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亚楠,武玉坤

(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12366)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近期统计的专业数据分析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成为2021年以来我国人才培养缺口最大的几个新兴专业[1]。教育部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来应对新一轮国家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结构变革的挑战,将推进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工科技术专业建设用于创新改造我国传统工科技术专业,培养更多的符合未来国家新兴产业和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的高层次、素质型和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2]。在当前阶段,产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内涵,强化深入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以此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3]。各类高职专科院校广泛参与开展各类产研学教交流融合教育实践[4-6],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加强产研学教交流融合、校企交流合作,不仅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转型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

1 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普通工科院校毕业生在基础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研究实践能力等方面虽然表现良好,但在前沿技术知识、创新能力、外语文化交流运用能力、工程技术问题实际解决分析能力、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意识等方面明显欠缺,由此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普通传统高校工程教育的明显优势,也充分折射出我国工程教育对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各种教学需求和适应性仍然存在不足[7],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课程体系与行业前沿脱节。

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传统的“以教为主”仍占据教学主流,实践教学课程也以校内专业教师讲授内容为主,行业教师参与能力不足,没有将企业自身优势教学资源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课程体系与行业脱节[8]。

(2)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

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在毕业后直接选择去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在社会中参与实践,行业从业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实践中的指导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且长期以来忙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导致很多教师的操作能力相对较低,从而可能导致学生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学习兴趣[9]。

(3)缺少校企合作办学制度。

目前企业在参与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实践教学能力、学习产出评价等环节,没有实现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并形成制度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力,产教融合还无法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度与积极性。

2 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2.1 校企共建教学体系

(1)课程结构层次化。

首先,通过实地走访相关企业,收集我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创新型和创业型科技企业发展急需的岗位专业人才需求相关信息,了解相关企业对各类应聘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并推出新工科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说明书。其次,根据学生的基本专业条件,结合实际需求说明书,重新制定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方案,同时通过合作企业积极参与创新指导专业课程组的设置,根据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需求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修订符合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层次化。

(2)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行弹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一年级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通识专业理论知识和初级基础专业技能,以专业社团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调合作创新能力,让学生逐步认清个人的专业具体情况,逐步清晰专业的个人生涯职业规划。对于二至三年级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高级专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践专业项目和顶岗专业实习的锻炼,能独立自主思考并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教学成果论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教学理念(OBE),对学生成绩进行针对性综合评价,掌握学生的专业学习发展情况,同时,回访相关企业和高校学生,对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一些优缺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为改进工作思路、方法实施提供重要依据。实施工作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实施路线

(3)更新教学内容。

新工科课程建设更加深入强调相关工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根据明确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重新组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形成更好的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课程教学内容由原来的工程理论实践学习为主、实验实践学习为辅的教学形式,逐步转变为以与相关行业前沿技术应用为教学主体,辅助以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教师培训指导教学力度,加强应用工程技术思维、工程技术理论的培养,增设应用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人工智能技术方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方向的新专业并选修本科课程等。以应用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为主要教学目标,设计各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工程技术职业能力培养提升为主要教学方向,与相关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科目设置与结构改革。

(4)校企共建产业学院。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全面参与学院的建设与管理,实现校企全方位融合。教学教育形式以工学交替、学徒制教育为主,将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与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有机对接,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管理实践内容对接,企业管理项目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践过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项目实践中“学做思悟”,不断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理解。通过与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建设适合我国行业趋势发展、适合我国工科专业发展的信息产业学院,切实感知企业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认识到校企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

2.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新时代、新产业、新模式的日益发展,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品质、服务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异。有效推进产教融合,促进高等教育链、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技术创新链的有机连接,是当前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变革的紧迫要求。“双师型”教师将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包括职前、职中、职后三个阶段。

职前,多渠道主动引进人才,严格把住高校师资力量来源关,学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要高层次站位,从符合学院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综合布局考虑。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中引进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引入相关行业新技术要求,更新企业教学内容。

职中,高职院校首先要针对自己校企学院的实际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然后要科学计划组织执行,提升在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组织邀请国内专家学者来校企学院做学术专题报告、讲座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同行业院校教师互相学习、观摩等多种活动来促进在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深化提升。校企双方互聘优秀专业师资,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导师制”,不断提升在校职业教师的教学技术和实践能力。

职后,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双师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师在企业开展工作实践,及时了解产业发展新动向,掌握产业新资讯,创新运用理论知识,并保持学科教师知识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的统一。

2.3 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学校和企业建立双元双向的专业教学管理合作机制,可以让企业更多地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一方面,要落实企业在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力度积极推动高校企业共同制订实施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岗位改造实施方案、课程建设结构等内容,共同参与组建“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应积极参与搭建企业产教研学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建立校企双方协调沟通合作机制,解决校企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当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激励考核制度,客观、全面地反映校企合作管理成效,为推进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合理依据。为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强立法立规工作,建立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加快研究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3 结语

本文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从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产业合作办学以及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入探索我国高职专科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发展,探索符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善了高校课程体系的一些薄弱环节,更好地处理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资源供给和用人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对稳步提高我国地方高校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后续也将根据实际效果做进一步的教学研究,探索更加适合行业发展需求及本校实际发展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