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西南石油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研究生作为国家培育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高端后备人才。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指出高校应当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积极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1]。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更是处于探索当中,如何将高校研究生培养成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的重点。

1 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现状

1.1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途径和平台较少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定位不够准确,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加重视发展专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例如,在针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中,只有25.4%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2]。 在而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以校内讲座、选修课等方式进行,或者仅依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1.2 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 and?Globalization,CCG)发布的《2017年中国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中,对高校提供创新创业配套服务的调查发现,认为高校提供了较好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的学生不足30.0%[3]。 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而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将促进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进一步发展。 但由于高校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处于探索当中,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创业资金短缺问题有待解决,激励制度有待加强,研究生导师资格评定制度也有待提升。

1.3 导师创业实践经验缺乏,创新创业指导针对性不强

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创业导师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专职的创新创业导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而大多数创新创业导师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在专业知识上有一定造诣,但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无法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指导。在创业过程中,创业导师给研究生提供的相关政策解读、项目培训指导、投融资咨询等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无法给予研究生专业性指导,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提高。

2 拓展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途径和平台

2.1 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由部分高校牵头,与相关学科领域高校、跨学科领域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创建“创新创业联盟”,搭建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同时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创新创业中心,着力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良性互动”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西南石油大学就利用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自建科技创业孵化中心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并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了 “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经济圈”“蜂云谷”创新创业中心,为研究生创业提供培训指导、 商务服务、投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

2.2 建设“校企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拓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途径和方法

高校可以在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室向研究生开放的基础上,与相关领域企业共同建设校企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并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将自身科研项目带入校企联合实验室,助推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并在科研成果转移和转化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精神。 例如,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西南石油大学利用前期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等平台,与克拉玛依油田分公司等企业共同建设了有利于行业先进技术研究、开发和实践的校企联合创新创业实验室,支持相关学科专业的校内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参与实验室的创新创业项目,并鼓励研究生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参与企业运作、产品生产等环节,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 利用导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加强研究生在企业的创新实践锻炼

针对不同领域的高校及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点,高校可以在研究生“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工程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原则下,支持鼓励导师将自身的横向科研项目,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途径,让研究生参与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当中,在实践当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高校应鼓励研究生主动申请参与导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横向科研项目,在横向科研项目完成过程中得到创新实践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4 实施项目驱动,搭建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高校应鼓励研究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特别支持研究生利用自身或导师的科研成果参赛。在导师的指导下,实施项目驱动,搭建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及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平台,带动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在参赛过程中,得到校外导师指导,使得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 据统计,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37 万的报名项目中,有22.0%的参赛项目来自师生共创的科技项目。 连续三届“互联网+”大赛,带动了超过十万个高校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和产业化发展转化。

2.5 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熏陶和引导研究生创新创业,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高校可以每年面向全校师生召开创新创业工作推进会,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宣讲会,组织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并通过创办创新创业类社团、俱乐部等学生组织,举办各级各类讲座、沙龙、路演活动,为创业研究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还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类培训班,培养研究生企业家精神和能力。

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学校成立了“未来企业家俱乐部”,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开设了“CEO 精英班”“创客实践班”等培训班,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出版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创新创业专刊、定期发行创新创业时代杂志、编印《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汇编》,促进师生对创新创业认识。

3 构建完善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保障体系

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养方案

高校应将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重点从导师评定制度、硕士博士生导师审核制度、强化导师责任制、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校院两级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研究生院等各相关部门、 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责任,建立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修订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个性定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建立激励制度,鼓励创新创业

高校应针对教师出台创新创业工作奖励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酬离岗转化科技成果、 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试点方案等,支持鼓励师生依托科技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同时将导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各个高校研究生表彰奖励条例中,可以规定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可以进行课程实践的学分转换,或在硕博连读、奖学金评定中予以优先认证等,从而鼓励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创业。例如,西南石油大学针对研究生制定《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表彰奖励条例》,针对在校研究生设立最高荣誉奖——“十大杰出研究生”以及学校学生单项荣誉奖“飞翔奖”中设立自强创业奖等。

3.3 设立专项基金、加强资金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发展受资金保障的制约[4]。为了使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应针对大学生设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专项经费,用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部分资金可用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等; 高校还可设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基金,给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一些支持,并可用部分基金作为研究生创新创业奖学金,激励研究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取得的成果。

3.4 严格导师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导师是研究生的灯塔和明灯,其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实践经验等对研究生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培养的研究生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高校应针对研究生制定严格的导师制,改革导师评定制度,健全导师遴选、考核及淘汰制度;打破博士导师终身制,实行博士生导师审核制度;强化导师责任制,建设研究生授课教师资质认证制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研究生各类教育教学管理等。

3.5 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高校想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水平,就必须加强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研究。 在研究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过程中,要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研究会议,相互分享研究成果。高校可建立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等机构,设立创新创业工作研究专项基金,针对创新创业政策、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等问题展开研究,解决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痛点”,为学校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4 建立“校内+校外+创业”研究生“三导师制”模式

高校可以建立“校内+校外+创业”导师的创新创业研究生“三导师制”模式,增加有经验的创业实践导师,提高对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5]。 “校内+校外”研究生导师是在原有校内研究生导师的基础上,聘请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专家、 学者作为研究生校外导师。高校通过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上给予研究生一定启发,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方向。在校内导师的指导支持下,研究生将校外导师给予的启发以相关课题形式进一步研究,校内导师给予一定科研技术指导,通过科研实践,提升研究生在相关行业、企业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高校可以增加创业导师引进途径,通过聘任校外创新创业知名专家、企业家、投资人等作为高校研究生的创业实践导师,增加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6]。 高校可以将研究生创业实践导师组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团”,并制定相关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提高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指导的针对性,并通过对创业研究生配备“一对一”创业导师,在商业模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融资对接等提供全方位跟踪指导。

5 结语

针对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实现科技兴国战略目标。目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贯穿整个研究生教育过程,通过导师的引领作用,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