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玉

(吉林省四平市中医院,四平 136000)

“阳气者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虽涵阳,但阴不能自化自动,化见于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以阴阳的关系中,阳起主动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恢复阳气的运行,调护不同层次真阳就是不同层次恢复健康和恒久的一个理法。伤寒所录用此类方大概着眼于此。桂枝汤本身就有阳旦汤之称,其类方在外感内伤应用较广,效果较佳。本人在临床应用生益于此者较多,整理数则病以探讨。

1 午后潮热

2004 年秋初诊 张某,女,34岁,午后潮热13天,加重3天。感冒13天后发热恶寒头痛在某诊所静点红霉素等,约10天。症状减轻,但出现迟发过敏反应,停药。仍留有午后潮热,口苦,偶略恶寒,无头身痛。素失眠多年,每晚服安定片4片入睡不足2小时。

诊见面黑,少神。舌淡苔薄,脉缓无力。胸片两肺未见明显异常。

处中药桂枝汤加柴胡黄芩百合3剂,药后啜粥,温覆取汗,得汗解后停后服。

患者服药两次,药后汗出略多,觉心悸,午后热除,口苦解。因来诊,并述睡眠差极,要求调整,因处麦冬、炙甘草、生地黄、党参、酸枣仁等味加于所余两剂中,患者始惧再出汗,嘱当无事,再服后,未再发汗。睡眠能减安定片至两片后睡4小时左右。易方归脾汤加减先后服8剂未再复诊。

2 太阳中风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2~3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罔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缓软而非细或细,非阴虚虚热之候。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3 风中经络

李某某,男39岁。2008年04月28日。头晕左腿麻,轻度踏空感2天。风中经络2年,当时左侧肢体麻木不灵,经检查头部CT诊为脑梗死。在诊所用药后症状完全消失,未遗留症状。笔者予处中药药面冲服,并每年春秋应季静点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静点)及血栓通注射液加入静点以预防发作。此次静点前尚无不适,静点药后出现上述症状。平素工作劳累,常至夜间22点之后,往来骑摩托车。近日下雨,天气清冷。

辨证药后发病当与药有关,并天气清冷,平素易感寒。问无恶寒,无热。无汗出。大便近日不通。诊见舌色暗淡,苔薄。脉左手略弦紧,右略弱滑。温经解散寒凉。桂枝30g,赤芍30g,炙甘草20g,黄芪20g,天麻20g,钩藤10g,陈皮40g,加姜5、7片。煎服,得汗后余剂不加姜。

2008年4月30 日复诊。服药后头晕轻微,腿无不适。腹和,大便通利。出现口干。一直夜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滑。阳气得能,口干为津被火伤,加养阴安神,调方如下桂枝20g,赤芍20g,炙甘草20g,当归20g,川芎15g,清半夏15g,天麻20g,酸枣仁20g,知母15g,陈皮25g。4付水煎服。药后诸症消失,一年后以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住院。

4 腹痛

谭某,女,42岁,2008年6月4日。左下腹发作性疼痛1年。常于下午的作,饮凉水易发。每痛发则较剧烈,踡身汗出。伴口苦不欲饮。时天气转热仍着毛裤。诊见面雍肿淡黄。脉弱,舌淡苔厚。结肠镜示:慢性结肠炎。辨证腹中阳气伤遏,并有饮邪不化,予温阳止痛化湿,药用如下:桂枝30g,白芍50g,炙甘草30g,黄芪40g,猪苓15g,陈皮40g。4付水煎,日二次分温服。

二诊:2008年6月10日服药后未发剧痛,时轻微腹痛,口苦。去毛裤。脉左弱,右略滑弱,舌淡苔薄。效不更法,加丁香以助温土通阳,调方如下:

桂枝30g,白芍50g,炙甘草30g,黄芪40g,陈皮40g,当归20g,丁香10g,党参15g。4付,水煎日二次温服。

三诊2008年6月17日药后未再腹痛。为试药效自吃冰糕一年后未腹痛,但次日腰略不适。月经衍期。口已不苦。舌淡苔略厚。脉弱略滑。调方并嘱禁生冷。

桂枝30g,白芍50g,炙甘草40g,黄芪40g,陈皮40g,当归20g,丁香10g,党参15g,枸杞子30g。4付水煎服。

后一个月又腹不适,上方3付,后未再复诊。

5 胃脘痛

张某,女70岁。胃痛喜按,痞隔。舌淡齿痕。脉滑。胃镜见胃溃疡。

白芍40g,炙甘草30g,桂枝10g,丁香15g,陈皮30g,黄连10g。4付水煎服。

复诊述在家胃痛常晨起空腹即作,发作时药入口很快即缓解。此方加减治疗后,一月复查,胃镜示溃疡愈合。

6 痞满(慢性浅表性胃炎)

于某,女,54岁。首诊2008年8月22日。脘痞伤凉食舌苔剥。脉缓滑。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20g,干姜10g,白术20g,厚朴20g,黄芪50g。4付水煎,日二次分温服。

二诊2008年8月26日。服前药后,脘痞不通减轻,仍有胃胀,欲矢气不得。较以前头目清亮。舌苔剥,脉滑右寸不调。

桂枝20g,白芍20g,炙甘草20g,厚朴20g,大毛10g,代赭石20g,木香15g,山药30g,鸡内金20g。3付,水煎,日二次,分温服。

三诊2008年9月12日。前药后诸症消减,近日又胃略不食,目干。处以健脾丸早服1丸,杞菊地黄丸午晚各服1丸。

阴阳的平衡是身体健康层次保持、升华,或者说身心上祛病健身、反本归真过程中的一种深层的规律。这种平衡是由内外调节而达到的,也是追求的一个目标,是内在的神的平衡,并由内及外的气化以至脏腑经络的运行状态的平衡稳定升华的深层理,展现在我们中医思维中的一种表现。健康的升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和改变。改变、变化即属阳。人与天地相应,人本身就是一种小天地(小宇宙)的动态平衡,动态稳定。这种稳定的状态表现出来在大宇宙是宇的生生不息,恒久存在;在人就是健康。反之则阳的运行失常,受阻,局部或全部渐进入阴静的状态,阴阳失衡则为病变。所以恢复阳的运行,恢复动态平衡中阳占了主导地位,本身这个过程就是由病态逆转为正常的过种就是一动态过程,表现为一种阳的方式。在伤寒方里桂枝汤身又有阳旦汤之称,桂枝类方占了大部分可能也由于此。后世应用本方范围甚广,方简理清,用之确实,余用之深有体会,古人洞见之理,圆直并俱,形神同传,引人入圣。

中华文华渊缘深远,理法通于自然,其中意深,惜受多种因素及文化的灾难传承多舛。中医文化根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不仅此阴阳之理一途,变化多端。“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故寿蔽天地,无有终时”,《老子》云“上德者路行不避犀虎”“道生一,……三生万物”,人与天地相应,化生五脏六腑,奇、正经脉二十,络脉三百六十,四肢百骸,等等,故病在人体变化多端不止一途,此方多效是其见阴阳变化理中之一,并非其为理之全部,当须识此。所以中医方是理法的形,使理法借此形以传,留后人以门径。我辈以方见理,方见天地之门户。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执门不入,以形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