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君娅,张孟原,刘媛媛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1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内涵

最早的“双创”教育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成为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1]。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2]。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km2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着增加[3]。

2 “双创”导向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比较全面的营销专业知识同时又能承担市场调研、销售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市场营销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人际沟通、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融入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带有必然性和天然性。

随着市场营销行业和互联网技术逐步实现深度融合,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市场营销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职业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外,还要求能在“互联网 +”的新环境下,具备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新理念、开展营销创新以符合和引领市场新趋势的能力。当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手段、项目合作与扶持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2.1 课程体制不健全、教学模式落后、手段单一

从课程设置来看,并没有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仅在毕业生毕业前夕开设类似“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此类的近似课程,且在课程体系、教材选取、过程监督评估体系以及后续实践指导等诸多环节不够完善。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应以市场为导向,贴近社会现实需求,注重教授学生的是 “用什么和怎么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理论课时远多过实践课时,传统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散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2 “双创”项目扶持乏力,成果转化率低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能让“双创”项目落地,但现实中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师资不足、经费缺乏、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建立等方面原因,对于项目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例如在经费上,创新创业项目经费虽然大多是由省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拨款,但往往需要通过层层遴选、报批,周期比较长,而高职院校的配套资金有限,导致很多创业项目因为缺乏资金支持没法落地或半途而废。另外多数院校难以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创业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学生常常处于孤掌难鸣的状态,极大影响到他们创业自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即使是通过申报获得立项的项目,能够进入创业基地准备进行孵化的比例是极低的,因为多数学生在选定项目时往往依据的是个人兴趣、专业、特长等,对于项目的商业价值和前景把握不深,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可能性较大,加之存在启动资金匮乏、创业管理经验不足、风险因素颇多,难以迅速投入实体创业。

2.3 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合作结合程度低

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市场实践的重要途径。但现实情况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实践基地缺乏,高职院校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多由企业决定,安排学生的实习多是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难以学习到营销核心岗位技能,无法对企业的营销工作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也无裨益。

3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建议

针对“双创”导向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

3.1 将互联网思维和个性化教育植入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必须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着力解决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特点,适应岗位需求的要求。在师资力量方面,教师应该能够洞悉行业、产业的变化趋势,准确预见这些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围绕市场需求和职业面向去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这种“行业教育+专业教育”叠加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突破现有的专业壁垒和行业边界,实现资源共享。面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差异性,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来专业方向进行多层次分层教学,运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个性化指导、优先申报和孵化项目等形式,提高他们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格,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转变人才教育观念,优化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特点,鼓励学生发现自我,创造千姿百态的人才培养新局面,追求多样化的教育生态,才能真正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互联网+”的时代,高职院校应挣脱工业时代人才培养理念的约束,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要想法设法把对应用技能的培养提升到应用创新和创新应用的高度上来。在创业精神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家精神,使学生善于利用企业家的眼光与互联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抓住综合素质培养这条主线,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逐步优化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双创”型技能人才上来,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要具备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品质;既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也有服务社会的意愿。

3.3 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才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在课程建设、教材研发、实训平台搭建、数据开发、技能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对标,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接触企业,提升他们的岗位技能、营销和管理水平、打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也能帮助企业在实践中考查人才、选拔人才,从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和企业、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市场营销“双创”型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多层次、多学科、多渠道的师资资源对接路径,鼓励实施“双导师”模式,即一位校内导师、一位企业导师。校内导师教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负责与企业的沟通对接,是学生的培养第一责任人。企业导师则主要负责为进入教学实践基地学生的提供业务指导和实践保障,辅助校内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要求,在“互联网 +”的时代,培养能力突出的“双创型”应用人才已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应在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找到适应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对接就业、服务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