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季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广西 南宁 530007)

针灸推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在熟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熟练掌握临床操作。因此,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腧穴学是针灸学课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是贯穿于整个针灸临床治疗的基础。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后,首先要学习的是腧穴学,但因该学习内容主要是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证候。如何令学生准确腧穴的位置和熟记腧穴的主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现就腧穴学教学方法作如下探讨。

1 加强理论知识的记忆及掌握

腧穴学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在大二时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意味着腧穴学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在专业方面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腧穴学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记忆内容只能靠死记硬背,学生无法寻找其中的学习规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进而准确定位腧穴的位置和熟记腧穴的主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腧穴的学习特点,进行分门别类教学。首先,从经络的循行去记忆腧穴。十四经脉,除去任、督二脉,可以分为手三阴、阳经,足三阴、阳经。根据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次,结合经络的交接规律来记忆。引导学生理解要学习的经脉的交接特点,来帮助学生来理解具体腧穴的分布。如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从手走向头面部,在手的末端接手太阴肺经之气,在头面部交接足阳明胃经,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颈部及头面部。学生可以根据“总—分”的思维方式来记忆经络,从而记忆所属经络的腧穴。

2 建立腧穴与阴阳脏腑的关系

阴阳五行、脏腑经络,都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学生最早接触的中医学内容中,中医基础理论是最基础的学科。阴阳的区分,有利于学生对阴经、阳经的掌握。有了阴阳的理论基础,便于理解手足阴阳经的分布:外侧为阳经,内侧为阴经。由此可见,针灸学业同样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因经络分阴阳,而经络所统帅的腧穴,亦各随其经面分为阴阳二类。穴既分阴阳,又各以其浅层属阳,深层属阴。故调和阴阳就是通过经穴的分经、深浅并运用适当的刺法来达到的。利用这一理论,学生不难理解及记忆经络及所属腧穴。再说经络腧穴与脏腑关系。《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枝节。”说明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联系,可以看出,脏腑命名的经络,所属穴位的主治功效一般与所联系脏腑有关。如手太阴肺经之穴——尺泽、孔最、列缺等,均可治疗肺部疾病;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通里等穴,均是治疗心、神、智等方面的疾病;手阳明大肠经——合谷、阳溪、手三里等,均是治疗。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具体腧穴前,先有大局观,对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能克服看似经络腧穴记忆无规律的弊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掌握腧穴定位并灵活运用在教学腧穴过程中,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枯燥乏味,掌握好几种腧穴的定位,以便能在临床中灵活运用。在教材中,介绍了以下几种腧穴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等。例如:耳门、听宫、听会应张口取穴,下关则闭口取穴;歧骨至脐中8寸,中脘在其中间,脐上4寸;“一夫法”即四指上中节横过为一夫3寸,三阴交为内踝上3寸四指(指同身寸)。强调几种定位方法的联合应用极为重要。在教学中要求灵活运用定位方法,因为许多穴位与穴位之间的定位是相互可以利用的,因此,我们在穴位的定位中,常常联合应用。例如上巨虚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定位时先利用解剖标志找到犊鼻穴,再用“一夫法”从犊鼻穴向下量6寸即可确定。如果在找到犊鼻穴后,再用骨度分寸定位法以横纹至外踝尖的中点定8寸,又以上二分之一定4寸再2寸,则比较麻烦;又如阳白穴是如下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前提是目正视前方,然后根据定位找到眉毛的中点,然后使用指同身寸量取眉毛向上1寸即可定位该穴;再举例风市穴的定位如下“大腿外侧正中,横纹上7寸”,用简便取穴法来取穴比较迅速而准确。除此之外,腧穴还可以根据解剖标志定位来定位。而以人体解剖标志来命名的,又可以分为两类:一、以人体解剖名称来命名,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等;二、据统以内脏解剖名称来命名,如: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胆俞、大肠俞、膀胱俞、小肠俞等。据统计,十四经361穴以及经外奇穴多达400余个,可以直接根据解剖标志定位取穴的占4/5以上[1]。通过多种腧穴的定位,对一些具有特殊定位的腧穴,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特殊记忆、加深记忆。除去这些需特殊记忆的穴位,那幺剩下的穴位再做熟悉,就能大大减轻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的慌乱、无头绪,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的不良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所教学科的学习规律,教师要充分将改规律进行引用到教学中去。在授课腧穴学的过程中,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应充分挖掘该课程利于学生记忆、熟识、运用的规律,以此达到教学的目的。

3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实践课的效率

学生在学习一部分理论课程后,可安排一次实践课程。如完成手三阴经的腧穴理论学习后,可以适时安排一次实践课,意在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我们腧穴学的实践课,通常会在人体模型上进行点穴,按经络的循行进行点穴练习,教师在点穴过程中,要做到准确,以便学生效仿。腧穴实验课是较理论课趣味性强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腧穴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点穴课,在具体的人体上点穴,加深对穴位的实际感观认识,巩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这也是能真正将穴位记住记牢的最好方法[2]。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在人体模型上能准确找到腧穴,但在真人身上,往往出现偏差。如在实践课中,学生能很熟练地背诵穴位的定位,但一旦在真人身上就比较犹豫了。如内关穴,定位为“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学生在寻找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时,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在真人身上,有胖瘦之分,偏胖的人,其肌腱与肌腱之间比较难区分,因为脂肪过多,所以我们在要求学生熟记学位定位的同时,必须在同学身上互相寻找穴位,以此来达到熟练掌握穴位的目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人体模型上示范点穴后,找一名学生做模特进行再次示范,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理论—实践—临床的逐步融合。我们学习《腧穴学》中的穴位,目的是掌握其功效,为接下来学习的《针灸治疗学》打基础。穴位的功效,是学习《腧穴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除了能准确找到穴位在人体中的位置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穴位的功效,即能治疗的疾病,只有这样,才能在临床中熟练配穴,从而达到治病的作用。学习好腧穴学防病治病,掌握腧穴的功效和主治,是学以致用的关键。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三个方面是所有腧穴的主治特点,是共性的东西。每个腧穴的特殊作用又是个性的问题,熟悉每个腧穴的特殊功效和主治,是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都比较关心所学习的东西是否有用,甚至有些学生会故意忽视对临床无用一些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逐渐引入与所讲穴位相关的病例,在病例中突出所学穴位的作用,并告知学生穴位的主次之分,不能只掌握主穴,而忽视一些配穴。因此,在教学中联系临床典型病例或个人临床实践经验非常重要,有效地联系临床,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心俞为心的背俞穴,具有宁心安神、行气活血等作用,是治疗心烦失眠、心绞痛、神经衰弱的常用穴位;又如脾俞为脾的背俞穴,具有健脾和胃、健脾养肝等作用,是治疗教学结合典型病例,汇集腹胀、胃炎、肝炎、贫血等疾病的常用穴位。功效是穴位的本质,穴位治疗某种疾病是由其具有的功效决定的,何况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更是强调对证不对症,知道了穴位的功效才能掌握穴位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3]。

在腧穴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轻松、易学、易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思维得以活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体会的总结,目的是督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该课程所学到的东西。教师的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为改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保证,随着医学教育科学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4]。

[1]梁栋阳,李向春,马铁明,等.经络腧穴与解剖学关系的模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596-597.

[2]赵永海,王斌.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0):619-620.

[3]杜艳,陈文,陈尚杰.浅谈针灸点穴课的教学体会[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1):68-69.

[4]周黎明,赵红梅.多元化考核改革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