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静,许念勇

(1.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2.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山东济南 250000)

产教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从产教融合的基本机制出发,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联合传授,对学生的培养以技能传授为主、职业素养培育为先导。在新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有效增强社会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度,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针对性;另一方面,能够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互换,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实现高校、企业的双重发展。因此,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育计划时,以产教融合为基础,探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满足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

1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首先表现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指导思想与方式,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已不适合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观念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工程管理产业与不断进步的现代学生管理工作要求[1]。另外,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影响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效果,需要引起校方的高度重视[2]。

1.2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在制定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时,对于社会需要怎样的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在哪里等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目标不明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应该着眼于理清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1.3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不协调

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还不完善,部分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学科教育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还比较普遍,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课程建设较为滞后。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实验内容仍然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不能很好地支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与理论学习未能实现很好的协调[4]。

2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路径优化

2.1 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学生管理模式

根据高校当前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独特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响应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措施。构建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学生管理模式,首先需要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了解学生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的服务作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与学生管理需求。其次,要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在进行学生管理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5-7]。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

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团队,首先在教师选聘过程中,需要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严格的考核,主要考核教师的综合能力,选拔适应高校教学模式的教师[8]。其次,高校在对教师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绩效考评的合理性,对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科学考核,同时完善职称评定与奖励机制,对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优秀的教师给予优厚的待遇,以此对教师团队起到激励作用[9-10]。因此,加大教师团队培育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

2.3 明确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人才

根据工程管理产业发展需求与社会人才需求,制定能够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展现高校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培养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点。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利用好高校独具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11]。

2.4 通过校企合作推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能够满足实践教学以及培训的多层次需求,企业提供相应的生产与教学设备来支持高校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学校聘请相应的技术人才和专家教授来学校进行系统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进行订单式的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签订一定数量的人才培养订单,学校根据订单合同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12]。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就业率。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无论是对企业、学校还是对学生个人,都有很大的益处[13]。

3 产教融合视阈下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案例分析——以《建筑施工》课程为例

根据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和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经验,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理念定义为“以施工现场工作能力为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标准,以就业为导向”,即突出职业特色,促使高校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施工》的课程设计以工程管理专业对口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管理人员在建筑施工领域的职责要求为指引,确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方案。

3.1 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

《建筑施工》在课程设计和实践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课程内容在设计和安排上需要按照工程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环境中的工作职责和步骤来设立,将有关建筑施工的理论知识点体现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2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必须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培养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高校在《建筑施工》的课程设计中,想要突出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不仅要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更多时候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在《建筑施工》课程中,需要将理论学习、运用和技能训练同步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3 形成“学、问、做、教”的反馈循环

想要突出《建筑施工》课程的职业特色,必须重视高校课程学习中的“学、问、做、教”的反馈循环。在学生学习《建筑施工》理论知识后,注重以学生“做”为主线,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建筑施工》作业和任务,针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形成良性反馈循环,使《建筑施工》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4]。

4 结语

强化学生工程管理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在进行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础上的重要实践,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重要意义。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学职能,学生管理职能的发挥也不能忽视,只有建立良好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管理模式,才能够为工程行业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