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娟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深入分析教学文本,探索教学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互联网上获取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渗透到地理教学内容中,在使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地理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39

在初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或地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是地理教学创新的体现,也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措施。因此,教师要注重传统文化和地理知识融合的适度性、相关性、时代性,进而提高地理知识教学的完整性,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地理课程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等内容,教师单纯地讲解地理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通过传统文化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中国地理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诗词、传统建筑等文化元素,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文化元素,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深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2.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在教学本土地理知识时,可以引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各种文化交融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国传统文化,还可以通过了解世界其他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在讲解世界地理时,可以引入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传统文化内容,既要避免过于强调传统文化而忽略地理学科的本质,又要确保传统文化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适度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控制好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二是要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传统文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成为主导。教师需要把握好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以免喧宾夺主。过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

2.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确保所选内容与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相关性原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选取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二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

选取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等。教师在讲解环境保护时,可以引入古代的环保理念,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因此,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时代性原则

与时俱进原则是指教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现代视角审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问题、科技发展动态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时代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选取与现代社会问题、科技发展动态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从现代视角审视传统文化。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影响其能否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重要因素。由于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压力大,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传统文化,导致部分教师可能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因此无法在课堂中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同时,部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灵活、准确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

在我国教学环境的影响下,部分教师仍然应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上没有及时进行转变。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侧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2.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核心资源,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效果。目前,中学地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理想。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部分可能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文化元素上,如古建筑、古地理、古气象等,忽略了其他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价值。

同时,教材中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可能比较浅显,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此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也难以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3.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兴趣,直接影响其在地理学习中的参与度。但是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因为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枯燥无味,与现代生活无关,对自身未来发展没有实际帮助,因此缺少学习的兴趣。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学生过于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对传统文化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学生不重视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知识对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帮助,因此缺乏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力。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组织传统文化学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首要的任务是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可针对教师开展传统文化培训。培训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为目标,而不仅仅是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所以,在组织提升教师传统文化培养班时,学校可以邀请专业文化学者和研究者,为教师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帮助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参加文化讲座、参加文化之旅等,以增强教师对传统文化兴趣。

学校要开展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结合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积极探索和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通过研究和实验,教师即可找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的方法,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要建立评价机制,对传统文化融合教学进行评价,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对传统文化理解能力的评价,教师对传统文化教学应用能力的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教师个人发展的依据,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关键。只有当教师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融合教学能力,才能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2.融合信息技术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教学文本中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整体把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与变化,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传统文化教学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地理知识教学体系,进而对学生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形成。

以我国疆域、人口、民族教学的内容为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文化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在地域知识层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讲解中国疆域的历史演变时,教师可以穿插中国的历史沿革、朝代更迭等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古代地理书籍如《山海经》《水经注》等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古代对于疆域的认知和描述方式。同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地理学家如徐霞客、郦道元等人的生平和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古人对地理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师可以在人口知识层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国的人口分布受到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讲解人口分布时,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如不同地区的方言、习俗、信仰等。比如,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江苏地区的“吴文化”等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此外,教师可以在民族知识层面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唐朝时期的“胡风汉韵”、清朝时期的“满汉全席”等都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3.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地理知识当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生活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开展教学。以情境教学法为例,情境教学法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当中,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以农业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教师在教学农业知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融合渗透。

农业的起源和传统农业文化:中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引入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和习俗。比如,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注重生态平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观念在现代农业中的体现和应用,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农业地域和农业类型:中国农业地域和农业类型非常丰富,其中包括华北地区的旱作农业、南方地区的稻作农业、西北地区的草原牧业等。每种农业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农业类型的特点和历史渊源,同时引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习俗。比如,教师可以介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应用,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自然的智慧。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详解融合,并使用多媒体丰富传统文化内容,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仙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辽宁教育》2022年第15期。

[2] 王海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与评价》2018年第8期。

[3] 石玉颖《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