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月仙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当前我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是实施和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本文以古诗词为研究对象,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明确其教育意义。同时,本文对当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现状进行了剖析,并针对问题,总结了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传统文化 渗透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3.005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丰富了题材,扩大了传统文化覆盖范围,并且内容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为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那么,古诗词板块中涵盖、蕴含了哪些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呢?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依据传统文化要素类别和类目,对古诗词内容进行分析。

(一)核心思想观念

核心思想观念这一传统文化要素包含乐天下、忧天下的仁爱思想观念和热爱生活、脚踏实地的积极思想观念。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乐天下、忧天下”仁爱思想的古诗词有五年级上教材中的《己亥杂诗》和六年级下册中的《江上渔者》,前者蕴含了诗人忧天下的思想,后者蕴含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蕴含了“热爱生活、脚踏实地”思想的古诗词有二年级上册的《敕勒歌》、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

(二)中华人文精神

中华人文精神要素涵盖较多,不仅包含追求高洁的情操和纯真美好的天然心性,还有启人心智的先人智慧和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追求高洁高尚情操的有六年级下的《石灰吟》。蕴含了追求纯真美好天然心性的有二年级下的《村居》,五年级下的《稚子弄冰》《村晚》。蕴含启人心智先人智慧的有四年级上的《题西林壁》。蕴含固本思源人文精神的有三年级下的《元日》《清明》,六年级下的《寒食》《迢迢牵牛星》。

(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包含了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和赤诚相待的处事方法,以及爱国情怀、豁达心态、辛勤劳作、心系家乡等多种品质。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了热爱自然生态意识的有四年级下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五年级上的《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六年级下的《清平乐》。蕴含了赤诚相待真挚情感的有六年级下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蕴含了爱国情怀的有四年级上的《出寒》,六年级下的《采薇》《送元二使安西》。蕴含了辛勤劳作的有五年级下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蕴含了心系家乡的有三年级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总之,小学语文古诗词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本文只是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还有很多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探究。

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现实的意义。本文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探究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为国家守住文化之根做贡献

从国家层面来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意识,为国家守住文化之根做贡献。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重要精神标识,具有推动祖国发展的作用。所以,无论何时它的传承都不能出现断层。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接班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萌发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使其为传统文化的传递和国家发展做贡献。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层面来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众所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小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也应当加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队伍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思想、精神上收到熏陶的过程中,发生思想与行为的转变,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对每个公民个人价值的要求。由此可见,从社会角度来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助于教师的自我修养得到充分提升

从学校层面来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教师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得到自我修养的提升。自我修养主要包括政治和道德修养,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小学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囊括了很多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能够让教师在分析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时,对仁爱、诚信等思想产生深入的认识,也能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时,对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产生深刻的领悟,进而实现思想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为学生做好表率。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的思想转变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具有提升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意义。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为了全面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和落实,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存在的问题,为总结渗透路径提供了依据。

(一)教学准备工作不充分,影响了渗透效率

据相关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准备工作明显不够充分。有的教师在教学前的准备就是简单了解一下创作背景、诗人,结合教参、教材弄清古诗大意;还有的教师会了解一下新《课标》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入。可见,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缺乏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挖掘,同时对新《课标》的关注、研读不够深入。俗话说,“不预则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教师应当做好全方面准备,以确保目标的高效达成。

(二)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接受

通过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观察发现,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时存在生搬硬套,或者引入传统文化内容时缺乏逻辑的现象,整个渗透环节缺乏连贯性,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低。例如,有的教师采用了创设情境法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感悟诗意,与诗人情感产生共鸣,进而领悟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但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让学生自己领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有的教师采用讲解法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介绍,导致教学环节缺乏吸引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不仅能够保证渗透效果,还利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内容。

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根据上文中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存在课前准备工作不足,课中教学环节不连贯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路径进行阐述。

(一)课前充足准备,提供渗透支持

课前准备是保障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所以,教师想要实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支持。本文认为,充足的课前准备,需要建立在了解作者、理解诗意和创作背景的基础之上,并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研读,以此掌握古诗词教学目标和重点。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己亥杂诗》的课前准备为例:首先,从创作背景、诗意、作者出发进行准备。《己亥杂诗》创作于1839年,是诗人龚自珍辞官之后,在南北往返途中看到正在受苦难的人民后,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府腐败的痛心疾首,蕴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其次,从新《课标》要求入手进行准备。该古诗属于第三学段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到了第三学段,学生要能够准确把握诗意、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受作品感染,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将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把握诗人情感的同时,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从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准备。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古诗词学习经验,能够通过阅读和想象把握诗意,但是对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理解不足。

通过上述几个途径的分析准备,教师能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学生学情有准确把握,之后,教师就可以依据课前多方面的准备,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针对《己亥杂诗》的古诗词教学,其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1.通过对作者的介绍,让学生感受至诚、至真、至情的人之本性;2.通过对古诗内涵的解析,让学生领悟作者“忧天下,忧人民”的仁爱思想。由此可见,通过充足的准备,教师能够让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对传统文化在古诗词中的渗透具有指明方向的作用。

(二)课中合理规划,确保渗透连贯

教学环节的连贯性是指教法间和教法与学法间要保持和谐统一,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需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规划,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以此来保证渗透环节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得到充分提升,进而提高渗透的效果。对此,本文对传统文化渗透路径进行了如下总结:

1.在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知识讲授主要包括字词分析、文学欣赏两部分内容。而通过字词分析和文学欣赏能够让学生对诗人的精神和情感产生深入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教学: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进行字词分析,了解背景:枫桥夜泊是指夜晚在枫桥停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夜深了,还要在枫桥停泊呢?为学生对后续情感的理解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愁”字出发,对古诗进行深入探究,即什么引发了作者的愁?通过探究,学生自然能够理解是因为自然风景引发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生态意识。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字词分析和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对诗人亲近自然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入的认识,进而落实传统文化的渗透。

2.在诗词立意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诗词立意是指作者创作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词立意,能够让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思想产生深入体会,进而受到其熏陶和感染,以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村晚》这首古诗时,该诗描写了农村晚上的景色,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无法对作者寄托于景色中的情感产生直观的体会。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出发,帮助其探究、理解诗词。首先,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情景图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如池塘生机勃勃的水草,太阳快要落山,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情景图,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当学生对情景有所感悟之后,教师可以再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即看到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乡村夜晚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让学生感受到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3.在诗词诵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除此之外,小学古诗词教学还可以通过诗词诵读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吟诵、诵读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古诗时,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诵读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古诗词含义有所认识和把握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惆怅与遗恨,进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配乐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对诗人的情感、思想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提高传统文化渗透的效果。

4.在课外实践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不同古诗词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可以组织有关古诗词的课外活动,以实现教学的拓展,同时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古诗词当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深入体会。

例如,“唱响古诗词雅韵”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阅读古诗词,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再如,“吟诵民族优美古诗,领悟古人爱国情怀”诗词交流活动,让学生探究古诗词蕴含的爱国情怀。这些实践活动都能够实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古诗词中蕴含了很多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因此,教师要通过充足的准备和科学的教学环节,促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 林雪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策略》,《华夏教师》2023年第25期。

[2] 吴小虾《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华夏教师》2023年第24期。

[3] 严清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