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张淑艳,任桐慧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实践创新能力是高校培养工科学生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无论从国内外需求及发展还是学生个人成长角度考虑,实践创新能力都是当下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1]。

该文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建设体系、保障平台体系)进行论述,探讨和分析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路径,深化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现代化高等工程技术人才[2]。

2 主要研究内容

该文主要针对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建设体系、保障体系4 部分内容。

(1)管理制度体系研究。

“实践创新能力” 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渠道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企业项目等,该文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质量为目标,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学校、学院、系部的联合管理,强化“校、院、系”三级管理制度,重点研究实习实训、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专业社团活动、科技作品评比、创新创业及专业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引入的科研项目等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坚持以实践教学为手段、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框架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研究以本科院校“深度校企合作”为背景,探索学校、企业(合作)、社会(就业)的运行机制,实施“共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共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逐步形成工学融合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重点研究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素质体系,知识体系构建主要涵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能力体系构建主要包括职业技术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素质体系构建主要针对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1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框架图

图2 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图

(3)师资建设体系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和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完善程度对于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尤为重要。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优先配置重点专业的师资队伍资源,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新入职教师实验室锻炼、骨干中青年教师企业进修、教师以老带新导师制、中青年教师竞赛指导负责制、中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责任制等多种方式,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作风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3]。

(4)保障措施体系研究。

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组织保障、人员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项目保障5 项保障措施开展研究。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管理制度为基础,构建“校、院、系”框架下的课内实验实训、综合课程设计、校外集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保障体系。以班导师、专业导师(校企)、专业社团指导教师、辅导员老师为主导,以专业社团、实验室助理团、科研助理团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人员保障体系。以实践教学专项、学校学科竞赛、第二课堂活动等配套经费为资金保障,探讨经费分配及使用方案,高效利用经费提高实践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以实践教学设备、仪器、模块等作为设备保障,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场地保障,共同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保障。以学科竞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工程实践的项目保障[4]。

3 关键问题研究

(1)校内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提升。

校内实践教学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须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肯定实践教学工作量,提高校内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内容饱和度,做到“重实践、强能力、保质量”。

(2)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管理。

企业实习实训是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相比校内教学更具备复杂性和多样性,如校外实训、生产实习、企业实习等,为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及人才培养质量,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盲点和弊端,须研究和探讨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过程性管理工作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