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庆

(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供给侧改革,最先为经济学上促进和推动效益增长提出的观点,市场无人供应,如何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供应,自动创造需求,从而使需求自动适应。不同于需求侧注重消费和扩大内需,而是从供给方面即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等方面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改革驱动下,高校创业教育也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与创新,以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从供给侧出发,优化供给结构,革新教育模式,是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命题。

1 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实内涵

供给侧改革核心内容在于大胆改革,如何释放活力,推动要素创新。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主阵地,吸收了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成果,顺应经济增长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从供给侧层面着手,解决高等创业教育的结构性问题,顺应经济的供给侧改革、政治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发展,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创业教育供给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供给理念滞后,创业教育受益面较窄

传统的教育理念占领着高地,供给理念十分受限,未能得到全面均衡发展,现行的人才观、教育观已延续多年,从供给层面推陈出新的尝试必然存在一定阻碍。同时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整体中处于边缘化位置,各项资源十分受限,精英化、企业论的观点仍然存在,甚至许多高校教师也认为创业教育是针对极少数人创办企业的教育,对创业教育的认知较为狭隘,不注重创业教育的各教学环节,受益群体相对狭隘。

2.2 供给质量不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

从供给对象上看,创业教育多侧重于教育对象的宽覆盖上,自成为公共必修课程以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偏重于完成课程内容任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宽覆盖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同质化的创业教育占主体地位,与学生自身学科专业背景相脱节,导致学生在进行创业活动时与所学专业结合程度不高,不能发挥学科创新的优势;从师资队伍上看,创业教育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或行政岗教师兼任者居多,且理论型创业教师占多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匮乏;从教育方式上看,填鸭式课堂教学仍占主流,对“互联网+”时代交互式教学方式应用不足,既实用又适用的创业教育方式有待发掘。

2.3 供给激励机制欠缺,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不浓厚

在创业教育中供给的核心主体是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业热情和参与度,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但目前自发性、积极性的创业氛围仍十分淡薄,学生兴趣不浓厚。同时,对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十分欠缺,教师受工作时间限制、刻板的职称评定机制约束及固化的考评考核制度等影响,作为创业教育的激励者和引导者,创业教育积极性不高,且由于少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实践,缺乏必要的实践知识,对项目正式运营后的掌控力不足。

2.4 供给创新性不足,创业教育支持系统不完善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创业教育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尤其体现在创业教育的服务支持体系的革新,如何调整和优化创业教育的供给结构,激发创业教育的新活力。创业教育的供给侧要素间资源相对分散,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缺乏适应新常态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管理机制落后、师资队伍欠缺、延续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等,导致创业教育的氛围营造和效果十分受限,目前的创业教育支持系统已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实践的需求。纵观目前高校教育的供给模式,个性化特色缺失,僵化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3 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探析

3.1 更新教育供给理念,明确创业教育发展定位

教育理念作为供给侧改革的先导,是创业教育掌控全局和根本的行动指南和先导。深化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要从顶层设计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把供给侧理念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多渠道全方位地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以兴趣为引导、以特长为重点、培养优势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在于,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匹配不均衡,导致产能过剩、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更应顺应经济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不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抑或是富国强民的中国梦实现,都亟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创新创业精神兼备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3.2 优化供给参与主体,完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包括“体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内容丰富的项目和中心”和“活动丰富的学生社团”,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学院作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典型,践行 “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学生社团”三级联动,各类创新俱乐部、创业社区、创业类中心等学生社团和组织贯穿创业教育及创业活动始终。自下而上的“社团组织”比自上而下的“官方组织”更能营造创业氛围,而目前国内的创业教育只着眼于“创业教育—孵化基地—市场—政策”间的相互联动,大多以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形式激励高校教师及学生参与,忽视了学生社团的重要性,创业活动开展积极性不高。

3.3 创新供给评价机制,激发创业教育内驱力

健全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涉及创业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创业教育供给侧的始终。完善创业教育学分制度,通过细化创新学分累计与置换、弹性学制管理等制度,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争取更多活动自主权,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也应多元化,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典型做法在于不拘泥于死板的评价机制,鼓励创业教师到企业中去,依托硅谷的科技型公司开展创新研究,学生也可参与其中进行科研创造,与企业间的互动良好。灵活的供给评价机制,有助于帮助学生多元化发展和创业潜能发挥,激发创业教育内驱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3.4 强化要素供给创新,提供多元化的供给服务

通过大胆创新创业教育各要素,促进创业教育供给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帮助供给质量的提升,从而提升人才的输出质量。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信息技术在创业教育上的应用,深化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优化应用方式的创新,耦合各界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使供给方式更加多元化和智能化,构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全方位立体交互平台,创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创新多样的校企、校地和区域间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横向连接和纵向沟通,提供多元化的供给服务,给予学生灵活多样的创业发展平台。着力推进以科研促创新创业、产教研融合,重具体实践和切身经验,在创业行动上采取有效措施。这种一体化的实践模式需要多要素间不断磨合,才能形成匹配度较高的学习机制,打造适时、适事的实践教学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