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涛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重点提出了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策略:一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如打造开笔礼“非遗课堂”,开设劳动教育主题活动;依托传统文化经典文本,进一步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二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用课程内容,如开展衣(布艺课程)、食(美食课程)、茶文化与纸艺文化、用(陶艺、茶艺)等课程。三是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劳动教育 创新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58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培养人才的功效。学生通过劳动来培养道德品质,提升智力,锻炼身体,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倡“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即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教师采用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健全的学习规范,不断增强学习技巧,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践行以劳为本的教育宗旨。

一、小学劳动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从古老的音乐、绘画、戏剧、杂技,到精美的书法、木雕、瓷器、刺绣,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支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的劳动创造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适时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体验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特点,可以组织他们在清明时节体验春耕,让学生们感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辛勤劳动就有收获的喜悦,芒种时节体验“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三)有利于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劳动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充实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激发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满足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的学习需要,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劳动产生更多的体验与思考,更易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民俗美食等传统文化形式,组织追思故人、种植体验、手工操作等劳动实践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种植在学生心中,实现文化润心、劳动修德的教育目标。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为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渠道,让学生了解制作过程、制作方法,策划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1.打造“开笔非遗仪式”,开设劳动教育主题活动

学校开展了“开笔礼”开学课程,用于迎接新生入学并为他们开启新的学习旅程。这种仪式旨在激励学生,同时强调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目标。比如,在欢迎仪式开始时,学校领导发表欢迎词,迎接新生和家长。学校领导会强调新学年的重要性,并表达对新生的鼓励和支持。开笔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了解了解了制笔的劳动过程。我们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精髓,并且将其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劳动课程带来的美好体验。

2.依托传统文化经典文本,进一步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三字经》中六谷、六畜等知识,了解朝代更替背后的劳动因素等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千字文》,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等内容,能够完成一幅有关劳动的绘画作品,或者将劳动场景拍照汇编成册。教师可以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孟子》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寻找规律,如学会钉纽扣、补衣服、搭配衣服等;学生通过诵读,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从而形成劳动思维。通过学习《道德经》,教师鼓励学生知与行相融合,尽其所能帮助别人,充实自己。教师以《中庸》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传统工艺品、食品的制作方法,开展“广府文化推广周”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

3.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活动

例如,有一部分学生在假日由家委会带领浏览“生态公园”,把课堂转移到校外,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生环境,进行认识植物、学习除草等农耕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上交劳动学习小报,进而品味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用课程内容

1.衣——布艺课程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组织学生观看。学生了解到,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物资匮乏,当家庭中有新生儿满月时,亲朋好友们会送上一块手掌大小的布料,由新生儿的母亲将这些细小的布料拼接在一起,组成一件衣服或是被子,被称为“百衲衣”和“百衲被”,以祝福他们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拼布”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质需求,但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它也成了一种时尚的古典唯美主义手工艺。学校可以提供各种专业的缝纫工具,如电熨斗和扒边机,供学生使用。我们还将引导学生探索如何设计和制作出独特的拼布作品,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门艺术。通过制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学生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色彩与对称的美丽。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废弃的材料和碎布来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能。

2.食——美食课程

中国拥有多元的美味佳肴,为劳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我们学校,月饼制作体验活动,是一种极其受欢迎的活动,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劳动时,我们先进行材料准备。学校会提前准备好制作月饼所需的材料,包括面粉、油、馅料(如红豆、莲蓉等)、模具等。教师们会讲解制作流程,学校也会邀请专业的烹饪教师或工作人员为学生们讲解月饼制作的基本流程,包括制作面团、包馅、成型等步骤。接下来就是分组的劳动活动。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部分工序,如制作面团、包馅、搓制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一旦月饼完成烘烤,学生们将有机会品尝自己制作的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成果。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会为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3.茶文化与纸艺文化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它不仅形成了丰富的内涵,而且还融合了多种形式和内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旨在通过传授茶文化知识、培养茶道技巧,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在室外建立了一个茶园,并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种植、施肥和除草;室内则设有炒茶房,让学生体验“杀青”;在茶艺教室里,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使用茶具,掌握茶艺技巧,并体验种植、采摘、炒制过程中的艰辛与挑战。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茶文化的丰富多彩。

青岛具有悠久的纸艺传统文化,如剪纸、折纸、纸雕等。这门课程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制作传统的纸艺品,包括剪纸窗花、纸雕动物和各种折纸工艺,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格、审美。通过“纸艺传统”这门课程,我们将深入探讨纸艺的各种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剪纸、折纸、纸雕”艺术,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4.用——陶艺、茶艺、香道

学校特别开设陶艺课,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陶土,创作出精致的水杯、花瓶、笔筒等。

(三)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

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积极地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之中,以便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具有现实价值的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劳动经历,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劳动技能和知识,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精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立足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劳动的过程中,深挖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在课堂内外创设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丰富劳动课程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劳动活动中能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创新能力,将学生的劳动体验内化成文化自觉,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提升文化自信。我校的劳动课程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在一、二年级,我们将举办一场关于五谷的粘贴画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感受传统农业中的五谷,来理解它们的独特性和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如何使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出精彩的平面图案。

再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社区参与劳动项目,可以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劳动教育中,例如传统手工艺、农耕技术、节庆庆典等。通过亲身体验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国的文化遗产。教师将劳动教育与社区项目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参与感受到对社区和文化的责任感。我们邀请有经验的长者或专家传授技能,如编织、制陶、农业技术等。这有助于传承文化技艺,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神话和传统歌谣来传承文化价值观念。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故事了解传统的道德观念。当然也可以组织文化节庆和活动,举办文化节庆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传统的庆典和习俗。这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庆祝方式,比如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校会组织学生学习包粽子并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体验和教育活动。活动内容为:一是教师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在活动开始之前,介绍端午节的历史和传统,包括与屈原和粽子相关的传说。二是组织学生准备材料,如准备活动所需的材料,包括糯米、竹叶(用于包粽子的外包装)、绳子或橡皮筋(用于系粽子)以及一些常见的粽子馅料,如红豆、糖、肉等。三是展示制作粽子的步骤。教师通过演示或讲解,向学生展示如何包粽子,包括准备糯米、准备竹叶、包粽子、系好粽子的方法。四是让学生参与制作,我们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亲自动手包粽子。教师或家长可以提供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最后是举行品尝活动,让学生品尝他们亲手制作的粽子。这将增加他们对这个传统食物的了解。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关于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还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亲身体验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我们也建议进行跨学科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如科学、语文、地方课程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和文化村,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教师要鼓励学生与长辈、社区中的传统文化传承者进行互动,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策略有助于小学劳动教育在传统文化视角下进行创新,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

“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旨在把中华民族的精华与现代社会的科技相结合,把工匠精神贯穿其中,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成长。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小学劳动课程中,教师可以推广和弘扬传统文化,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国华《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5期。

[2] 纪海龙、宫振兰《中华传统劳动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语文天地》2023年第2期。

[3] 卞勇平、王文静《实施“金色工程”,实现“金彩人生”,着力打造江苏职教“金”招牌——专访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卞勇平》,《职教通讯》2022年第12期。

[4] 王红、方卫成《传统和现代并行4D与4C齐亮——“五育融合”理念下的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课程体系建设》,《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22年第5期。

[5] 胡生北《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路径》,《考试周刊》2022年第18期。

[6] 刘威《基于“最近生活”的小学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7] 郑彩华《中小学运用乡土资源开展德育的途径与载体》,《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年第7期。

[8] 宫欣悦、奚雪松、安星润《与自然共成长:用校园中的棉田打造自然学习基地》,《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21年第6期。

[9] 苏鹏《有效实施“1+9课程”的评价研究》,《教育》2021年第46期。

[10] 蒋锐娴《基于农耕文化传播引领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情感读本》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