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周梅

(四川旅游学院 信息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0)

针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鼓励各示范校要积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研发兴趣和能力,为学生从事基于专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夯实基础[2]。

2018年到2020年,全国分别有35所、179所、130所高校新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3]。在2020年11月21日举行的“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达30万人[4]。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人才供给不足。面对一个新兴的专业,如何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摆在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1 S高校应用型转型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5]。S高校于2013年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由此,S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力求做到办学思路的四个转变:一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二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三是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四是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6]。2018年,S高校制定《S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出“11123”行动计划,即要求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1个地方政府部门合作,至少与1个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联结,至少与1个科研院所联合,至少与2类高校的二级学院联盟,至少与3类企业合作。最终做到以四川为轴心,以大旅游产业为方向,实现“融汇地方,同频共振”“融通行业,同向而行”“融贯科研,同源共流”“融聚群校,同类相济”“融合企业,同声相应”,切实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彰显S高校特色。

2 S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概述及培养目标

S高校于2019年申极人工智能专业,2021年获批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其培养定位是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旅游产业特色,培养具有旅游行业背景、扎实的智能应用水平、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满足地方旅游行业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工智能+旅游”复合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五大特征是创新性、实践性、地方性、行业性、复合性[7],S校人工智能专业以此为原则,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是:

(1)具备较好的数理与工程基础知识,能很好地运用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

(2)能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与旅游交叉领域的复杂问题;

(3)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能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4)具有较好的个人沟通、协调与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能与同事、客户、公众以及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

(5)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竞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数量不足[8]。人工智能是一个新兴专业,专业教师主要为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刚毕业的年轻博士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不够丰富,可借鉴的优秀教学成果较少,人工智能专业如何进行“专创融合”,是该专业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 S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专创融合”教育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配套激励机制

S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如开设必修课创新创业基础,选修课创新思维与方法、创新思维与实践。近年来,虽大力提倡“专创融合”,但“专创融合”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不统一,部分教师的认知比较笼统。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就是要教学生如何成功创业;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包含进行工商登记等实操的内容,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分层次递进的教育理念不了解。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次数及获奖情况、学生入驻创业基地的数量以及“双创”项目的申报数量上。而实际上,专业教育才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专业教师对社会和学生的需求更加了解,专业课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索兴趣。近年来,S高校组织了一系列围绕“专创融合”的教师培训,但基于各种客观条件和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激励机制上的引导不足,部分专业教师没有意愿或没有精力投入大量时间进行“专创融合”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3.2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预期目标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是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有正确认知,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在目前的高校教学方法中,传统讲授法对高校教学活动有很大影响,主要原因是讲授法属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9]。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之所以难以改变,和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存在偏差有关系。虽然学校对部分教师开展过“双创”教学的培训,但“双创”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并不完善,缺乏规范流程和标准,这样的培训很难改变教师的认知和理念。创新能力是从新角度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基于需求提出新的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行动力,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突破创业的七大“关口”,这七大“关口”分别是:定位关、谋划关、抉择关、合作关、机遇关、风险关、挫折关[10]。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两种能力,学生的创业能力属于通识能力,侧重于行动;而创新能力需要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而得以提升,是一种侧重于思维的能力。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的过程指标主要包括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11]。显然,通过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3 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发挥的作用有限

实践平台能帮助学生完成从思维创新到落地实施的全过程,实现从0到1的突破[12]。“专创融合”的实践平台包括创业园、孵化基地、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专业实验室等。S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实践平台主要有人工智能专业所在学院的智慧文旅工程实验室、旅游大数据实验室、智慧酒店实训中心;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主要以创业孵化园、产教融合智慧就业创业平台为主。目前的实践平台可以满足专业实训和创业实践,但缺少创新的孵化空间。而创新是认知专业知识与创业孵化的中间环节,缺少了创新,自然就很难有高质量创业项目的产生。斯坦福大学着名的创意课教授蒂娜·齐莉格在所着的《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中提到,营造有创意的环境可以提高创新者的创新能力。目前,S高校还缺少专门的创新空间和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难以有效帮助学生产生创新想法和转化创新成果。

4 人工智能专业“专创融合”的路径

4.1 顶层设计环节要完善激励教师参与“专创融合”项目的政策

顶层设计是重要且必要的,它为基层探索营造了制度环境、文化氛围,为基层探索指明了大方向[13],特别是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目前,S高校已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认定教师指导“双创”项目的工作量,但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专创融合”研究的政策,仅仅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中设计“双创”内容即可,缺少指导学生入驻孵化园后对教师的奖励政策,学生入驻孵化园是帮助学生采取创业行动的关键步骤,如果不与教师奖励挂钩,势必会降低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应继续研究政策是否到位,是否贯穿了教育的整个过程。建议S高校弥补“专创融合”项目研究的空白,让教师有足够的动力研究如何将创新创业知识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建议将教师指导学生的奖励政策从“双创”立项延伸到学生入驻孵化园,甚至到学生创立公司和获取创业补贴。

4.2 设计翻转课堂,引入创新方法

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是实施“专创教育”融合的核心要素,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却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经验[12],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创新理论,不理解创业内涵,很难做好“专创融合”。S高校人工智能专业的主干课程有:Python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学建模与Matlab、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智能旅游、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Linux操作系统。应用范围较广的创新方法或思维方式有:思维导图、组合法、六顶思考帽、NAF评级法、5W2H法、形态学矩阵。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都能引入一种或多种创新方法,学生应用创新方法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的训练,创新训练的结果就是创新成果。以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与思维导图方法的结合为例,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基础知识主要讲述回归与聚类,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理论;典型应用主要讲述图像信息处理和文字信息处理。思维导图是一种以结构思维为基础的图形化表达方式,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思维导图是有效而且高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发散思维。在学生学习完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人工智能导论的基础知识。或者在学习人工智能应用章节之前,布置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题的小任务,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小组讨论的结论。大部分的创新方法的应用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开展“专创融合”。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授课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专创融合”。故教师在引入具体的创新方法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在应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4.3 重新梳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搭建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

实践性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实践平台为学生的“专创教育”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和空间。要实现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必须重新梳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过程,打造内涵与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并举的创业实践实训平台,细致精准指导、全方位助力创业实践项目,使得师生能在实践中深切体会创业教育及创业的价值与意义。具体的措施有:(1)免费全天候开放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让学生夯实专业知识。(2)要有专门的创新空间,打造创新的氛围,让学生有一个适合创新的思考空间,从而创造创新成果。(3)借用校企合作企业的信息优势,将企业真实商业环境中的棘手问题作为学生研究问题的来源,充分发挥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企业掌握的商业信息恰恰是学生在教室里很难获取的信息,学生通过实训教学基地获取校企联合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让创新有了实际意义,又为企业带来了益处。

5 结语

“专创融合”是一项教学改革工程,也是一个极富价值的改革工程。当前无论是“专创融合”,还是人工智能专业的建设,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相信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人工智能专业的“专创融合”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