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娟 王希浩

(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郑州450008)

王希浩主任医师诊治输卵管性不孕的经验举隅※

李林娟 王希浩△

(河南中医学院2011级研究生,郑州450008)

引产、人流术、经期性生活等,瘀血未净之际,复感湿热寒邪,致湿热瘀互结,胞脉瘀阻,致两精不能相合是输卵管性不孕的主要病机。治疗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疏通胞脉、软坚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并随症加减,予以补肾、清热、理气、化湿、温经等药物,疗效显着。

输卵管性不孕;王希浩;中医药疗法;不孕症

王希浩为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第五批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女性神经生殖内分泌、不孕等疾病的研究。

输卵管性不孕是由于各种因素(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发育不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等)导致输卵管阻塞或输卵管通而不畅而引起的不孕,约占女性不孕因素的50%[1],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王老师结合自己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兹将王老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经验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女子不孕可见,督脉与女性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且可作为不孕的发病因素。中医中虽然没有“输卵管性不孕”的病名,但《沈氏女科辑要》曰“:若子宫受病,子管闭塞,子核有恙,核无精珠者,皆不受孕。”其中“子管”即输卵管,说明了输卵管不通是女子不孕的一个重要因素。王老师结合数十载临床诊治经验,提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引产、人流术、经期等,胞门未闭,瘀血未净之际,复感湿热寒之邪,致湿热寒与血相搏结,气血凝滞,湿热寒瘀互结胞脉,胞脉瘀阻,致两精不能相合致不孕。王老师认为该病有以下特点:湿为阴邪,其性黏滞,与热邪交争留阻胞脉而致气机不畅,气行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机阻滞血运阻滞为瘀;寒湿热瘀邪一旦形成可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进一步导致瘀血寒热邪停留。血不利则为水,血脉运行受阻,气机不畅,则更助湿邪产生,易形成积液。湿热寒瘀互结,日久不愈必然损耗机体正气,致正气虚损,抗邪能力下降,形成瘀久必虚,虚而至瘀的恶性病理循环。

2 治则治法

2.1治则治疗期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疏通胞脉、软坚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王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疏通胞脉、软坚散结为基本治疗原则。拟方: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三棱、莪术、生薏苡仁、蒲公英、败酱草、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黄芪、桂枝等。本病的主要病机是瘀血阻滞,胞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致两精不能相搏,因此采用活血化瘀法,使气血运行通畅,营养周身,脏腑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赤芍、当归、川芎、桃仁活血祛瘀,通畅胞脉;疏通胞脉之品如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活血消癓,活络通经。湿热寒瘀阻滞胞脉,用以蒲公英、生薏苡仁、败酱草清热解毒利湿;莪术、三棱破血祛瘀,软坚散结,用以去除日久形成的积液;佐以桂枝,取其助阳通络,且其温通之性能遏制方中清热药的凉性;重视日久正气必虚之特点,用黄芪补益正气,防止攻伐太过。

2.2随症加减 灵活变通肝郁者,酌加柴胡、苏梗等理气疏肝之品疏肝解郁,理气通络;肾虚者加菟丝子、仙灵脾、鹿角霜等补肾之品补肾健脾;因气虚者,佐加黄芪、党参等补气益气之药;输卵管积水者加入泽泻、猪苓等利水药除湿通络;脾虚着,加入茯苓、白术等健脾之药;月经先期、量多者,佐加三七、茜草等活血止血,而酌减活血破瘀之品以固冲止血;月经后期、量少者,配合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等成药养血补血,调补冲任。此病胶结难解,缠绵难愈,合并运用灌肠、理疗、药物透肤等综合疗法增强疗效。

3 验案举隅

朱某,女,31岁。2012年1月25日初诊。病史:2年未避孕至今未孕。该患者平素月经规律,36~38d一潮,经期6d,量色正常,少量血块;带下量多,色黄;偶有下腹痛。末次月经1月11日。其夫生殖功能正常。2012年1月行输卵管造影检查示:双侧输卵管阻塞,求子心切,遂到我院门诊就诊。辨证:属湿热血瘀。诊断:继发不孕(湿热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清热利湿。方用:桃仁12g,红花9g,当归15g,川芎12g,赤芍15g,三棱30g,王不留行30g,路路通30g,穿山甲6g(研末冲服),薏苡仁30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桂枝12g,木香15g。水煎口服,日一付,共六付。配合中药理疗,经期停用,治疗期间严格避孕。1月31日复诊,带下症状缓解,又述胃脘不适,上方加苏梗15g,砂仁6g(后下),六付,水煎服,日一付。服上方3个月,经输卵管造影检查双侧输卵管通畅,继续治疗2个月后停药试孕。2012年8月21日查尿HCG(+),停经41天B超示:宫内孕囊3.0cm×2.1cm,胚芽1.0cm,可见原始心管搏动。即转用中药益肾安胎治疗。足月分娩1男婴,重3200g,体健。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13

:1672-2779(2014)-06-0026-01

张文娟 本文校对:王希浩

2013-11-26)

国家级名老中医师承项目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