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崴,李航,陈奡册,卢湖川,杨雪岩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2015年1月28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 《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加快构建众创空间,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支持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1]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也带来了机遇。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认识到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重视创新创业人才作用的同时,更要关注大多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当前,许多高校依托大学生创业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开展了创新创业活动、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实践工作,对高校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在各种形式创业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大部分众创空间的生存和运营严重依赖资金补贴、政策支持,以及由高校和政府提供场地,自身造血功能缺失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以及生态系统构建。因而,需要深入了解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结构功能特征及其演进过程,构建众创空间发展的新模式,将创业孵化平台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业生态系统。

1 众创空间及其生态系统

1.1 何谓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是把握新时代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等途径构建的开放式的创业孵化平台。一般认为,相对于着重创意产生和科技创新的创客空间而言,众创空间更加强调创业项目的开发、孵化与服务。也有观点认为,众创空间是一种开放式社会化平台,顺应了创新创业2.0阶段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的趋势,支持了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等途径和手段得以构建,主要为创业群体和企业创新创业服务[2-3]。

在2014年,美国地平线报告中就指出:“学生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将是未来3~5年内的趋势”,而印证这一推测的则是日益发展的创客创新创业运动。创客运动在美国高校发展十分迅速,如麻省理工学院、威尔康辛大学、斯坦福大学、内华达大学等60多所高校陆续在校园里开设了创客空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存在于俱乐部形式的各种工具已经能够进入社会场所,人们能够聚集其中创意创造、分享交流、共同工作、商业模式创新;这些创客空间不同于以往的科学研究实验室或一般的创业平台,它们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采用实体化、社区化的方式运行。此外,在欧洲的德国、奥地利等国也相继建立了基于创客活动的创业平台,如混沌计算机俱乐部(Chaos Computer Club)、麦特实验室(Metalab)等[4]。

国外多种形式的创客空间和创业平台的发展,为我国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与参考依据,虽然,我国众创空间建设起步较晚但在汲取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后发优势明显,并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众创空间建设发展模式。

1.2 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

众创空间作为创业孵化平台,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有效载体。一般认为,众创空间的本质是新型的创业生态系统,不仅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而且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大量产生,有助于观察和总结创新创业活动产生背后的机制和规律,提升创新型创业比例,优化创业结构并全面提升创业质量。

美国管理学学者维蒂斯(Valdez)在1988年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创业生态系统模型,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由想要成为创业者的人以及创业环境两个动态要素构成,通过对创业者及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更全面地解释创业是如何出现的,并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创业者成立新企业的决策。麻省理工学院开创了原型车间 (PRO-TO WORKS)创业平台模式,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的概念,该创业生态系统由开放的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学位项目和课程体系、组织和管理体系、创新创业俱乐部体系、全球化体系、大学生竞赛和奖项体系以及法律服务体系[5]。学者杜恩(Dunn)指出未来创业教育和培训不再以集中的方式体现,而是以项目组织为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的创业生态系统。此种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创业模式,将高校、企业、政府与学生紧密联结,科学研究与创业活动齐头并进,使高校创业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产生良性循环[6]。随后,其他学者也开始运用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创业活动及创业平台的建设。

近年来,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构成要素、运行机制、评价指标等方面展开研究。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麻省理工学院于2005年推出了构建一个基于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项目;百森商学院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战略,并推出了 “百森创业生态系统项目(BEEP)”,致力于如何从政府和政策的角度促进国家和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美国政府在2011年启动“创业美国”项目,其他一些国家也纷纷效仿相继提出了“创业智利”“创业以色列”等项目,各国政府大力支持创业活动并努力构建一个创业生态系统[7]。

我国学者基于创业生态、创业资源开展研究。一方面,倾向众创空间建设需与创业教育实践、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认为应当挖掘新兴领域相关的、有创新性技术突破的创业项目对接点,使众创空间创业项目真正从创意和创新阶段走向技术创新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和商业运营阶段;另一方面,建立配套的技术创新转化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技术转让实施方案,特别是面向软件开发、“互联网+”、工业设计等技术更新较快、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的产业领域[8]。此外,面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基于众创空间的建设,帮助创业导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完成角色转变,将多学科背景和科技元素融入创业指导和服务,及时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及产业创业情况,为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9]。

2 基于“三创融合”的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模式构建

2.1 “三创融合”的众创空间特色化建设模式

“三创”即创意(Creativity)、创新(Innovation)、创业(Entrepreneurship)融合一体,源自孙洪义博士的 3·3·3创新创业课程大纲[10]。“三创融合”理念在“三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旨在从创意激发、到创新实践、到创业训练/孵化,遵循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将创意、创新、创业融为一体,倡导“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构成完整的创意创新创业链条。基于“三创融合”的理念,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众创空间建设新模式,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主渠道。基于“三创融合”理念,构建众创空间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三创融合”众创空间建设模式

基于“三创融合”教育理念,探索高校众创空间的特色化建设模式,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成长路径,为大学生创意创新点子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质资源,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天使期的软硬件支持。在工商财税、产品开发、商业运营、投融资对接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创业团队和企业成长。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学科融合、团队协作、互动式学习和体验式实践,提出了从想法、到原型、到产品,贯穿创意萌发、创新实践、创业孵化的“三创”融合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开拓、项目牵动、校企共建”的原则,优选培育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文化创意为主要特征的创业项目,推动大学生成功创业。

2.2 创意激发——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建设

结合国内外创业管理前沿研究理论,以往有关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创业精英、知名创业企业、创业组织环境,而针对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涉及甚少。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已经开始将目光投向大众创业。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为众创空间发展实施积极谋划,不断健全完善创业辅导指导制度。当前,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服务资源、创业环境(氛围)、师资和学生等因素同样制约着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普通的学生创业者、学生或师生创业团队、校友资源等高校创业资源需要加强关注。高校需要加强创业氛围建设,构建支持创意、激发创意的创业生态系统,通过多种渠道,包括依靠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高校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俱乐部等,营造良好的众创空间创业氛围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创业环境资源。

2.3 创新实践——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发展不仅要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也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这需要结合各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师资的建设。在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基础上,加强创新实践环节,结合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作用,从中挖掘创业灵感与创业项目。同时,提高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加强创新创业导师教师的培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目前,许多高校现有众创空间已经开展了创业指导和咨询相关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创业服务水平和创业孵化能力有限。很多教师在开展创业指导和创业训练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加大创业导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全方面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创业服务和指导水平。高校众创空间应当为创新创业导师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众创空间”背景下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了解相关的教育方法和实施框架,积极探索和更新教学方法,有效引导教师将创业教育与众创空间建设相结合。

2.4 创业训练——创业孵化与服务机制建设

将 “浸入式”教学方法引入创业训练与创业孵化中,为大学生创业之路夯实基础,通过“培训辅导+活动聚合+种子选育+场地提供”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又快又好发展。在培训辅导方面,通过企业发展模板,深刻了解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细节,对创业项目的未来发展产生预见性的分析。在活动聚合方面,对成功企业的发展和重大商业活动的过程进行复盘和模拟演练,在是试错与验证中掌握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在种子选育方面,培养并发现一批有创新性、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和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从早期种子阶段介入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融资对接。在场地提供方面,为大学师生和校友的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基础设施。此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需要重视构建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和创新创业氛围。高校需要对众创空间服务指导产生的相关成果,建立相关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筹划将众创空间的服务与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相结合的机制,以共同推进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

3 “三创融合”的众创空间建设实践——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

3.1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简介

基于“三创融合”理念,建设了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打造“兴趣+”创意激发平台、“课程+”创新实践平台和“产品+”π空间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实验室,建设了创新创业分基地20个。π空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指导服务,培育孵化创业企业52个,覆盖学生2 000余人次;与企业合作共建“创业工坊”加速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一体化创业服务。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的定位是创新创业项目选育孵化基地,兼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成长路径,为大学生创意创新点子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质资源,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天使期的软硬件支持。在工商财税、产品开发、商业运营、投融资对接等方面助力大学生创业团队和企业成长。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与苹果中国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金蝶软件大连分公司、大连创业工坊、大连出口时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大连云工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大连龙田科技有限公司、东软云观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思派电子有限公司、辽宁百家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十家企业已经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创业项目选育基地合作联盟,成立创业项目选育基地管理委员会。

3.2 基于“三创融合”的π空间建设模式

基于“三创融合”的理念,通过探索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发展新模式,遵循创意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创业,将创意、创新、创业融为一体,倡导“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之中;从组织资源、企业资源、环境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入手,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投融资指导、创业孵化的探索与实践,形成“创意激发、创新引领、创业开拓、项目牵动、校企共建”的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特色,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引领的创新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形成示范推广,助力大学生创业团队和企业成长。按照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注重创业实践训练与应用,开设的创业训练相关课程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开设创业课程与实训方案

实施创业实践短期强化训练项目,创造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高强度、集中式的创业思维和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团队和学生个人将在创业中心提供的工作空间里全天候学习创新创业核心知识和技能,接受一对一辅导。建立创业强化训练营不同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针对项目的具体需要进行高强度、集中式的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训练,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浸入式”的学习,掌握企业家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如何做市场研究、数字营销、原型产品制造、用户体验设计和测试以及团队工作技能。

以国家级众创空间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为基础,结合自身定位,凭借大连理工大学的资源优势采用“培训辅导+活动聚合+种子选育+场地提供”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依托,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助力创客群体和创业项目的成长;以活动交流为主线,定期举行创意激发、头脑风暴和项目发布、展示、路演等创业活动聚合;将“浸入式”教学方法引入到创业孵化中,为大学生创业之路夯实基础,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又快又好发展。通过企业发展模板,深刻了解创业项目的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细节,对创业项目的未来发展产生预见性的分析;对成功企业的发展和重大商业活动的过程进行复盘和模拟演练,在是试错与验证中掌握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

3.3 π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实践探索

面向辽宁省大连市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将众创空间创业项目与大连市、高新区企业的科技需求和人才需求相结合,将技术创新成果与大连市当前市场需求和企业对接需要相结合。将产学研一体化融入众创空间建设,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功能,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

重点面向大连市涉及软件、信息服务、“互联网+”、工业设计、动漫、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为相关创业项目与大连当地企业的有效对接搭建开放性、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结合网站、微信、APP等多种形式的基地创新平台建设,定期发布大连市新兴产业领域相关选育项目的技术创新成果、创业计划、项目对接意向等信息,使项目团队与大连市新兴产业企业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围绕大连市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合作,为更好地推动创业项目与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合作和项目对接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进而带动地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此外,通过聘请校内外的管理领域教师、省内外商界精英、成功创业的优秀校友,为选育项目的团队建设、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和商业模式创新能提供支持,着重培育和发展那些面向大连市经济发展、能够填补大连市地方经济发展短板、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创业项目。

4 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诸多高校已经建设了创业中心、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或孵化平台,大部分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创业服务、创业指导的探索与实践。需要基于国内外先进的创业平台建设理念和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结合高校众创空间自身发展定位,建构满足高校创业团队实际需求、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具特色的高校众创空间创业平台建设发展模式,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创业、创业投融资、创业孵化服务提供支持。同时,需要根据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进一步发挥高校自身创新研发能力和资源、设施等方面优势,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政策资源、校友资源等,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及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众创空间创业平台服务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助力创客群体和创业项目的成长,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求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