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应涛 戴 玲

(湖北省应城市中医院知名中医工作室,应城432400)

辨证选方 效如鼓桴
——从1例喘证验案说起

彭应涛 戴 玲

(湖北省应城市中医院知名中医工作室,应城432400)

喘证;小青龙汤;石膏汤;医案

一月前病房收治1例发热咳喘的病人,经多项理化检查,除白细胞偏高外,余无异常。诊为急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待查。经院外西药抗炎、止咳平喘3日,病情无明显改善,入院后改用头孢曲松静注1周,兼服中药汤剂(止嗽散加川贝)3剂,仍不见好转。于2013年5月27日,请退休名老中医彭景星会诊,将患者病情陈述如下。

患者女性,年46岁,身形偏胖,面色浮白,月经尚能应期,量偏少,多带。体温较入院时下降,仅下午37.8℃,微恶风寒,仍咳而兼喘,不能平卧,吐多量清稀泡沫白痰,口微渴,饮热不多,胃脘不适,或兼干呕,能食少许面条或稀饭,二便尚可,脉浮而数,舌淡红,苔薄白水滑。先生曰此证属“痰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遂遵《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治“肺胀”例,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处方:桂枝尖6g,生杭芍9g,炒干姜3g,甘草4.5g,法半夏9g,五味子(打)4.5g,细辛3g,生石膏(研极细)30g,茯苓15g,杏仁10g,厚朴4.5g,陈皮6g。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服药后,当晚恶风寒、咳喘完全平息,已能平卧。连服3剂,诸症消失,续予加味桂枝代粥汤(亦张锡纯方,即桂枝汤加黄芪、防风、知母)加减以善后。

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作为从中医药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多年的我,被经方的魅力深深折服。事后我们拿着病历,带着疑问,再次敲开了彭老的家门。先生问我能背诵《伤寒论》中小青龙汤的条文吗?不能,但记得方中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大队温热药。为什幺不用之呢?教授讲《金匮要略》时谓“细辛、干姜为热药”,联系小青龙汤中桂枝、麻黄、细辛、干姜同用,谓一味“桂枝下咽,阳盛则殆”,该方集4味温药于一方,在运用时宜特别慎重,不可浪投之叮嘱。且时为“未至而至”之初夏,今岁气温偏热,未敢贸然使用。

先生说,患者所罹病证,据前所述,即程钟龄所谓“寒水上射于肺”之痰饮,与《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之文极为吻合。病证与小青龙汤方证对应,故可大胆选用。所谓“桂枝下咽”之殆,乃“不当温而温”之误治。有是病,用是药,又何言惧?

历代医者多用“水气”二字解释小青龙汤。徐灵胎谓其为“专治水气”之神剂。冉雪峰亦强调于“水气二字须着眼”,在《历代名医良方注释》论之极精,其大意谓方中麻桂并用,多以姜辛以宣之,五味以敛之,半芍以和之,一阖一辟,俾无形之表邪从肌而出;有形之里邪从水道而出,邪气水气一并廓清。而方中诸药温气较浓,正合“诸有水者当以温药化之”之义,具“通里气以和表气,和表气以通里气”之功。其言简明可取。

止嗽散系程钟龄“苦心揣摩而得”之方,自创制以来,因其疗效可靠,广获赞许。程氏谓该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上海已故着名中医学家姜春华教授对该方评价极高,指出百部为该方“截咳主药,因百部可治百种咳嗽”(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116页)。但王孟英谓:“与证不宜,与体不合,即为毒药”(见《王孟英医学全书》367页)。惜止嗽散秉性“温润”,无发散化饮之功,与证不宜。川贝系治燥痰之药,价格高昂,费而不惠,乃焚琴煮鹤之举,故服之无效。

先生接着讲起了近代中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引用徐灵胎运用小青龙汤治验的轶事。松江王妇素有血证,又因感冒变成痰喘,不能着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由某名医调理不效,延徐灵胎。徐曰,此小青龙汤证也。某医言我固知之,体弱而有血证,麻桂可用欤?徐曰急则治标,若更喘数日殆矣。某曰,此乃行险之事,吾不能任其咎,君独任之可也,徐曰但求先生不阻耳。遂与服小青龙汤,饮毕而气平,终夕得安。张氏谓:“《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为治外感痰喘之神方”,遂将此案收入《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氏特别欣赏陈修园对小青龙汤组方的解释,谓“干姜以司肺之辟,五味以司肺之阖,细辛以发动其阖辟之机。小青龙汤中当以此三味为主,故他药皆可加减,此三味则缺一不可”。又论细辛发动阖辟之理,谓“其味辛,而细嚼之有酸收之意,《本经》谓主咳逆上气,是此一药,不但味辛能辟,而又能阖也,其所以发动阖辟之机者,诚在于斯”。张氏还证以自己“治外感痰喘屡次皆效,然必加生石膏7钱至1两。若畏石膏不敢多用,即无效”之体会。

先生还说,现在医学界有一种通病,认为“炎即为火”,多为“炎”字所惑。先生当即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上海中医药杂志》,其中有先生自撰“西医炎症≠火+火”一文,指出中医在某些方面,不能完全套用新说,应着眼中医辨证论治之特色。

先生最后说,中医学说博大精深,诚乃学海无边,此后须认真仔细研读经典着作。已故岳美中教授谓“医有五等”,我辈绝不能停留在一、二等之“开方医生”、“用药医生”。说到读书,先生特别指出须记住博、约、精三字。不博,不足以广见闻,知识面狭窄,孤陋寡闻。不约则所学知识全是一盘散砂,须抓住重点,勤写学习心得。不精俗称“唱荒年歌”,对所学内容顺口读过,不假思索。应寻根刨底,弄清其所以然。

古云:“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通过彭景星老中医这一则喘证验案,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辨病选方,还是辨病用药,都是守株待兔,只能偶尔有效,只有辨证处方才可能达到十中八、九的境界。今日聆听先生教诲,为前所未闻者,令人茅塞顿开,给吾辈“读经典,做临床”指明方向,从而更加坚定当一名中医临床家的信心和决心。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6.072

:1672-2779(2014)-06-0113-02

张文娟 本文校对:彭慕斌

201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