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静芳

(龙岩第一中学,福建龙岩 3640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在阐述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时如此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解读是: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二者粗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门课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实践性课程,均强调综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这里特别强调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体验,要求学生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创新能力。这两门必修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正因如此,笔者认为,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融入语文课程,一定可以更好地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

1 可行性分析

1.1 可支撑的理论

1.1.1 施瓦布“作为关系的课程”“儿童在其中”的课程观

施瓦布针对“作为事实的课程”提出“作为关系的课程”,强调课程之间必须建立某种关联,借助某个问题情境或者课题,将几个课程关联起来,只有这样,科学活动才能被充分理解。他认为“课程的产生既不是虚构的,也不是抽象表述的,而是基于真实的事情、具体的事例的”“课程资源是以特定的事物和事情已有的特定情形为条件来进行感知的。由这些特定方面组成的课程不是在教室中产生,而是在比教室有更多事情去做的学校围墙之外有气味、有影子、有环境的,能够获得更多时间和空间的场地产生的。”“最重要的是课程假设的受益者不是一般的儿童,更不是心理学或社会学着作中所提及的某一类或某一个儿童,课程的受益者包括当地儿童,也包括当地儿童中的个别儿童”[1]。由此可见,施瓦布的课程观除了强调关联性外,还强调实践性、综合性、自主性,而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他的“儿童在其中”的前提下。换句话来说,就是“人”必须放在课程中,而不是只有科学,只有知识。

表1 联系性比较分析表

1.1.2 非线性、非序列性的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是基于普利高津、 杜威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思想,认为课程是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意味着鼓励、要求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局部普遍性'(local universalities)网络所构成的课程”,他建议由四R,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和严密性(Rigor)作为标准来评价后现代课程的质量[2]。多尔还就后现代课程模式提出了“三S”:科学(Science)、故事(Story)、精神(Spirit)[3]。这个模式将课程的目标最终落实到精神上,这与我们的新课标是一致的。

1.2 联系性比较分析

具体见表1。

2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推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路径

2.1 统合架构课程,有序推进学习任务群的开展

为了有序推进学习任务群的开展,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架构中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在设计这个课程框架时,必须充分参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某个学习任务群所提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及教学建议,同时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力求所建构出来的课程能符合“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原则。

2.2 全程参与指导,扎实管理各项任务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全程参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规划,做好学习任务开展前、中、后的过程管理。无论是语文学习任务群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均没有固定的教材,但是,在立德树人方面,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该课程的无序性、非线性特点,如果管理不到位,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最后看起来热热闹闹,静下来一无所获。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有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规划和过程管理。语文学科教师往往会更关注结果评价,评价方式会比较单一,评价手段会比较简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可以按《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所提出的评价要求去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情况,做到“突出发展导向、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档案袋、开展科学评价”,《纲要》明确指出,“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2.3 多元学习方式,完成任务群学习目标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从语文学习任务群继承的学脉基因来看, 它实际还融会贯通了杜威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和克伯屈的“任务驱动”(task driven)两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依照我们前面所架构的学习课程,这四个核心素养均包含在里头。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让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参与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活动指导,则必将取得良好效果,师生均能得到锻炼和成长,最终达到我们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