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光,赵 凯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上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灵活、复视、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等。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目前各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完善及统一,对本病的中医病机及证型等还存在一定的分歧:邓铁涛教授认为此病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1];尚尔寿教授认为肝不主筋,罢极无本是主要病机[2];蒋方建[3]总结李庚和教授的思想,认为脾肾虚损为主因;吴相春等[4]介绍吴以岭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认为奇经亏虚、真元颓废是重症肌无力发病之本。蒋方建[5]介绍李庚和教授的思想,认为证型可归纳为脾虚气弱、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血虚络阻及元气虚脱型;孟如认为有五类:中气不足型、脾肾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气血亏虚型、气虚血瘀阻络型[6]。为深入探讨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四诊信息,笔者采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100例重症肌无力病例的中医临床证候及四诊信息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范围 国内正式发表的期刊文献,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简称CBM)、《中国期刊网》(简称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进行检索。

1.2 检索策略 检索范围:全部期刊。检索时间:1980年-2013年。选择检索关键词:重症肌无力,中医,证候;检索表达式:重症肌无力 AND中医,或重症肌无力AND证候。

选中与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经验及验案相关文献90篇并获取全文,所有入选医案均是诊断明确、治疗结果达到《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效或痊愈的病例。共选入重症肌无力患者100例,其中男41例,女59例。

1.3 研究方法 由于缺乏统一的重症肌无力国家或行业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本研究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及相关文献确定本病的规范症状描述以及制订肾虚、肝虚、阴虚、阳虚、气虚等证型的症候作为中医四诊的观察指标。从医案中提取四诊信息并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在SPSS 19.0统计软件上进行。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频数及频率统计 由于四诊症状中出现频率小于5%以下的症状频数过小,不具有一般代表性,故将其舍去,最后得到57个症状作为中医四诊的观察指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重症肌无力病患者以虚症指标居多,按出现频率依次为眼睑下垂、舌淡、肢体乏力、苔薄、纳呆、复视、脉沉、神倦等。

2.2 聚类分析结果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中的组间平均联接方法,距离测量指标为平方欧氏距离,对100例患者个案进行聚类分析。有效聚类100例,聚六类:第一类别14例,第二类别21例,第三类别17例,第四类别9例,第五类别14例,第六类别25例;聚五类:第一类别14例,第二类别21例,第三类别26例,第四类别14例,第五类别25例;聚四类:第一类别14例,第二类别35例,第三类别26例,第四类别25例;聚三类:第一类别39例,第二类别35例,第三类别26例;聚二类:第一类别39例,第二类别61例。根据聚类结果病例分布及中医相关理论分析,认为聚四类较为合适。

2.3 因子分析结果 通过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原始资料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挖掘出对证候贡献率较高的四诊信息层次。在选取公因子个数时,以累计贡献率大于85%和特征根大于1来确定。将公因子按照每个症状载荷值大于0.5进行提取,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旋转后各因子得到了更为直观和合理的解释。各类别公因子提取结果如下:

表1 主要症状频数表

第一类别选取的公因子共10个:① 复视、眼球活动受限、舌淡红嫩、有裂纹、苔黄、脉弱(15.709%);② 有裂纹、脉弱(15.476%);③ 眼睑疲劳、肢体乏力、消瘦、面色萎黄、苔黄、少苔、脉滑(11.448%);④失眠、头晕、心烦、五心烦热、口干(11.214%);⑤ 视物模糊、构音不清、口干、脉沉(10.958%);⑥ 眼睑疲劳、腰膝酸软、舌黯、苔薄、脉弦(9.171%);⑦ 咀嚼无力、发热、苔厚(8.505%);⑧ 吞咽困难、构音不清、纳呆、腰膝酸软(5.984%);⑨ 纳呆、舌胖(5.476%);⑩头晕、脉弦(4.110%)。累计贡献率98.050%。

第二类别选取的公因子共18个:① 心烦、胸闷、吞咽困难、呼吸困难、脉数(6.817%);② 五心烦热、尿黄、少苔、脉数(6.538%);③ 汗出、苔黄白、脉滑(6.261%);④ 颈软无力、言语低嘶、尿频、舌有裂纹(5.705%);⑤ 视物模糊、舌淡暗(5.282%);⑥ 头晕、面色苍白、脉弦(5.272%);⑦ 畏寒肢冷、水肿、舌胖(5.021%);⑧ 肢体乏力、舌嫩(4.840%);⑨ 上睑下垂、脉弱(4.670%);⑩ 咀嚼无力、脉无力(4.539%);⑪ 眼球活动受限、舌有齿印(4.476%);⑫五心烦热、发热、苔厚(4.238%);⑬ 饮水反呛、气短、尿频(4.166%);⑭ 少气懒言(4.105%);⑮ 纳呆、腰膝酸软、恶寒怕风(4.060%);⑯ 面色萎黄、口干(3.870%);⑰ 苔薄腻(3.777%);⑱ 复视、斜视(3.430%)。 累计贡献率87.065%。

第三类别选取的公因子共16个:①上睑下垂、肢体乏力、眼睑疲劳、消瘦、苔厚腻(10.583%);② 神倦、气短、汗出、脉无力(7.082%);③ 神倦、发热、口干、舌胖(6.756%);④ 眼球活动受限、呼吸困难、口干、脉滑(6.749%);⑤ 斜视、咀嚼无力、构音不清、便溏、脉弱(6.374%);⑥ 畏寒肢冷、恶寒怕风、心烦、脉沉(6.321%);⑦ 饮水反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腰膝酸软(6.023%);⑧ 复视、舌黯、舌有齿印(5.607%);⑨ 舌淡、苔白(4.988%);⑩ 尿频(4.903%);⑪ 苔黄、脉滑(4.621%);⑫ 纳呆、胸闷(4.375%);⑬ 少气懒言、面色萎黄(4.315%);⑭ 颈软无力、苔薄(4.240%);⑮ 失眠(4.233%);⑯ 脉缓(4.192%)。 累计贡献率91.362%。

第四类别共提取15个因子:①视物模糊、腰膝酸软、舌有齿印、脉沉弱(10.261%);② 神倦、苔黄腻、脉缓(9.392%);③ 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8.121%);④ 视物模糊、头晕、胸闷、气短(7.527%);⑤ 视物模糊、斜视、苔薄厚、脉数(6.653%);⑥ 恶寒怕风、气短、汗出、舌淡(6.398%);⑦ 咀嚼无力、失眠(5.775%);⑧ 眼睑疲劳、纳呆、便溏(5.159%);⑨ 脉滑(4.982%);⑩ 复视、斜视、水肿(4.699%);⑪ 言 语 低 嘶 、脉 数 (4.540%);⑫ 苔 白(4.346%);⑬ 颈软无力、便溏(4.080%);⑭ 眼球活动受限(4.073%);⑮ 尿黄、舌淡(4.069%)。 累计贡献率90.074%。

3 结 论

第一类别中,公因子 2、3、6、7、8、9 主要显示脾、肾系主症,累计贡献率56.06%。咀嚼、吞咽为口唇、牙齿、舌本、咽喉、颜面诸肌协同所司;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口唇者脾之官”“咽喉者水谷之道”“脾胃为仓廪之官,谷气通于脾”;颜面齿龈上下为阳明经所络;足少阴脉贯舌系舌本,足太阴脾连舌本,散舌下。这都表明咀嚼、吞咽与脾肾有密切关系。又肾为胃之关,胃主受纳,胃降才能纳食通顺;脾肾亏虚而致咀嚼无力、吞咽困难;发音之生理来源于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会厌为音声之户”,足少阴肾经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说明发音与肾的关系,脾肾二脏虚损,导致讲话困难。肾主闭藏而司二便,肾气虚则下元不固,气化不利,开合失司;脾为中土,主运化而制水,脾气虚则中气下陷,运化失健,水失制约。故无论肾虚、脾虚,均可使膀胱失约,排尿功能失去控制,而导致尿频。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见纳食减少,食欲减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眼睑疲劳、精神疲乏、肢体乏力、消瘦、面色萎黄。脾虚,食入不消,清浊不分,注入肠道,则见大便溏薄;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导致发热。肾为腰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腰府失于滋养而腰膝酸软;肺主气,司呼吸,乃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肾藏精,主纳气,肾的封藏作用能助肺呼吸,使呼吸之气下纳于肾,维持呼吸的深度与节律。二者相合,吸纳相因,协同作用,共同维持人的呼吸运动。肺肾气虚,肾不纳气,则出现呼吸困难。

公因子1、4、5、10主要显示肝肾阴虚的特点,累计贡献率41.991%。肝肾阴虚,虚火上扰,心神不安而见失眠、心烦、五心烦热;阴虚津少导致口干;水不涵木,肝阳上扰,则见头晕;瞳神为水轮,属肾所主,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肾精血之亏损,不能上滋头目,可见视物模糊、复视;肝阳化风,夹痰上扰,见眼球活动受限。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该类的证候是脾肾亏虚,肝肾阴虚,证型拟为脾肾亏虚。

第二类别中,公因子1、2、12主要显示阴虚的特点及脾肾虚损、肺系、心系主症,累计贡献率17.593%。公因子 3、8、9、10、13、14、15、16 主要显示气虚的特点,主要为肺气虚、脾气虚的表现,累计贡献率32.345%。公因子4表现出脾肾气阴两虚的特点,累计贡献率5.705%。公因子5、11、18主要显示肝肾系主症的特点,累计贡献率13.188%。公因子6、7、11主要显示阳虚的特点,累计贡献率14.769%。综合分析证型拟归为气阴两虚。

第三类别中, 公因子 1、2、3、13、14 主要显示脾系主症,累计贡献率 24.421%。 公因子 4、5、7、8、10、12、15主要显示肝系、脾系、肾系、肺系、心系主症。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日久,必传及他脏,他病日久必可影响脾脏,从而出现脾、肾、心、肝、肺五脏相关病理表现。综合分析该类证候的病变涉及脾、肾、心、肝、肺五脏,证型拟归为脾胃虚损。

第四类别中,公因子1、5、10、14主要显示肝肾亏虚的特点,累计贡献率为25.686%。2、8、13主要显示脾气虚弱的特点,累计贡献率18.631%。公因子3为脾肾阳虚的表现,累计贡献率8.121%。公因子4、6、7、11为脾系、肾系、肝系、肺系主症不同程度兼夹的表现,累计贡献率24.24%。综合分析可以得出该类的病变涉及肝、肾、脾、肺四脏,四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以肝、肾两脏为主,证型拟归为肝肾亏虚。

4 讨 论

研究中涉及的症状很多,为使研究结果要而不繁,突出重点,笔者对所有记录的症状先进行频数分析,保证了研究中的各个症状都能对聚类分析起重要作用。结合频数分析可知57个症状能代表95%的四诊信息,故分析中筛选了排名靠前的57个征象作为聚类分析的基础。这57个征象包含与重症肌无力密切相关的舌象、脉象、症状、体征多方面内容,突出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特点。

聚类分析是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分析方法,能够在没有事先指定分组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数据的诸多特征,按照样本在变量取值上的总体相似程度或差异程度进行自动分组,在探索数据内在结构方面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因子分析是一种能够降低变量数量,利用为数不多的因子来表示,而又保证信息损失最小的有效方法。而且,得到的因子还能有效地解释原变量,这对于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应用有重要的意义。而为了使提取出的公因子更有利于对原始变量的综合评价,使公因子具备更加明确的专业内含,提取时又进行了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而文中最后所提取的公因子,也能较客观地反映出重症肌无力临床表现的组合特征。总之,本文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重症肌无力中医临床分型基本分为四类:脾肾亏虚、气阴两虚、脾胃虚损、肝肾亏虚,这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1]刘小斌,刘友章.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略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7):36-37.

[2]刘少云.尚尔寿教授诊治重症肌无力经验摭拾[J].中医药学刊,2001,19(4):36.

[3]蒋方建.李庚和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1998,33(11):8-10.

[4]吴相春,来静.吴以岭诊治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及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9,41(3):25-26.

[5]蒋方建.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脾肾论治[J].中医文献杂志,2009,27(3):24-26.

[6]林丽,曹惠芬,孟如.中医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临床总结[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