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巨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格物致知说中医
——听郝万山教授讲阴阳五行

郝巨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

《黄帝内经》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气”,量子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是能量,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因此气就可以直译为能量。《黄帝内经》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趋向。阴阳五行学说描述的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属于古代的自然科学范畴。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地球生命的终结。中医学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格物致知;气;阴阳;五行;自然科学;郝万山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的十几个同学,拿着一本《中医基础理论》来找郝万山教授,这本书上说: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医生把临床经验和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的产物。研究生们的困惑是:阴阳五行学说原本是哲学还是自然科学?中医学属自然科学范畴还是属哲学范畴?

郝教授从“格物致知”切入,讲述了中医认识人和自然的方法以及阴阳五行的基本观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耳目一新。郝教授说,“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尽管历代学者站在自己的学术立场,对其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甚至有相反的观点,但从其出处的原始意思来看,应当是说:考察事物,求得知识。也就是通过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来获得知识。于是教授就从考察事物谈起,阐释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本义。

1 看天地变化识阴阳本源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也就是“格物”的基本方法。郝教授讲到,自从我们这个星球有人类以来,人们就会看到天空有太阳的东升西落,地面有昼夜、四季的交替往复。白天是明亮的温暖的,被称作阳。夜间是黑暗的寒冷的,被称作阴。春夏日照时间渐长,气温渐升,这也是阳。秋冬日照时间渐短,气温渐降,这也是阴。于是大自然就有了阴阳之分。阳气不亢不烈,阴气不冰不寒,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进彼退,交替运行,协调稳定,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化育了万紫千红的

生命世界[1]。所以《黄帝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也就是说,如果地球上没有阴阳之分,那就不可能有生命的诞生和存在。显然阴阳既不神秘,也不迷信,原本描述的是自然规律,是化育生命的自然条件,属于自然知识的范畴。

郝教授介绍道: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行星(或者说可能有生命的行星)最基本的条件有四:一是和恒星保持适当距离的行星。二是由岩石或者其它固体物质组成的行星(而不是气体行星)。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这两个条件提示,人类宜居行星,必须有阴阳二气。恒星的光和热提供了阳,岩石和其它固体物质能隔绝光和热,就提供了阴。三是表面温度介于-17℃到93℃之间。四是表面存在液态水。这两个条件提示阳气不亢不烈,阴气不冰不寒。于是就可以把神秘莫测的阴阳学说和现代的自然科学联系起来,阴阳的由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阴和阳是一种质的差异,具体到阴或阳中,还有量的区别。在《黄帝内经》里,用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来区分阴阳气量的变化,这一变化实际是根据四季和昼夜地面上接受阳光的多少来划分的,春季和一天中的寅卯辰三个时辰(3~9点),阳光和煦,称少阳、一阳。夏季和巳午未三个时辰(9~15点),阳光强烈,称太阳、三阳。秋季和申酉戌三个时辰(15~21点),阳光渐弱,称阳明、二阳。冬季和夜间阳气潜降,阴气主事,《黄帝内经》称亥子丑(21~3点)为太阴、三阴;子丑寅(23~5点)为少阴、二阴;丑寅卯(1~7点)为厥阴、一阴。

阴阳是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打上了阴阳的烙印。阴阳的烙印在哪里呢?郝教授讲到,任何植物的叶子、花瓣都有正反阴阳两面。我们肌肉的收引和舒伸,肺的呼出和吸入,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细胞的同化和异化,精神状态的兴奋和抑制、觉醒和睡眠……任何一项生理活动,都存在着阴阳二气既相对立,又相协调的运动变化。阴阳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阴阳是天地大自然化育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其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已经是不言自明了。

因此中医用阴阳来描述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三阴三阳来命名脏腑经络以及病名、病证,这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 观四季差异知五行本义

郝教授讲到,讨论五行,仍然要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仰观天文是观北斗七星,俯察地理是察春夏秋冬气候和物候的变化。《灵枢·九宫八风》记载了以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方位和季节。司马迁《史记·历书》说:“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指的应当就是这篇文章。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中,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更为详尽的记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张仲景称之为“斗历”。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傍晚仰望星空的时候,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郝教授介绍说,随着地球自转一圈,我们看到北斗七星的斗柄也转一圈,这叫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公转。于是观察到斗柄所指的方向,每天会逆时针向前移动一度,360天以后,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这叫北斗七星的周年视运动。依照斗柄周年视运动来确定24节气具体时间的历法,就叫斗历,也叫星历,星历的一年是360天。

仰观天象,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春季;指向南方的时候,地面是夏季;指向西方的时候,地面是秋季;指向北方的时候,地面是冬季,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由来[2]。这种对应,适用于北半球,到南半球就正好相反了。当然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是看不到全部的北斗七颗星的。

郝教授在屏幕上打出了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动画给研究生们看,然后讲到,仰观天象,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春风和暖,冰雪消融,气温由低逐渐上升,由于热涨效应,大自然的气就处于展发运动的状态,使植物的营养向根的末梢和枝条的末梢输送,人们看到的现象是,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扎,枝叶上展。于是就得出了结论,春季是气的展发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把春季气的展发运动状态,命名为木行、木气、木运。行就是运动、运行的意思。“五行为什幺用行字呢?是为了代表天地之气,也就是大自然之气的运动、运行这样的含义”[3]。因此“木”字在五行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春季大自然之气的展发运动。

气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可以应验在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现象上,于是《黄帝内经·素问》就专门有了一篇文章叫《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研究事物的现象(格物)以求得知识(致知)的过程。

仰观天象,斗柄指南,俯察地理,地面为夏。气候炎热,气温持续偏高。人们观察到植物根须生长减缓,枝叶繁茂生长,营养向顶端输送的特征明显。由此可以认为,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于是用“火”字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因为火性炎上。在《黄帝内经》里则称火行、火气、火运。

仰观天象,斗柄指西,俯察地理,地面为秋。气温由高渐渐降低,由于冷缩效应,植物的营养向果实、种子和主干内收贮藏,果实种子成熟饱满,根须、枝

叶逐渐干枯。由此可以认为,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于是用“金”字代表气的内收运动,因为金属密度大,质量重,象征着收敛、密集。在《黄帝内经》里则称金行、金气、金运。

仰观天象,斗柄指北,俯察地理,地面为冬。气候寒冷,万物深藏,植物种子埋藏于土中,树木幼芽包藏在鳞内,都处于滞育状态。由此推知,冬季是气的潜藏下降运动主导并控制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水”字代表气的潜降运动。我们都知道,水性就下,水往低处流。在《黄帝内经》里则称水行、水气、水运。

郝教授进一步讲到,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和地面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气的展发运动和上升运动,内收运动和下降运动,交替轮换,周而复始。于是地面上的气候,有了风、热、燥、寒的有序变化,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老、已的生命历程。《黄帝内经》最初讨论这个规律的时候,只有四行,因为一年只有四季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的就是四气,春气“发陈”,夏气“蕃秀”,秋气“容平”,冬气“闭藏”。可是当四行和阴阳结合以后,人们意识到,气的展发和上升是阳性运动,气的内收和潜降属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中间必然会有平稳的过渡。这就像我们往空中扔球,当球升到最高点要转为下降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停顿。这个过渡时段,是在夏季的最后18天,《黄帝内经》把这段时间叫“长夏”。

在长夏,暑热未退,秋风未至,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植物已经开花结果,果实正在逐渐成熟。此时气的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相均衡,展发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均衡,气的运动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因为土象征着厚重、稳定。在《黄帝内经》里则称为土行、土气、土运。于是就有了五行。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当气的运动由春季展发转为夏季上升的时候,由秋季内收转为冬季潜降的时候,由冬季潜降转为第二年春季展发的时候,气的运动都有一段相对平稳的过度,分别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最后18天。于是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土旺四季”并不是《黄帝内经》的原话,而是人们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的“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总结出来的。这里的“季”字,不是季节的“季”,而是孟仲季的“季”,孟仲季是对一个季节早中晚的排序,如孟春是早春,仲春是春季的中间阶段,季春是春季的最后阶段。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季春、季夏、季秋、季冬这四个“季”,都是土气占主导地位的时候。这样4个18天合起来是72天,其他4气各主时72天,合起来正好是360天,是斗历、星历的一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六微旨大论》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一是说“四时五行”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一是说:“升降出入”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源。显然“五行”就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五行和升降出入是一回事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这是直接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五行对偶起来讲述的。

现在不少教科书上说:“五行的基本观点是,大自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材料、元素构成的,这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这是没有理解中医经典原义的说法,这种说法招致了当代对中医的诸多诟病。

中医说的“气”到底是什幺?郝教授的解释是,经典物理学认为,构成宇宙的三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中医学中的一个“气”字,就包含了这三个要素。气是物质的,气是携带有能量的,气又是信息的载体。但是“二十世纪到来之际,新一代物理学家发展起来,他们的任务是探测能量和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物理学家遗弃了牛顿力学物质宇宙的信念,因为他们认识到,组成宇宙的是能量,而不是悬浮在虚空空间的物质。”“原子由看不见的能量组成,而不是可感知的物质。因此在我们的世界中,物质实体是从子虚乌有中出现的。[4]”这就是现代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这个观点认为,能量构成了宇宙万物,物质只是能量的凝聚,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中医学中的“气”字,就可以直译为量子物理学中的“能量”。

中医经典用阴阳区分气的性质,用三阴三阳区分气的量变,用五行区分气的运动方向。这一学说阐述的是地球上化育生命的基本条件,这一条件和美国宇航局在地外寻找人类宜居行星的条件殊途同归。这就是《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个条件失衡,就意味着太阳系的毁灭,意味着地球生命的终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超越!”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讲述的正是不随着万物变化而变化的自然规律,原本是自然科学学说。只是后来的人们把它和思维知识、社会知识结合起来,上升到了哲学的地位。而中医学原本的自然科学属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1]郝万山.春季饮食养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7-18.

[2]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8-11.

[3]郝万山.郝万山话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5.

[4](美)布鲁斯H利普顿.信念的力量[M].喻华,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87-89.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hrough Deductive Inquiry --Professor Hao Wanshan's Introduction to Yin-Yang and Five Phases

HAO Juh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According to the Inner Classic,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qi.In quantum physics,the universe is composed of energy, from which all matter forms.Therefore qi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energy.In the Inner Classic,the property of qi is divided by yin and yang,the quantitative change of qi is signified by the triple yins and the triple yangs,and the directional movement of qi is represented in the five phases.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phases describes the natural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and is the discipline of the classical natural science.When the balance of these conditions is threatened,great consequences could mea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and the end of life on earth.Therefore,it is irrefutable that,at its core,Chinese medicine is a discipline of natural science.

deductive inquiry;qi;yin-yang;five phases;natural science;Hao Wanshan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1.015

1672-2779(2016)-21-0034-03

:李海燕本文校对:王雅菊

2016-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