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田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新生力量,构成当代大学生获取新闻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网络中自由言论、不同观念和多元化思想的不断碰撞,极容易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深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朋辈心理辅导相较传统模式的显着优势是学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使得大学生能够搭建合理的认知建构、健全和谐的情绪系统、建立适宜适度的行为模式。

1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1.1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内容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经过短期训练或者教师督导的朋辈,对需要心理帮助的人给予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启发和支持,提供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从而使受助者的心理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1]。即高校中的大学生在身边同学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共同分析讨论,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自发性地开展心理知识传播、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情感交流等活动,分享类似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等,有利于受助者学会自助,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自助能力[2]。朋辈心理辅导员在面对困惑时能够积极地面对,理智地进行内外部归因,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有逻辑有思路地解决问题。

目前的“00 后”大学生比“90 后”更善于表现自我,成长环境比较多元,其中移动互联网是社交圈的一种重要形式,高校学生相互之间若能利用好这个交流方式,在遇到心理困扰时,第一时间寻求同伴如室友、同学的帮助,形成一种简单的互助式朋辈心理辅导,对发现和处理早期心理困扰的学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持。

1.2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自十九大以来,国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8年7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朋辈力量的主体作用,支持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主互助[3]。

1.2.1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双向”成长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朋辈心理辅导是“双向”互助式的,主要方式有心理训练、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受助者不仅能够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教师的督导下,向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咨询,提升自身的价值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能够显着改善新生适应综合征[1],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双方的心理素质均朝向积极的一面发展,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1.2.2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相结合

朋辈心理辅导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培养自主互助的意识,激发大学生自我发展完善的潜能,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问题。

1.2.3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重在预防和发现

相较传统的心理辅导,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侧重于从细微的日常生活早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疏通同伴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从而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降低时间、地点以及彼此熟悉程度等的影响。若同伴发生心理危机时,朋辈力量能够及时通报辅导员和心理老师,并有效制止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得力助手。

2 移动互联时代下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出台《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促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推广应用,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2.1.1 创新网络师资建设

努力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将中央关于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到实处[4],加强优秀心理健康课教师、心理工作中朋辈力量和网络教育名师的培育。

2.1.2 创新网络宣传方式

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心理微博、网络咨询等多种宣传方式[5],构建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相结合的新媒体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3]。

2.1.3 开辟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咨询

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3],建设融普及教育与教师引导、 主动求助与危机干预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体系,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网络心理咨询、信件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提供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心理咨询不仅限于心理咨询室,操场、宿舍等能让学生放松的场所,微信、微博等学生畅所欲言的平台,都可以进行沟通交流。

2.1.4 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构建高校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利用大学生朋辈力量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实时关注和跟踪服务,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四级快速反应机制,特别关注开学季、毕业季等时期性以及伤春、悲秋等季节性的预警防控工作,定期召开朋辈心理辅导员会议,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研讨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案例督导,不断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危机预防和干预水平。

2.2 挑战

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创新网络思政,引导师生提升网络文明素养,遵守网络行为规范[4]。进入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包括文字、声音、视频等,某些片面的、具有针对性和攻击性的语言往往会使相关学生深深苦恼,而部分心思较敏感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将莫须有的事情强加于自己身上,陷入自我怀疑。因此,实时关注网络言论,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发挥朋辈力量,积极主动化解矛盾,避免网络暴力,维护高校的和谐安全稳定。

3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构建

3.1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一般在18~22 周岁,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他们在人格上要求独立,也有较高的助人能力,这为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学生们渴望获得亲密,愿意与同伴交流,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接纳和关怀,在避免孤独的同时,也是自我接纳的一部分,互助双方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都处于螺旋上升状态,形成心理素质提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在大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在高校中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在班级设心理气象员,向广大学生提供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6],充分发挥朋辈力量,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借助大学生间的心理互助,培育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

3.2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策略

3.2.1 创新朋辈心理辅导的帮扶方法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为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实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现有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5],其中“第三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更多人所选择的,手机作为沟通交流的载体,是“第三屏”的主要代表。新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第三屏”的积极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促进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效性,能够从细微之处早早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预防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手机作为主要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第三屏”信息化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微博等软件平台的建设,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来自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对待目前的心理困惑能够理性分析,及时求助。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实现“第三屏”的信息化建设,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

3.2.2 丰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容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需要丰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内容。新形势下,大学生更愿意从“第三屏”获得丰富而有趣的信息,喜欢碎片式的阅读方式,青睐于同伴间随时随地的沟通模式。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加强对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心理知识进行解释。新时代,学生更愿意看到的是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故事,比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生由于腿部受伤无法正常行走,但她并没有因此休学调整,而是在同学的搀扶下爬楼梯,借助轮椅代步,坚持上课下课,这样积极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提高了身边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本学期的到课率有很大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以此为背景编排了手语操《我们奋斗我们骄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行动。心理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等平台,对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进行分析和引导,如考试焦虑、宿舍关系、恋爱与性、职业规划,告诉高校学生,每个同学都可能会遇到这些问题,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去解决,自我探索或寻求朋辈辅导员以及心理辅导员的帮助。通过心理影片赏析、 观演校园心理剧、参与心理手语操等形式去潜移默化,转变传统的被动式教育为自我教育,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己去寻找心理困惑的解决方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3.2.3 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建设

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建设,提高其自助与助人能力。新时期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需要以下几种基本素质: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使用心理辅导技巧的水平、 对早期心理危机的判断能力以及移动互联网上心理知识的传播能力等。为协助同伴解决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碰到的各种困扰,朋辈心理辅导员可以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共情技术、倾听技巧、积极关注、自我开放、情绪控制等。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努力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能力水平,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校应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究、模拟咨询等多种形式,根据体验式学习的原理,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团体辅导,使其更好地了解、参与和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微信、微博等敏锐观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传播心理知识。高校辅导员应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优化设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4 结语

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其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对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利用大学生朋辈力量去优化和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值得探究的。为此高校应明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朋辈心理辅导的帮扶方法,加强对“第三屏”心理辅导内容的丰富和更新,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团队建设,弥补传统心理辅导的不足,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心理困惑时能够积极面对,合理归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