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学振 李 刚 刘金豹 许 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山东 济南 250355)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专业知识和突出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具备创新成果运用和技术技能再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学科实践特点及培养模式的原因,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现象[2],重视科研创新,增加临床与科研创新能力评估在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是目前业内的整体趋势[3-5]。而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科学研究的推动,而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才能让学生具备必要的临床与科研素养,掌握正确的方法与研究思路,才能把一门科学真正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6,7],必然也会为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何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是目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等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针对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 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1 生源特点 我国自1991 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又于1997 年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主要授予符合条件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和在职临床医师,但在职人员攻读比例偏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攻读比例偏小。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 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自此,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的比例逐年大幅提升。

随着大量应届本科毕业生源的补充,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阶段逐渐突出。主要体现以下2 个方面:(1)应届本科生教育阶段着重突出“三基”训练,并未强调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的培养方案为例,其医学统计学01 课程为“必修”,但考试方式为“考查”,文献检索、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均为“限选考查课”,且由于课程较难,多因选课人数不足而陷入“停课”的尴尬的局面。又如以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其学科基础课程中只有医学统计学01 与科研培养有关,而考试方式只是“必修考查课”。所以,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涉及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较少,且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应届本科生来源的研究生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2)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同于在职临床医师生源,其临床实践能力较弱,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相关科研经历,对基本的科研思维及科研方法缺乏直观认识。以上2 点决定了应届本科生源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基本的科研素养,也就谈不上科研创新能力,而这又是研究生层次人才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之一。

1.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为某一级别(类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而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2009 年我国开始招收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相较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定位方面有较大不同并明确区分开来,但是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出入并不大。在各个院校的实际操作中,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与学术性学位不同之处只是将个别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压缩或者由于时间关系省略,并没有真正顺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特点,在个性化培养或者说是特色教育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或改进的方面。201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和临床教学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指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内容应涵盖人文素养、临床科研方法、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等类别课程。此指导性培养方案,只是明确了课程设置上的原则性问题,并未就各课程的比重给出明确规定,在各院校制定具体课程体系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课程设置上未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例,其中11 门学位课中,只有临床科研方法与科研素质培养有关,而诸如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实验研究技术、实验动物学、现代仪器分析、生物实验技术、中医临床试验设计、医学文献检索等科研教育相关课程均未纳入学位课中。

1.3 培养模式 《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 号)中指出,加快构建以“5+3”(5 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 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 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自2015 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其临床培养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201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临床轮转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 号)进行,实际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 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此为“双轨合一”制度[8,9]。在此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达到研究生培养要求,又要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规定的培训要求。研究生学制3 年,共36 个月,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培训时间不少于33 个月,也就是说,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后需3 个月内完成所有学位课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所有的学位课程,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其实也有别于一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它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临床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高级临床医师。必要的科研素养的培养是研究生学习阶段重要的内容,是高层次人才区别于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10]。压缩学位课程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基本学术素养的提高,亦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00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我国为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一种研究生学位类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不同于科学学位,它是以医师职业为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但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侧重点可以不同,但在掌握基本的创新研究方面应居于同等地位,只是方向不同,临床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科研能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 号)指出“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专业学位应具有以下特征,即职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既要注重应用型,又要坚守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注重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11]。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指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但应当强调的是,研究和创新能力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研究生教育是第一学位教育之后的教育阶段,具有研究性、前沿性、更加专业化等特征。创新源自研究,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片面理解为临床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符合“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技术工人”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富有研究精神与研究能力是研究生与其他培养层次人才的根本区别,基于研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高层次人才的根本特征[12-14]。

在目前社会医疗卫生行业整体强调学术进步与科研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无疑会削弱专业型医学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命力和社会竞争力,影响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工作的长期发展。虽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于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但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明确强调“同时重视学位课程学习、以及临床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全面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虽立足于其职业性、应用性,但临床学科的发展必然依托于其科研创新性。2013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

3 科研能力培养的应对对策

3.1 保障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学位课程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仍然是研究生系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形式。与临床实践课程不同,基础理论课程因其高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授课教师能渐进式理论授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保证了教学进度,又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使教学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为保障基础理论课程的授课时间,建议将临床专业实践课程不列为课堂授课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将学习任务布置给每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阶段后,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与专题讲座及专题讨论等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在适当时间统一组织考试。通过这种错列式教学安排,既保障了基础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又使得临床专业课程与临床实践的密切衔接,提高了临床实践的效果,这也符合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15,16]。

3.2 深化专业学位课程改革 完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根据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定位,适当选取与科研素养培养相关课程纳入学位课程,并适当提高科研素质教育课程比重,形成较为规范的、固定的科研素养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课程为例,除临床科研方法外,还应选取诸如科研思路与方法、中医实验研究技术、实验动物学、现代仪器分析、生物实验技术、中医临床试验设计、医学文献检索等科研教育相关课程中的1~2 门课程纳入学位课中。每门课程不必全程授课,可根据本专业特点,选取相关联系紧密章节讲授,尽量做到从科研思路、科研方法到科研设计的全面覆盖,授课内容不求全,但求精,在有限的课堂授课中初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及科研意识,达到科研素养的通识教育[17,18]。

综上所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中医骨伤科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传统优势学科,其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维持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客观分析科研培养模式现状、积极深化教育改革,以期获得完善的中医骨伤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是我们每个医疗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