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晶,陈宇秀,柯敏辉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肛瘘为临床肛肠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约占总肛肠疾病的1/3,受累患者广泛,受到临床肛肠医学高度重视[1]。肛瘘临床病理表现特异性较高,主要病理表现为局部疼痛、瘙痒及溃破流脓,临床基于肛瘘病理表现及治疗需求,多建议采用外科手术方式修复病灶组织。但是肛门与尿道口相邻,神经元分布较多,手术开展及术后护理难度较大,影响手术开展质量,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术后疼痛及继发尿潴留,严重影响预后转归。因此,于肛瘘手术治疗期间辅以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研究为了确保肛瘘手术安全开展及预后转归,特于肛瘘手术治疗期间引入中医综合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照《肛肠科疾病诊治指南-肛瘘篇》[2]中肛瘘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满足手术开展指征,均自愿或遵医嘱接受手术治疗;③患者及其监护人对本研究项目知情,签署书面授权书,授权研究开展。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性疾病者;②妊娠期女性、认知障碍及无监护人陪同者;③中断或抵触研究者。

1.4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肛瘘患者94例,模拟红蓝双色记号笔由数列1~47分布,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蓝色组设为对照组,将红色组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18~70岁,平均(33.25±2.46)岁;病程15 d~22年,平均(7.25±0.06)年;肛瘘病理类型分布:高位瘘10例,低位瘘37例,复杂瘘15例,单纯瘘32例。观察组男32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34.01±2.45)岁;病程23 d~20年,平均(7.22±0.08)年;肛瘘病理类型分布:高位瘘8例,低位瘘39例,复杂瘘16例,单纯瘘31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肛瘘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护理方法

2.1.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术后遵医嘱予抗生素进行治疗,予以伤口辅料的更换,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1.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护理。①中药坐浴:坐浴容器内加开水约2 000~3 000 mL,将中药颗粒(坐浴方:黄柏50 g,苦参30 g,紫草10 g)置于盆内,使其充分溶于水中,先用药液热气熏蒸患处(患处与药液保持一定距离、舒适为宜),待药液温度降至40℃左右开始坐浴,每次10~20 min,每日2次(便后)。②艾灸会阴穴:提前点燃好艾灸条放入坐灸仪中,让患者仰卧或侧卧稍曲膝,使坐灸仪放置于臀部下,患者可根据热感调整与坐灸仪距离,嘱患者集中意念力把艾灸出来的热感转移到中脉或者督脉里,每次20~30 min,每日1次。③耳穴压豆:取耳穴肛门、神门、肾上腺、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3~5 min,每日按压3次,每隔3日换压对侧穴位。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4]分别于患者术后6、12、24 h进行疼痛评估,分数越高则表明疼痛感受越强烈;记录比较2组术后初次排尿用时;观察2组术后继发尿路刺激征、尿潴留病、术后导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3 结 果

3.1 2组术后VAS评分和初次排尿用时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术后VAS评分和初次排尿用时比较(±s)

表1 2组术后VAS评分和初次排尿用时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

3.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4 讨 论

肛瘘为临床肛肠科常见疾病,需及时予外科手术治疗,改善临床症状,促使疾病转归[5]。肛瘘手术开展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受手术部位解剖学特异性、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于术后继发尿潴留几率较高,严重影响术后康复。临床学者开展肛瘘手术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其可控性,可借助有效的护理对策,确保手术安全实施,针对诱导术后尿潴留情况相关机制开展护理干预,最大程度降低发生率,改善术后疼痛感受,促使术后康复[6]。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涵盖一般护理、中医护理指导及中医护理技术等内容,特别是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药坐浴,通过水温及药液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可减轻外阴炎症与疼痛,使疮面清洁,利于组织修复。艾灸会阴穴,让药力直达病灶,通经活络,可促进阴阳之气的交接与循环,调和气血改善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耳穴压豆,是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保健方法,“耳者,宗脉之所聚”,取耳穴肛门、神门、肾上腺、枕,可起到理气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于肛瘘术后引入中医综合护理模式,主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预见性的中医护理指导,促进患者早期排尿;以及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改善患者疼痛感受。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及初次排尿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也明显降低,提示中医综合护理模式可改善肛瘘术后患者疼痛及尿潴留情况,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