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占鹏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 451400)

产业经济结构在发展中的调整,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一种多元化与复合化趋势,“就业困难”成了每个大学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尽管社会可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有限,但在新时代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一些基于线上的新业态产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也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机遇[1]。校内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通过创业的方式走向社会,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同年毕业生提供了部分就业岗位。因此,市场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高校对于学生创业的行为是支持的,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具备创业的热情,但对于创业的认识不足。这种认知层面的不全面会影响学生创业。产生此种问题不仅是由于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工作完全落实,也是由于社会或高校没有及时向学生普及创业知识。

1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机遇

1.1 新政策发布推进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是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一个资源融合平台,通过将双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融通的方式,推进双方在社会中的协同发展。在相关方面工作持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国家与地方专项教育改革单位重视这一契机,并提供了双方在合作中的有效法律支撑。正因如此,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在不同程度上带动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可持续推进,并基于市场经济建设与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制定了创业人才专项培养方案[2]。

1.2 社会产业变革为人才提供多元化发展方向

经济指导政策的变革势必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在经济格局多元化的趋势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也呈现一种多元化趋势[3]。早期企业为了满足基础生产需求,通常会在校园招聘时将需求人才的岗位定位在基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为了保证发展,会招聘大批技术型人才或管理型人才为其提供发展支撑。这一趋势也为具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人才可以选择一些技术岗位参与企业工作,通过真正参与项目策划、人员管理等工作,更好地融入社会。

2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创业教育工作并不仅是增设一门学科课程,或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讲述与创业相关的知识,而是要在一个系统化的指导方案下,由专业的执教团队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创业与社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专项教育与学习指示。但综合现今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可知,部分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入其他教育课程中,仅将创业课程以组织会议或召开讲座的方式实施。缺少专业、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走入误区,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创业后开始迷茫。此外,在创业指导过程中,执教团队也没有为学生讲述如何在创业过程中更好地规避运营风险,而一旦人才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管理风险,便会影响到创业单位的正常运营,甚至会对创业人才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2.2 人才培养主体对象单一

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工作需要多个主体对象协同参与,但高校现今组织的创业教育工作大多局限在校内,并没有落实多主体参与的工作需求。创业人才培养若只有校方参与,就局限了人才对创业信息的吸收与了解,无法实时掌握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导致人才在创业过程中不了解或不明确创办企业的目的。单一教学方式导致人才无法接受到系统化的创业培养,参与社会创业的热情度较低,在后续创业过程中,会使其创办的企业与社会需求适配度低。

2.3 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匮乏

相比常规的人才就业,在社会中创业需要人才具备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但当前一些大学生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他们在经过了校内创业教育指导后,更多的是具备专业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当其步入社会创业、需要赞助资金时,很难与合作商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其资金运转困难;当执行某种决策行为时,很难与内部核心人员进行商讨,导致其执行的决策与发展需求不匹配。上述任何一种问题,均会造成企业运营困难,而要落实对上述人才能力的培养,还应当从健全高校创业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入手。

3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3.1 创新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为解决上文提出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首要工作是对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创新。例如,在相关工作中,高校应当先建立与地方教育机构、教育组织委员会的通信联系,并通过地方政府为其推荐合作单位,进行课程体系制定过程中的企业合作[4]。

为了实现创业课程的延展,可在相关教育工作中,联系企业内部的局域网,建立以云课堂、MOOC、微课堂为载体的创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连线的方式,参与企业组织的大型会议,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在校内开设创业讲座的方式,与有需求的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为不同类型学生解决创业或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内创业课程的教育形式,避免单一的执教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除上述提出的教育方式,高校可在与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引进最新行业发展技术与专业项目,将工程项目贯穿创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与社会的真实对接,确保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2 产教融合模式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教育机制

在协同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掌握不同参与对象在此过程中的需求。以政府及行政机关为例,此机构在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是主导者的身份,在执教过程中,此单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意见,也可以为社会打造一个基于顶层结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试点院校[5]。因此,可以认为政府在此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为“治理”,包括提供创业教育资源、监督高校教育手段、提供毕业生与创业人才优惠政策,政府以宏观角度出发,通过政策的引导与质量的监督,实现教育领域微观层面的改进。

在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下,高校的主要作用是执行企业引导政策、遵循政府发布文件的要求,组织创业教育工作。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教育相关的投入工作要结合实际实施,不可偏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6]。

3.3 搭建校内联合校外创业实践教育与服务平台

实践教育是提高人才创业能力的核心,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由于政府为高校下拨的专项创业教育资金有限,因此,高校可选择与校外机构合作的方式,搭建创业实践教育与服务综合平台,将一些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实践教学投入资金过多的工程项目转移到平台上执行[7-9]。例如,高校可减少部分理论课程,为学生增设线上项目方案策划等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将此活动划分为课程实训、深度实训与综合实训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可将企业提供的项目资料发布在平台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项目资料的整理,并将初步制定的项目实施方案与项目执行框架以电子版文件或压缩包的方式上传给企业。由企业进行学生资料整理能力、实践能力的初步考核[10]。在第二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制定的初步计划,要求学生细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或项目组织运营的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完成后要求学生按照上述方式将设计成果提交给教师。第三阶段为综合考核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设计的成果,进行可行性自检,发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求学生结合产业经济变化趋势,进行项目安全风险规避方案的策划。此种实践教育模式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执教人员也可以通过学生阶段性的反馈,掌握学生的创业基本能力。

4 结语

在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发展背景下,通过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建立线上实践教学云平台,不但减少创业专业教育组织工作的投入与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改善专业课程的实训环境和实训效果。在此基础上,围绕项目实训开展创业人才教育、培养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和国家提供实用的创业类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可以提高人才在社会中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企业可以减少招聘员工的面试以及实习培训成本,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