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丽,王利珍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00)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素质教育是教师们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们需要坚持的教学原则。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中,教师们不仅要注重保证学生的基础学习质量,同时也应该注重思政教育的开展,尤其需要推动学生诚信意识的提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观以及价值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就需要对整体的教学结构以及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将诚信教育合理融入思政教育之中,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1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诚信教育的现状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理论教育中,会一味地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近年来不断地再版并修订,倘若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调整,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紧密联系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并对学生诚信等德育意识的发展形成消极影响。

其次,从教学模式上来看,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通过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却忽视了学生体验意识的培养以及诚信意识的加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工作后,就不会对学生进行关注,也不会观察学生自身是否存在诚信缺失等德育行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学习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了解,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化,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1]。

再次,从教学考核上来看,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将其视为一门学科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会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验证评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很容易形成被动学习的思维以及应试学习的理念。调查显示,在当前的多所高校中,每当期末考试来临之际,教师们就会为学生划定考试的范围,要求学生背诵理论知识即可,甚至出现学生考试中的内容与教师所划定的范围丝毫不差的窘况。这种只要在考试之前背诵知识点即可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开始出现懈怠心理,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自身无法形成公平竞争等诚信考试意识。

最后,从教学管理上来看,在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注意到教育者自身的重要性,没有对课堂教学进行高效的管理。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思政课程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甚至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使得学生也产生了“见人下菜碟”的念头,从而对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对学生诚信等德育意识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开展对策

2.1 将课程中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会接触到不同方面的思政课程教育内容,而在开展这些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诚信引导和诚信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们通常会了解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化的内容进行教学融合,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可以结合考试以及小组任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设备为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推动学生诚信意识的发展[2],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法治观等。

2.2 创设真实的诚信教育教学情境

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们需要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此外,教师也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一定的调整。例如,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仅将思政理论课理解为单纯通过理论教育以及卷面测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课程,如果这样,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意识,甚至还会使得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就应该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平等的发言权,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推动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3]。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行收集一些与诚信教育相关的素材,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余时间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介手段与自己进行沟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着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理念,推动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3 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及反思观念

在高校里,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观念,使其能够分辨是非对错,从而促进学生的正确发展。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原理知识时,就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同的主义之间都存在什么样的差异,不同主义之间的本质是否相同”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稳定发展。

2.4 切实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团体诚信意识

首先,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明显不同。大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喜欢个体化的活动,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从而使得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 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诚信渗透,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精诚合作的团结能力,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稳定提升,使其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顺利地融合于社会。在开展该项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够完成的活动,如“两人三足、小组传话”以及“高空跌落”等,以此培养学生的互诚互信意识,促进学生凝聚力的形成,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此外,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关的特色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融合多种游戏节目等,适时穿插诚信教育相关内容,在无意识间进行诚信渗透,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

2.5 有效开展“三心”教育活动,构建高校诚信教育体系

首先,所谓“三心”,指的就是责任心、良心以及羞耻心。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三种意识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开展诚信教育的基础性条件。在高校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其必须要形成高度的责任心,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形成一定的良心,能够对社会提供有利帮助,同样还应该形成羞耻心,对自身形成管理以及控制。而在进行诚信渗透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就可以结合“三心”教育活动,进行诚信拓展。例如,在培养学生责任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连接性的实践活动,环环相扣,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错误就需要重新开始,当学生确定自己完成了自己负责的内容后,可以诚实地进行汇报,也可以虚假汇报,但一旦发现,也需要重新开始。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不负责所形成的严重后果。此外,在开展“三心”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数量为学生制定表彰布告板,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诚信意识的发展以及完善。

2.6 改善校园诚信文化,提升诚信意识渗透

大学生身处大学校园,校园文化的构建一定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就应该注重对校园的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弘扬诚信风气,推动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高校的学生干部团体可以定期进行诚信宣传,结合广播站、宣传栏以及教室布置等部门的学生对诚信教育进行播报,使得学生能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形成诚信意识;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诚信拓展,在教学系统中构建与之相关的模块,并要求学生顶底浏览,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在考试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无人监考”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诚信意识,推动学生的健全发展,当今时代,大学生们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观念,并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仍然应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那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营造。因此,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注重诚信渗透,加强学生的诚信观念,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