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茁萌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一带一路”是融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发展目标是加快资源高效配置与市场融合,助推全球经济发展[1]。经济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资源,所以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应当实现人才先行,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创造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涉及多国语言,虽然我国高校已开展了多元化的小语种,但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外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一带一路” 倡议的发展中是交流时不可或缺的语言。目前应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外语课程改革,本文将进一步探索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

1 基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外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从“一带一路”倡议开始,教育部为配合该倡议明确要求,应当加大与沿线国家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力度,但实现职业教育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大学生应当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创造的大环境,也为现代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解决大学生未来就业问题,所以优秀的外语能力是“一带一路”倡议需求下综合型人才的立足点,外语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3]。

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工作、生活中最基本事件的处理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外语综合性人才需要具备外语能力与行业专业知识技能[4-5]。所以,为顺应“一带一路”倡议,为大学生做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校应当培养在行业、 企业一线可用外语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人才。

2 基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外语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2.1 新生语言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

传统的外语教学更加注重考试,而对学生口语、阅读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相对不足。 初入大学后,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求知欲等下降,学习外语的内在动机不足。

2.2 外语课时过少,课程设置断层

近年来,部分高校以专业为中心,外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慢慢被边缘化。同时,高校中非专科外语专业的课程,往往在第一学年开设,根据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在该阶段所学的语言知识同样会在一定时间内被遗忘,更难在日后应用于工作中。

2.3 教学内容单一化,缺乏时代特征

现阶段高校采用的外语课程教材是按照常规语言素材来编写的,根据话题主体、语法、语言文本的简单难易程度来选择编写内容,这对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颇有难度。此外,从区域特征角度出发,能够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外语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不足。传统的外语教材及教学方法较难符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部分大学生毕业制定未来职业规划时,同样会直接排除外语相关的行业。

2.4 重点以语言技能为主,缺乏能力培养

目前在高校开展外语教学中教师仍将重心放在教材知识点上,忽略了语言本体知识,着重于外语基本技能的训练,将教学的目标仍放在如何让学生顺利通过等级考试方面,导致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人文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滞后。

2.5 偏向于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价值

现阶段的外语课程在设置方面仍倾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方面的课程缺乏,高校、学生及教师三方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提高,课程内容与日后职业规划的关联性还需增强。 因目前并没有开展大量的实践课程来作为提升能力的支撑,所以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还需增强。

2.6 教师队伍薄弱

目前高校中的外语课程教师均来自外语专业,他们有丰富的外语知识,但对于学生所选专业的相关知识薄弱,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丰富外语知识的教师比例较低,难以满足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3 基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外语课程改革的建议

3.1 优化教学目标

“一带一路” 倡议大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找到新出路,高校需紧握目前的机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客观需求,对外语课程体系教学目标进行调整[6]。 高校教育的特征是应用型,外语课程的开设并非让学生单一地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科学化地把语言与专业结合。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外语是必然存在的模块。所以,高校中的不同专业应当注重外语课程,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外语课时,确保外语课程在综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可持续性。然后,高校应针对现代社会、企业、学生职业规划及“一带一路”倡议人才需求等各方面现状,调整外语课程教学目标,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在满足外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2 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期望培养优秀的综合型人才,授课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系统知识。 针对外语学科的授课教师,高校可多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观摩及锻炼的机会,了解目前大学生未来从业岗位工作技能要求,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7]。 不同高校还应当合理利用本身的地域优势,组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和企业中实战经验丰富的专家联手。 同时,高校应当多组织外语课程教师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调研及相关学习,为其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培养外语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及能力,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3.3 革新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应按照“一带一路” 倡议大背景下所需的人才,不断完善外语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按照外语基础知识技能、 职业能力、 文化素养的顺序来设置课程,逐渐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首先,可开设基础外语课程,以听、说、读、写为主导巩固学生的基础,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分层教学,如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重点提高笔译、口译能力,便于毕业时可进入外资、合资企业工作;而对于普通基础的学生,可以培养其日常沟通能力为主。

其次,可将职业外语课程与专业衔接,联合本身区域特征,以工作结构为辅助,以职业内容为主导,联合“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的企业岗位需求,推出相关的职业外语课程,提高学生在特殊职业环境中的外语沟通能力,加大学生职业外语水平的学习力度。

最后,高校可打造校内实践基地,激励学生参与校内实际训练,按照专业的特征开展不同的实训项目,在提高职业外语能力的同时,积累实践技能。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可与“一带一路”对应的国家与地区建立合作关系,提高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及实践技能的提升。

3.4 教学方式多元化

高校应在目前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在线课程资源的作用,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部分内容放入线上教学资源中,借助线上资源实现职业外语场景模拟教学,促进学生构建具有自身特征的语言知识系统。在线下多采取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搭建涉外企业工作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课堂互动提高职场外语应用能力。除了上述方式外,高校可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发出邀请,组织到校演讲,便于让学生了解当地风俗、目前发展状况;或利用专业的研讨会、学术论坛,为学生、教师提供学习及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期间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

3.5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

良好的课程体系是教材建设的基础,现阶段高校外语课程使用的为统一版的外语课程教材。 教材建设上出现的滞后性使得学生与专业相关的外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目标与目前的实用外语能力培养存在偏差,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对综合型语言人才的需求。

外语课程革新阶段,相关的教材内容同样需要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在外语教学期间补充对应国家的国情、 文化特色、 政治经济及历史文化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沿线国家的国情,丰富其视野。此外,还应当加大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力度,目前在教育技术的高水平发展下,涌现了大量的教材新载体,而任何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媒介、载体,均可当作立体化教材的构成内容。

3.6 革新评价方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考核评价是判断外语课程改革效果的关键方式之一,现阶段高校外语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是传统方式,以终结性评价——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重视词汇、语法的学习情况,并未注重学生之间与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异化。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外语课程教学是以实际应用能力作为重点,所以需要革新外语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在保留多样化原则的基础上,在评价准则中展示外语能力与职业特征,打造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系统,综合性考量学生在职业环境中通过外语解决对应专业问题的能力,在评价对象上,应当改变以教师主观判断为主的模式,而以学生自评、学生间相互评价等方式为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 结语

高校是培育社会发展所需综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场所,所以应当抓住社会经济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把外语教育提高到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为高校外语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社会、企业、学生职业规划多方面需求的全面性分析,不断优化教学目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丰富课程架构与教学方式、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革新评价方式带动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语言能力强、专业技能高、实践能力优秀的综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