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红,刘继承,高琳琳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1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带来了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需建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因此,教育学者纷纷将国外质量监控和保障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引入国内,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研究[1-3]。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独特见解。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宏观监控;二是省级的中观监控;三是高校微观自我监控。在实践探索方面,质量保障活动包括普通高校教育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学科评估。在学校层面,各高校分别在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实践探索[4-7]。

通过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实现以下目标: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具备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专业能力主要指理论知识的分析能力与问题的抽象、理解、求解能力,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应用及管理能力,实践操作、问题检索、持续学习等能力[8-9]。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是指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培养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等。

(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社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养等。

(3)深化工程教育改革。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学生综合素质欠佳、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脱节、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须进行变革[10-1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单就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索,新工科建设则是系统地深化和拓展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2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有助于培养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促进国家经济蓬勃发展,亟须培养大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基础,改革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和完善适合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及评价体系。

(1)培养目标:符合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要强调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沟通技巧、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训练同等重要[13]。所培养的新工科专业人才,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交叉学科基础、深厚的人文底蕴。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以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则,重新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降低理论课程的比重,提高实践环节的比重,以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具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工程师为目的,重构适合新工科理念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启发引导、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增加互动环节。同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4)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具有学科前沿知识的年轻学者,以及具有行业或企业从业经历的工程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要注意师生比例合理,教师队伍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能满足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5)教学管理:建立新工科教学管理保障体系,教师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履行教学责任,课堂上对学生严格要求,遵守课堂纪律,提高教学质量。

(6)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在注重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由专业知识学习过渡到工程实践应用。在大四学期,与校企合作企业积极沟通,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7)素质培养:当今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素质是人才的根本,可以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的提高来培养人才各方面的素质[14]。人才素质培养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系,包括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修养等,是在长期的受教育过程中养成的。

(8)能力培养: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知识、新技能不断产生,所以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能力。新工科人才培养除了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人际沟通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的培养。

3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评价主体是一个由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体系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1 评价主体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内部评价主体和外部评价主体。内部评价主体是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校评价包含了多个要素、多个层面,但主要是指专业与课程评价、教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和课程完成后,课上采用提问、课堂测验、学生汇报,课下布置具有创新性质的大作业等灵活多变的方式,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学生自身的评价是指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能力和全面发展情况的自我评价。

外部评价主体主要有行业企业、毕业生家长和专门社会评价机构三部分:行业企业通过毕业生就业后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在工作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基本人文素质修养来评价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是否满足社会以及行业的需求,这是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毕业生家长评价是通过比较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后,以及在就业中的表现,来评价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专门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2 评价内容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基础知识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从事本职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包括团队协同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指身体和心理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等。

3.3 评价方法

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这些灵活多变的评价方式可以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发展情况及基本素质,能准确评价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4 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系统

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利用大数据,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并保证信息平台的畅通性、全面性、开放性。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上传信息平台,包括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融合创新能力等相关数据。通过日常监控,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类与处理,分析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学校的相关部门,并对照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查找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改进,缩短改进周期,最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一些难以纠偏的问题,及时采取可行的补救措施,减少由于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持续改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及监控保障体系,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和导向性的作用。本文构建了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并从人才培养质量角度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讨论了包括社会、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以及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组成的评价内容,还有灵活多样的科学评价方法。该体系的构建对全面提高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