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吴德君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300)

1 背景

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誉为现代设计教育先驱的德国包豪斯,就开创了艺术家与能工巧匠合作育人工作室教学模式,直到如今,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也基本以工作室模式教学为主。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国内一些艺术院校也开始尝试工作室教学模式,直到21世纪,这种教学模式才逐渐被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据调查:鲁迅美术学院成立了3 个教师工作室,中国美术学院也成立了5 个教师工作室。此外,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也都根据各自的特点成立了相关工作室。

目前,虽然国内在艺术设计等专业中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已较为常见,但在机电类等工程技术专业中应用却不多见,未见有成熟案例。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型人才,在学生的文化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必须在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之间找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满足企业需求、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运行模式则是培养机电类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2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的建设

2.1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目标任务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采用公开课、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以塑造工作室指导教师鲜明的教学风格,以企业实际项目或各项科研课题为载体,立足指导学生参加机电类技能大赛、参加科研项目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在每学年的固定时间段,由教师工作室确定考核形式,如在学院内部开展机电一体化相关技能大赛等形式来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对学生成员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为企业提供创造力强、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再通过行业或教育部举办的自动生产线、机器人比赛的锻炼,提高工作室教师成员的实践技能,学生成员的实践创新能力。经过自动生产线、竞赛机器人等项目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各学科的融合应用能力,为高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另辟蹊径。自动生产线以及智能机器人均属于多学科的机电类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安装,再到调试与维护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这凭一人之力是完成不了的,因此,经过项目的历练,可以提高工作室学生成员的团体协作精神,促进工作室学生成员知识的融会贯通性。而经过实际项目,工作室教师能完成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方向更清晰,课堂与企业实际需求更加契合。

2.2 工作室建设思路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由一个名师带头,5~6名教师辅助,以培养一批特色学生、形成几套成熟经验,扩大学校办学影响,增强职教吸引力为目标。其建设可采取以下思路:“以自动生产线、机器人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安装及调试为主要工作任务,培养能糅合所学知识、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经验、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学生;兼顾行业、教育部等举办的机电一体化相关竞赛,以竞赛衡量工作室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2.3 教师工作室的制度化

仅依靠工作室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来建设、运行工作室,难以保障工作室能够长期、有效地开展工作。而教师工作室的制度化是工作室可持续性发展的有力保障。建议从以下3 方面建立工作室运行制度,吸引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建设、运行中来。

(1)考虑开发一个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管理网站,教师工作室可以通过网站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以及和往届成员的联系,还可在管理网站上及时更新工作室成果,通过持续积累从而形成工作室的特色及优势。

(2)建立考核机制,正确评价教师工作室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促进工作室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进步。

(3)加强工作室教师间横向合作和联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3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运行模式

教师工作室能否对师生个人发展以及专业建设起到良好的引领及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工作室的运行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和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经过6年多的发展,目前已构建了比较成熟的“企业导师引领,校方导师负责”的运行模式。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通过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与企业、与社会直接接轨。可采用以下运作模式

(1)邀请企业导师来校授课,共同培养学生。

(2)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

(3)企业专家定期到校,为学生进行专业讲座。

(4)企业导师为工作室教学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从而使学生就业磨合期缩短。

(5)企业导师与校方教师共同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估,企业评定与工程实践接轨部分,教师评定理论设计部分。

3.2 工作开展情况

工作室的具体工作情况直接决定了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工作室工作开展主要围绕承担工作任务、技能竞赛、企业技术服务等几种形式。

3.2.1 承担工作任务,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可以由企业导师和承担企业服务、科研的教师共同制定工作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其次,学生还能够根据所学发挥想象,自主提出不同的设计任务,个人完成后提交给工作室教师进行评价,优秀作品可在分院进行展示。最后,可开展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作,突出工程实践教育的操作性,还能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为企业做机电类产品的技术服务,从而提高工作室成员实践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2.2 以技能竞赛为载体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教师带领学生连续6年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多次获得奖项,团队教师参加陕西省信息化课堂大赛获得二等奖,工作室团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了师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

3.2.3 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是开放的团队组织,需要团队教师参与企业真实项目,通过建立教师利益激励及相关约束机制,能够激发教师个性、能力的发挥;能够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更有利于建立责任制、形成市场理念。当学生出现技术问题时,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潜能,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

3.3 实行以高带低,以强带弱,任务驱动,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

在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时,利用国防职教集团的优势,邀请企业技能名师担任工作室团队主导教师;校方教师选取实践技能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优化工作室的团队结构,校企共建一个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在选拔学生成员时,均衡高低年级学生的比例,工作室学生成员的负责人安排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实现“以高带低”,“以强带弱”的自主管理模式。从而将工作室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实践经验、创新思想传承给新成员,促进新成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4 综述

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要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以较强的工程实践性、创新的教学内容等特点,能更好地迎合学生学以致用的要求,因此,加入工作室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各项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很多职业院校的实际案例发现,在就业机会、收入和职位等方面,参与过各类技术竞赛,尤其是有获奖经历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另外,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工作室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形成“企业导师引领,校方导师负责”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对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将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