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积淀,把它融入幼儿园的游戏和教学活动中,可以增强教育的价值,帮助幼儿领略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本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原则及主要应用元素进行了分类介绍,从开展表演活动、体育活动等方面详细探讨了应用的方式,希望能够以此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园 游戏活动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1.06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岁月流转后沉淀下来的物质与精神的结晶。内涵丰富。我国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指导文件,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明确提到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幼儿普及我国各民族及全球其他民族的文化,让幼儿理解文化的丰富多样与差异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应当让传统文化深入到全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由于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主要方式,它对幼儿的全面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影响力。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原则

1.主体性

主体性代表着个体在与外部事物互动时所表露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它的主要表现方式是个体对外界及其与外界关系的主动掌控行为。这种主体性是游戏的核心元素,只有当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他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游戏所带来的纯粹快乐——这种快乐涵盖了对事物的兴趣、自我驱动、成就满足、幽默和生理上的愉悦。幼儿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游戏活动时,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兴趣点、偏好和需求。在挑选游戏主题、制作游戏工具、设计游戏方式以及评估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意性,使他们变成了游戏的主导者,而不仅仅只是游戏活动中的参与人员。

2.适宜性

幼儿园如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元素来组织游戏活动,必须要以适应性的原则为游戏制定前提:

第一,发展的适宜性。也就是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要与幼儿的身心成长特性相匹配,满足他们各种感官和活动行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总结,更重要的是根据小孩子的真实反应进行调整,这样才符合其“最近发展区”。

第二,关于文化的适宜性。教育者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和判断,剔除不合时宜的部分,留下真正有价值的精华,同时还要与现代主流文化进行融合。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差异和所在地的文化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游戏材料,让孩子在游戏中渐渐体验和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从而加深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第三,时序的适宜性。教师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要与具体的季节或节日相结合,进行应景的游戏设计。例如,教师可以在中秋节这个时间点,组织一系列与中秋相关的游戏,如制作月饼的亲子游戏、嫦娥奔月的角色扮演游戏或与中秋有关的音乐游戏等。

3.教育性

游戏原本就是孩子们自发、无拘无束、充满自我意识的“自然行为”,当教育者介入后,筛选和重塑这些游戏时,游戏便带上了教育的色彩,它不再只是幼儿单纯的自主性行为,而是转变为一个服务于明确教育目标的方式。当幼儿园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游戏时,目标自然是希望通过文化来教育孩子,使他们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加他们对文化的了解,同时加强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与信心。因此,教育者会精心设计游戏的环境、所用的材料和游戏的流程,强化游戏中的教育元素。但我们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教育性”,而忽视其“自然性”。为此,教育者在保持游戏的本质特点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孩子的游戏中,以确保两者之间进入一个和谐的平衡状态。

二、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应用元素

1.经典文学作品

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经典文学作品是一宝贵的教育资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的冒险、《水浒传》中的英雄故事,以及《三国演义》中的各路英雄人物,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情节丰富,而且充满了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例如,通过师徒四人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团结、友情和冒险的精神。此外,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还为幼儿园游戏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设计与经典文学相关的角色扮演游戏、故事绘本、音乐和舞蹈,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本土文化元素

优秀的传统文化汇集了各地的本土文化,反映了各个地方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传统文化既有普遍性,也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在开发幼儿园的游戏课程时,教师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本土文化元素,创建与当地文化相契合的内容。

以端午节为例,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有些地方会赛龙舟,而粽子的种类和制作方式也因地区而异。所以,在进行游戏课程设计时,教育者可以依据本地的文化特征,创设符合当地文化背景的课程内容,并引入其他地区的文化知识,帮助幼儿了解我国各地的生活习俗。例如,在那些不举行龙舟比赛的地方,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3.“非遗”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劳动群众智慧的展现。其中的诸多元素已经融入幼儿园中,变成了孩子们争先恐后想要参加的活动。以皮影戏为例,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它展现了古代人们闲暇时的娱乐方式。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它变成有趣的游戏,介绍相关背景,同时带领幼儿亲身参与体验皮影戏的表演,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深化对这类文化遗产的了解,实现课程目标,并提高幼儿的各项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应用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类型繁多,主要包括核心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理念这三个层面。在构成要素上,其常见的划分方法是,将其信仰价值(即“道”)主要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活动形态,物质实体(即“器”)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活动中,并将这两大内容进行明确区分。而涉及“道”的部分包括了“核心的思想观念”“传统美德”以及“人文理念”,“器”则涵盖了文学艺术、节日庆典、戏剧表演、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等文化表征。这“道”与“器”的层次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并非彼此孤立存在。

1.利用文学作品开展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根据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角色和对话进行的创意演出,幼儿在参与这类游戏时,会模仿角色的说话方式、动作和面部表情,呈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因此,选择文学作品来开展表演游戏是个好方法,尤其是经典文化作品中的童话故事,因为它非常适合小孩子演绎。童话故事中有明确的角色设定、引人入胜的情节、标志性的角色动作、简单而又反复出现的对话以及孩子们能够体验的情感,这都使得它们非常适合用于表演。

比如,教师让孩子们表演《孔融让梨》,为了帮助小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可以使用图片和视频等媒介让孩子先行观看这一系列的动画作品,在挑选表演用的材料时,教师鼓励小孩子自己动手完成,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快乐,可以让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梨或者自己选择古代服饰等。研究显示,孩子们的表演游戏经历了从粗糙到细致的变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和表演的一般规则为他们提供特定的指导。教师要观察孩子们玩耍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在指导小孩子们进行表演游戏时,教师必须保持游戏的本质,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表演效果”,失去了游戏的真正意义。

2.利用本土民间游戏开展体育游戏

民间游戏的意思是“在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嬉戏娱乐活动”,通常被称为“玩耍”,是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活动,源于生活却又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种类,玩法也五花八门。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新娘抬轿”和“打石头仗”不再适合现代幼儿。因此,教育者应与孩子们共同发现这些游戏的内容、形式和规则,然后进行修改,使其更加实用和符合现代孩子的需要,这样的游戏可以融入体育课程中。在计划这些游戏活动时,教育者需要考虑如何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并考虑到不同游戏的难易程度,灵活地将这些游戏与室内、室外、集体、个人或家庭活动相结合。根据季节的变化来确定具体的活动方式。大多数的民间游戏都有一定的竞技性,玩起来十分有趣,为了保证孩子的人身安全,教育者应在游戏开始前检查场地和用具,并给孩子认真介绍安全知识,同时,在游戏中持续观察孩子们的活动状态。

3.借助传统饮食文化开展角色游戏

中华饮食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某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本地的美食带入教室,设立一个“食品工坊”,让孩子们通过制作和销售食品的方式体验这一文化。在孩子们开始角色扮演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看视频、参观民俗展览和品味街头小吃来更深入地了解饮食文化。例如,某个菜品的起源、特点和制作方法。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们学习,教师还可以把与食物相关的儿歌融入角色扮演活动中。此外,这个“食品工坊”的游戏还可以与各种传统节日相结合,例如,端午节制作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或元宵节煮汤圆。这样,孩子们可以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通过直观的体验和动手操作来了解食物的制作流程,深入探讨食品背后的文化意义,真正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4.通过建筑文化开展建构游戏

中华优秀传统建筑因其种类繁多、造型精巧、构造别致及装饰华丽而着称,将这种建筑风格引入孩子们的游戏中,不仅能让幼儿欣赏到建筑的美感,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能更好地参与游戏。

首先,教师带领孩子们实地参观当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在专业人士的讲解下,他们可以对建筑的色调、形状、布局等进行观察,初步理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然后,孩子们可以根据所看到的建筑进行绘画,这些图画将作为他们游戏的参考素材。在游戏中,教师的任务是观察、指导并记录孩子们的进展,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而且也增加了他们的实践经验,并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5.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

中华传统节日中融入了众多寓教于乐的元素,包括庆典仪式和各类娱乐形式。幼儿园要借助这些节日的不同特点,举办亲子游戏活动,如在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中秋节手工制作月饼、春节挥毫泼墨制作春联、元宵节解灯谜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根据季节变化选定游戏主题,并自主规划游戏流程,确保每个环节均有负责人并明确具体的分工职责,让游戏进行得既有效率又有意义。为了让亲子游戏能够顺利开展,教师需要预先备足所需物资及做好活动预告。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必须对场地进行安全评估与场景布置,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激发幼儿及家长的参与热情。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要能根据现场实况灵活调整方案,在活动完成后还要积极听取幼儿、家长及教职工的反馈,对活动进行深入反思与总结。

6.举办中华传统手工艺活动

参考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育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三到六岁的孩子正处于积极主动探索外界的时期,大部分幼儿都很喜欢那些需要他们主动参与的游戏中,比如通过亲自动手做一些手工艺品,他们能在游戏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类似“创艺剪纸”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活动,小朋友在教师的带领下,自行折叠、裁剪纸张,制作出有创意的剪纸设计,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深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比如,某幼儿园有一个特殊的缝制沙包活动,会根据小朋友的成长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并简化操作,这样在幼儿自己制作沙包时,就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通过这些特色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而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更加珍视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能为幼儿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游戏体验。在日常的幼儿游戏教育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传统文化在游戏中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积极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还应该不断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主动探索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朱慧《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游戏:原则、途径与保障》,《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年第6期。

[2] 顾玉娇《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儿园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探析》,《新课程》2020年第50期。

[3] 冯爱清《浅析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新课程》2020年第17期。

[4] 王茸《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游戏教学相融合的策略探究》,《新课程》2022年第14期。

[5] 黄丹红《融传统文化于游戏促幼儿美育发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

(孙世英,1972年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