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桂平

(内蒙通辽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内蒙通辽 028000)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决定人才培养,而当下我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使教育呈现出多元复杂的文化状态,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因素介入,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境遇。在此时代背景下,对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教育出路发展作出研究探索,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我国当代教育概述

我国当下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文化层面,东西方文化相互交相碰撞,越来越多的新文化因素介入,为我国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同时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强化实践教学等,这些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融入,使我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教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民主”“平等”“自由”的确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而这也使得本应多元共存世界文化格局,似乎正在逐渐地向着西方文明的方向趋同,我国现代教育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回避甚至是否定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此外,文化的产生是具有一定地域性的,特性的区域与文化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在现代教育改革引入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若是一味地“生搬硬套”,而不能与本土化实际有机结合,这就会在一定不服程度上出现“水土”的现象,出现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当代教育中,衍生出一系列格格不入教育体制的重要原因[1]。而通过上述问题发现,现下我国教育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消化还有待加深,如何能够更好地处理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充分挖掘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因素,是文化视野背景下,我国当代教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教育创新发展策略

2.1 宏观理念层面“教以养学,学以为己”

在新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教育发展在宏观层面必须要树立“教以养学,学以为己”的教育理念,这就话其实是出于《学记》。所谓“教以养学”,用现代教育观念阐述,就是指“教不是为了教,教是为了学”,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宏观层面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和条件,促使学生学会自主知识构建,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本质。而“学以为己”则主要是指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增进学生的知识能力,这与文化中倡导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是大致相同的,而从现代教育理念角度分析,这一宏观理念倡导的则素质教育观念,旨在为学生的良好习惯奠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2]。

基于“教以养学,学以为己”的教育理念,在新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教育发展,应有意识的传承优秀传统,如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大多数的学生还无法理解道德规范的含义,因此在教育规程中,就应该强化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通过“警世恒言”促使他们学会“为人处世”,以此为学生的日后文明德行养成奠定基础,此外还应该落实“全面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口号,从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角度出发,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中国梦的创造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文化视野下,符合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正确理念选择,既符合了现代潮流教育趋势,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

2.2 中观制度层面“多元灵活、富有弹性”

在新文化视野下,当代教育发展在教育中层制度层面,应以“多元灵活、富有弹性”为原则。如现下我国在教育体制方面还存在多种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现有的教育服务类型不能满足日益多样的教育需求,而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缺乏弹性的重要体现,如在中等教育层面,“升学”与“就业”学生的主要选择出路,同时也是中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中等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学生“升学”方面的学习,但是却没有为学生的“就业做出准备”,这就是教育体制不够灵活多元的体现,鉴于此,建议在文化视野下,构建更加创新多元、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教育体制,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发展,再或者在考评制度之中,传统教育考评是教师面向学生的单向考评,并以分数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但是很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是不公正客观的,并且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3]。在新文化视野下,应对传统教育评价制度创新改革,如在评价主体方面,除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还可以将学生自评、互评纳入考核体系中,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更好的凸显学生的主体,从而使考核制度更加灵活,富有弹性。此外在考评内容方面也应该进行创新,要摒弃以往单纯以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考核,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处事能力和分析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中,这是重视学生多方面素质均衡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延续我国优秀传统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文化视野下我国当代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

2.3 微观过程层面“取精弃伪,古为今用”

在文化视野下,当代教育发展在微观过程层面,还应该做到“取精弃伪,古为今用”,这是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首先,当代教育者要认识到,在新时期背景下,传承文化并不是一味地再现和还原,而是创造性的进行转化,要在把握文化精髓脉搏的基础上,不断地结合时代特征,对文化进行当代价值评估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文化中的当代因素,使文化富有现代文明气性。如在文化中,“忠” 原是维护封建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提出的价值观念,从某种角度而言,“忠”实则是一种旧思想,但是在时代不断变迁发展的新文化视野下,在现代教育中同样要以“忠”为首,但“忠”并不是忠于封建帝制,也不是一味地愚忠盲从,新时期的教育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这种传统观念的价值转换,就是“取精弃伪”的体现,使传统文化更具现代文明气息[4]。

其次“古为今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这些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其中很多的价值元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这也是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在文化视野下,当代教育发展要秉承文化精神的延续血脉,将优秀宝贵的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古为今用的方式,促进教学相长,这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本质道路[5]。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为今用”并不是僵硬的迎合,而是能够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适时适度的变异,但是却能够延续其中的精髓,如在现代教育中,若是想要实现“古为今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结合时代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重组和转化,如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学相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儒家的教育学者所提出,其原义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成长”,这一教育理念无疑是值得当代教育者引为今用的,但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教”与“学”不进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有相互“转化”的关系,教是学的过程,而学同样也是教的过程,这就是文化视野下,现代教育“古为今用”的一种体现。

3 结语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越发多元,外来文化的介入,使教育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状态,在此新文化视野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必须要充分的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从宏观理念、中观制度、微观过程3 个层面,充分挖掘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因素,这样才能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