然后以多媒体、微课课件、课前导入、人机交互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语文课堂的沉闷氛围,全面打造轻松愉悦、减压增效、优质高效的生本课堂,促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从而促使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拓展文化视野,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以人教版初中四年级语文教材《出师表》为例。传统模式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灌输式教学及题海战术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极易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研究欲望、学习主动性,学生难以根据课文内容获得传统文化知识、透彻掌握教学重难点,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紧跟新课改以及“双减”政策的教学战略指导方针,积极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认知特点进行教学方案制订,确保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应明确认知自身教学引导者的课堂地位及岗位职责,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自主思考的形式在“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的主旨思想、‘亲小人,远贤臣的具体事件”等问题驱动下进行讨论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形式查阅史实资料,最后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章节中的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形式,教师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探索求知欲、问题驱动的引导下发散思维、查阅资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透彻掌握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特征及美好品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真诚待人、不畏险阻的良好品质,从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2.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通过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进行深度剖析与解读,我们得知,整个教材体系中包含大量德育元素以及传统文化元素,这为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与坚实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及教学元素,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深度内涵及教学意义,进而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性、教育性与工具性,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为例。作者借以高超精湛的写作手法抒发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搭配《故乡》《乡愁》《我爱这土地》等文章开展联合教学,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今日祖国的强大与昌盛,对比20世纪初期的我国国情,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当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经济发展的艰辛。通过图文视频的感官冲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热爱祖国、肩负使命、振兴中华”这一传统文化展现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坚定民族信念、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肩负起历史使命,将爱国信念、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脑海中。进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助力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健康人格及良好道德品格、肩负历史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下成长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创建初中语文课堂实践活动

从本质上讲,语文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鉴于此,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知识与现实实际进行有效融合,进而让潜在的传统文化全面凸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妙与精深,从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氛围下透彻理解并熟练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教学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过零丁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播放《精忠报国》背景曲,播放《过零丁洋》的相关解读视频,进而通过这种形式打造逼真的教学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然后,教师可以引入经典动画形象——花木兰,向学生阐述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勇出征的历史故事,进而将课文所体现出的爱国情感、民族气节充分展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平年代我们应做出如何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和平,我们应如何实现自身抱负、报效祖国”,引导学生将这些思考落实实践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模式创新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的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坚定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与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强化学习能力、夯实语文基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学视野,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使其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建设所需的高精尖人才。

综上所述,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与必然选择。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初中语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语文实践教学活动,进而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教学优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及正确价值观念、健康人格,能够坚定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信仰,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使学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从而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 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年第1期。

[2] 蒋召倩《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文学教育》2021年第1期。

[3] 张建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